白玉雯
摘要:施瓦布探究型課程思想是一種探究型課程的基本范式,在探究型課程中,探究一是指對科學知識的探索,二是指對課堂本身的探索。預科教育是連接高中和大學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階段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被動的知識接受者,逐漸被訓練為知識的探索者。參與式閱讀的教學方法能夠增強預科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提高預科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施瓦布 探究型課程思想 少數民族預科生 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166-02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是抒發情感的媒介,也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正確地使用語言是立足于社會的基礎,通過語言進行信息的傳遞與接收。在預科階段,少數民族學生由以母語為主的環境進入到以普通話為主的環境,學習方式也由之前的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學習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學習,想要快速適應這樣的變化,需要提高學習和使用主流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預科階段的語文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預科階段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程度如何,決定著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們能否完成大學甚至是更高階段的學習生活。
一、探究與閱讀
無論是科學論著或是文學作品,甚至于日常的日記、書信,文字的呈現都遵循著語義學和修辭學的法則。語義學提出:一個詞,甚至于任何詞,只要運用得當,就會具有一種或幾種意義,所以需要我們根據詞語出現的語境對句子整體進行拆分,去理解表述中各個結構(如字、詞和句子整體結構),才能夠獲得語法賦予的正確意義,進一步說,只要具備了這樣的知識,讀者就能毫不費力地獲得句子的意義。
(一)閱讀的方法
(1)閱讀的順序。探究式閱讀要求讀者首先對于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文章中的標點符號或者是分隔的段落,并不一定就代表著結束一個句子或者事件,這些符號與段落都遵循著一定的行文規律并體現著作者的有意安排,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對這些符號和段落的注意和辨別卻常常忽視。
在對文章結構有整體的感知之后,探究式閱讀要求讀者展開對于修辭的分析。施瓦布指出,通過對修辭的分析,我們會發現三組意義:首先,發現表述的主語;其次,發現表述正在表述的內容及其表達方式;再次,發現主語的各組成部分。
(2)理解文章的固定模式。在修辭過程中,作者使用了高度抽象和廣泛有效的“邏輯工具”賦予了句子某種特定的含義。這些工具的原理在于:無論在什么專業領域,文章的寫作只有幾種固定的處理方式,比如描述、敘述、推理、演繹,而以上的每一種處理方式又有我們所熟知的表現其表述特色的特定結構。文章的主體表述遵循一定的模式,所以在閱讀文章時,需要對文章所使用的邏輯工具作出辨別并探究該工具使用的方法。參照文章的各個段落,單個句子中體現的主題就會有更加豐富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
(二)參與式閱讀
在以探究為主要的方法論指導下,施瓦布進一步提出參與式閱讀,并詳細闡述了其操作原則。
(1)參與討論。在施瓦布的參與式閱讀模式中,十分重視引導讀者對于文章的討論,在一篇文章中,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作者對于某一概念的解釋會有所偏好,而在閱讀過程中,許多讀者往往也滿足于文章中概念的一兩個解釋,誤認為這就是概念的意義而形成片面的理解。參與討論要求讀者在閱讀文章時應該保持對概念的好奇,涉及文章中的某一概念時,在內心自問:作者所解釋的就是概念的全部嗎?有沒有對于這一概念的其他解釋呢?在自問這些問題時,讀者對于概念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討論。
(2)參與創作。通常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完整的作品,參與式閱讀認為對作品進行閱讀之后,應當回頭斟酌作者所選擇的詞語,因為當讀者通過比較作者所選擇的和放棄的詞之后,會更準確地理解詞語所傳達的意義。使讀者參與到作者的創作過程中。有時作者選擇詞語往往只是一瞬間的事情,甚至或許對于某個詞語的偏好選擇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參與作者的創作過程可能會導致對文章的過分解讀,并且發現其實作者對于某些詞語的選擇方向是很模糊的,但這也是我們在參與作者創作過程中所得到的有價值的發現。
(3)參與理解。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對相近的詞語進行區分并正確使用,是因為我們可以運用其本來的含義進行理解而排除其他含義的干擾。對相近的詞語進行比較理解的過程中,就可以對某一個語句的理解變得越來越完整和準確,變化熟悉詞語的運用方式會得出其他的意義,文章中詞語的非習慣性使用方式會干擾我們對于文章的理解,所以在參與理解時需要注意對相近詞語的甄別和對舊詞新用的靈活解釋。
參與式閱讀并不是要求我們對任何的文章都要進行參與討論和參與創作,針對我們熟悉的領域內的文章,我們當然需要進行參與式閱讀以增加閱讀的收獲,在面對非專業領域內的文章時,我們就只需要知道文章的主題而不必探究其表征方式的選擇。
二、預科生語文教育中使用參與式閱讀的可行性分析
在預科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使用參與式閱讀是具有可行性的,理由如下:
預科階段的學習目標。在預科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是逐漸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并提高自身的漢語文水平的。因此相比于高中生而言,預科生沒有繁重的學習壓力,相比于大學生而言沒有學分的困擾。參與式閱讀注重在閱讀過程中各類知識的相互滲透,適合沒有過重學業壓力的預科階段。
預科階段的任課教師。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教學內容以大綱為準,教學成果以分數為準,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預科階段的教師則不同,他們不必受制于應試教育的條條框框,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和方式比較彈性,參與式閱讀有更多的可能被運用在語文教學中。
預科階段的學習時間。預科學習時間一般為1~2年不等,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完全轉變學習方式是過于理想化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參與式閱讀的運用應視學生的現有水平而定,短期目標是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單一主導,中期目標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自主探究的意識,長期目標是學生能夠完全掌握參與式閱讀的學習方式,從中獲益并能夠應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去。
三、參與探究式的預科生語文教育
預科作為少數民族學生步入大學的準備階段,知識數量的多少并不是預科階段教學的主要任務,培養獲得知識的能力才是預科教育的目標。多數學生表現出對于語文學習的忽視,從預科生試卷的分析也可以看出:預科生在文本識記部分的得分普遍較高,差異不顯著,但在主觀題和閱讀理解部分失分嚴重,說明預科生理解文本的水平欠佳,以書面形式表達主觀思想的能力尚需提高。筆者認為,預科階段的語文教學需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介紹課文的背景知識
參與式閱讀要求讀者能夠參與作者的創作過程,這是以了解文章背景為前提的。如在講解《四方食事》這一篇課文時,許多少數民族同學沒有內地生活的經歷,更不理解文章中所提的“延邊朝鮮族的辣椒”“山東人愛吃蔥、吃煎餅、鍋盔”的民俗景象,所以在講解與少數民族學生生活背景有較大差異的文章時,教師應當注意介紹相關的知識,可以借助影像資料或是真實的物品來幫助預科生提高對文章的理解。
(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教學按照大綱進行,把知識主題分解為專題的形式,使得學生對教學過程本身感到陌生,沒有意識到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對于培養探究能力的忽視,使學生陷入知識完全是可以被給予的錯誤認識之中。所以參與式閱讀要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擺脫錯誤的思想,激發學生參與研究的熱情。如在講解《天狗》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修辭和意象進行分析,并引導學生參考作者的寫作方式,自主選定某一個意象來進行詩歌的創作。有條件的老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雙語創作,體會不同語言表達的魅力,激發學生去尋找意義而不是答案。
(三)擴展和延伸問題
參與探究最好是采取小組探討或是班級內探討的方式,討論首先確定學生已經了解當前所要討論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擴大搜索答案的范圍,即不拘泥于當前的語文學科,包括該問題在其他學科的相關表述都可以成為學生探討的對象,擴大答案的范圍有助于每個學生提取各自擅長領域內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自我認可感。
(四)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
參與式閱讀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同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承認學生假設的合理性,不要認為學生的假設是荒謬的或錯誤的,也許他們的假設只是不適合目前的主題而已。參與式閱讀強調由此及彼的研究,即學生通過閱讀文章,與作者一同探究文章中提出的問題,將語言表達的問題轉換成探究問題的問題,這正是參與式閱讀的實質所在。
四、結語
施瓦布的參與式閱讀提供給語文教學一個模式,在這個模式下,知識不是獲取來的,而是探究來的,在競爭愈發激烈的今天,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已經不是知識的掌握者,而是知識的運用者和創新者。在參與探究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為問題的解決尋求不同的答案并體驗這個過程。要將參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普及開來,至少需要兩方面的配套完善:一是學習評價標準的轉變,以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的對于問題解決的方式作為多元評價的標準。二是想要使參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常態,學生通過其全部生活經驗參與到重構課程的過程之中,教師尊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理解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語文的困難之處,耐心地進行引導并不斷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參與探究式學習的規律,相信參與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夠為社會培養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創新型人才。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