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華
摘要: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之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尤其是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內容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形成法治觀念,提升法律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
關鍵詞:教學內容 優化 原則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210-0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簡稱《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是高校培養非法學專業學生法治觀念的主要渠道和主要載體。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已經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之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因此,對于《基礎課》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內容優化研究勢在必行。本文對《基礎課》法律基礎部分教學內容優化的原則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符合國家發展的客觀需要
《基礎課》的法律基礎部分內容優化,要符合國家發展的客觀需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今天,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發展會促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更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而這種環境就像人對空氣的需要一樣,對于吸引外資極其重要。然而,良好的社會環境的營造,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具備一定的法律素質。和諧社會營造的主要途徑就是廣大人民能夠把法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只有把法律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才能夠理性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遇到問題時能夠用理性的方式解決而不是暴力的甚至是違法的方式解決,才能夠營造良好的、和諧的社會環境。
現在的大學生是實現現代化強國的主力軍,他們有幸的會經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以及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這一時期的大學生被稱為“強國一代”,他們承載著國家發展、民族富強的責任和使命。因此,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應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促使大學生形成法治觀念。大學生一般年齡都在18~22歲之間,這一群體有明顯的特征,他們接受新事務的能力較強,知識更新較快。但是,這一群體因為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對于問題的思考與解決缺乏較強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知識更新較快的這樣一個時代,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夠實現終身學習的目標,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
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對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生應勇于承擔,主動發展和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學生,接受國家、社會的考驗,為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過以上的分析說明,只有當全社會形成理性思維并且能夠用理性的方式和手段解決問題,才能夠促進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和社會和諧環境的營造,而這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僅僅是法律的方式和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生活、工作以及學習過程中所可能發生的“莽撞”“沖動”等,才能夠有效避免不和諧現象和問題的出現。
二、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基礎課》的法律基礎部分內容優化,還要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高校需要為社會提供合格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夠承擔起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對于課程內容的設計還應該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大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會,他們會走進各行各業,肩負起自身的重任。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自身社會閱歷的增加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大學生必將走上不同級別的領導崗位。因此,對于大學生《基礎課》內容的優化,不僅僅要考慮大學生的需要,還要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尤其是在城市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的農民工群體的需要。因此,要二者兼顧,更有利于大學生在管理崗位上工作的開展。當然二者對于法律知識的需要有共通的地方。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在這些方面大學生與農民工有著共性。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等具有極強針對性的部門法律中,又體現出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因此,應該在知識優化時進行簡單的介紹和講解,不僅使大學生能夠更好的地了解國家的法律法規,也為這些大學生走向社會進行良好的鋪墊。
同時,大學生群體中本身就有一部分是來自于農村,這些從農村出來讀大學的大學生本身就承載著另一個歷史使命,就是把國家法律在農村范圍內廣泛傳播,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廣大農民的支持。但是,農民群體卻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他們接受新事物較慢甚至有些人是排斥的,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中,對于城市建設農民工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而且,當前農民工群體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樣一個龐大群體的素質對于城市的穩定、社會的和諧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而農民工群體中容易出現的法律問題有關于勞動合同以及工傷賠償的,有關于“臨時夫妻”的,還有關于非法討薪的,等等,這些都對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帶來一定的沖擊。因此,要從道德與法律兩個角度對農民(農民工)進行宣傳和教育,提高這一群體的整體素質,從而推動國家法治治國的進程。
通過以上的分析說明,農村大學生承載著更多的社會責任,無論是從家庭和諧還是社會穩定的角度而言,在對《基礎課》進行內容優化時應考慮這一群體的特殊性,使大學生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三、符合優良家風建設的需要
高校《基礎課》的法律基礎部分內容優化,要符合優良家風建設的需要。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家風的建設尤為重要,家風影響著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燦爛的民族文化。但是,這些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其中,糟粕的部分對于一些學生的家長影響較深,形成了不利于學生成長、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家庭風氣,如“攀比型”的家風、“享樂型”的家風、“家長制”的家風,等等,這些家風會阻礙子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是法制觀,甚至會導致一些孩子最終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高校《基礎課》的內容優化,要符合優良家風建設的需要。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長的不良思想觀念、不良生活習氣的影響下,使一些大學生也沾染上了不好的習氣。因此,要對有錯誤思想觀念的學生進行“修理”,使這一部分人改掉錯誤的認識和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且去影響和改變自己的家庭成員,從而幫助家庭樹立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家庭風氣。而對于農村籍的學生而言,因為父母長期為生活而奔波,往往忽略了家庭風氣的建設,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就不應該有其他的想法”。所以,往往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家風建設更是無從談起。良好家風的建設,每位家庭成員都要有責任。而現在的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后逐漸將組建自己的小家庭,孕育自己的下一代。所以,要使大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因此,在高校的《基礎課》的法律基礎部分還應該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知識,使大學生明確尊老愛幼不僅受道德的約束,還受法律的保護。
通過以上的分析,說明大學生不僅要承擔起原生家庭家風的糾正和建設的任務,還要承擔起即將建立的小家庭的家風建設任務,才能夠為社會的安定團結、為自身的安定生活作出貢獻和創造條件。
四、符合優良家風建設的需要
高校《基礎課》法律基礎部分的內容優化,要符合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對于大學生而言,法律素質的培養、法治觀念的形成是客觀的需要,是大學生必不可少的素質和能力。大學生進入社會要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對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然而,大學生群體對于法律的認識和了解還不深刻,所以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如,近幾年,在高校大學生中有一個畸形的現象,即有的學生到了大學后變得愛慕虛榮,自己沒有經濟實力,就通過網絡平臺去貸款,也就是進行所謂的“校園貸”。近幾年,校園貸款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有目共睹,有的學生不僅欠下了巨額的外債,甚至斷送了自己的生命。從法律的角度而言,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校園貸中的“當事人”對于法律中關于“民間借貸”的相關規定并不了解。還有大學生畢業后連續跳槽,說明大學生還缺少“契約意識”,甚至對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置之不理。更有大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其實已經觸犯了法律。如以開玩笑為由,通過微信轉賬的方式,將同學的錢轉到自己的賬戶中,看似玩笑,但是當轉賬金額達到法律規定的標準時就構成了犯罪,等等。這些現象的出現說明大學生法律素質方面存在問題,應引起關注和重視。因此,針對上述現象的出現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在課程內容的優化方面更應該具體且有針對性。
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高與低、法治觀念形成與否,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對于家庭、社會、國家都會產生影響。因此,高校對于《基礎課》的法律基礎部分內容優化勢在必行,在優化時應遵循符合國家發展的客觀需要、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符合優良家風建設的需要、符合優良家風建設的需要等原則,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提升其法治觀念,從而才能夠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何冰.中國夢視域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著力點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6,7(2).
[2]李正梅.中國夢視野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效性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50).
[3]馬曉.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J].開封大學學報,2018(1).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