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
摘要:《論共產黨員修養》是劉少奇同志在1939年所作,這部經典著作是中國共產黨內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共產黨員修養理論,開創了無產階級政黨思想建黨的新領域,推動著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與革命建設的成功。
關鍵詞:劉少奇 論共產黨員修養 創作
中圖分類號:D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221-02
1939年1月初,劉少奇在中共豫西特委舉辦的黨員訓練班上了一節黨課,主題之一就是“共產黨員的修養”,現存的“共產黨員的修養”的最早提綱就是在這時寫的。同年7月劉少奇在中央黨校做了專題報告“論共產黨員修養”。隨后,《論共產黨員修養》全文在《解放》日報連續三期公開發表,延安新華書店出版單行本。1942年,《論共產黨員修養》被列入全黨整風22個必讀文獻之一 1949年8月由解放社出版發行第一版。1962年劉少奇在百忙之中親自校閱,《論共產黨員修養》第二版出版發行。1978年后隨著對劉少奇同志的撥亂反正,1980年《論共產黨員修養》重新出版發行,隨后被收入劉少奇同志的文獻著作中。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修養》中主要探討了關于黨員修養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修養的八方面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修養,無產階級的革命戰略戰術的修養,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修養,堅持黨內團結、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遵守紀律的修養,要有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的修養,善于聯系群眾的修養,各種科學知識的修養。
一、解決全黨范圍內黨員思想入黨問題是《論共產黨員修養》創作的現實動因
長期以來,黨內存在著隊伍不純問題和宗派主義現象,都亟待中共中央從組織上加以整頓。劉少奇同志長期關注黨內當時存在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宗派主義等問題,認為全黨急需解決黨員思想入黨的問題,這也成為他創作《論共產黨員修養》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新黨員組織上入了黨,但在思想上還沒有真正入黨。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啟了日軍全面侵華的步伐,為了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極力促成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建立了以國共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迎戰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積極抗日,發揮抗日的中流砥柱作用。但隨著日軍侵略步伐的加快,為了肩負起抗日戰爭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需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布爾什維克黨”。在這樣的背景下,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決議中提出:“大量的十百倍的發展黨員,成為黨目前迫切與嚴重的任務”。決議中還指出:“為適合于大量發展黨員的需要,新黨員候補期暫時重新規定:工人雇農不要候補期,貧農,小手工工人一個月,革命學生革命知識分子,小職員,中農,下級軍官三個月,但在特殊情形之下得伸縮之。”在這一決議精神指示下,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迅速發展起來。短短一年內就發展了40多萬名黨員。但隨著中共黨員人數的迅猛發展,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也混入了黨內。在中央文件精神的指示下,有的地方片面地了解大量發展的意義,在發展黨員過程中只重量,不重質。為了追求新黨員的發展數量,在發展黨員的過程中急于求成。同時,加入黨組織的很多黨員素質參差不齊,黨組織教育不足,一些投機分子也趁機混入黨內,一時間,黨內魚龍混雜,極大地破壞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黨的組織生活特別是基層黨的組織生活也不嚴肅嚴密。極端民主化、宗派主義等現象比比皆是。劉少奇在天津開展組織工作時,極其困難,原因是黨組織內存在著嚴重的極端民主化的思想,中央一個決策落下來,黨組織內的黨員一人一個說法,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沒有統一的執行意見,中央決策往往落不下去,錯過革命工作時機。劉少奇同志就思考,為什么會這樣?黨內這些錯誤思想為什么會產生,如何清理,增強黨員的黨性修養,成為他長期思考的問題,這成為他創造《論共產黨員修養》的主要動機之一。
黨內長期存在的宗派主義現象也亟待解決。主要表現為以王明、博古為代表的宗派主義,長征途中張國燾的反黨分裂行為,抗戰初期王明試圖奪取中央權力的行為。這些宗派主義問題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1931年中共四屆四中全會召開,王明成為中共中央的實際領導人。在他確立領導地位之后就在黨內開啟了長達四年的“左”傾政治路線。使相當一批在實踐中干革命、會革命的黨員干部受到排擠、打壓。這種宗派主義政治路線的推行,在黨內造成了人人自危的不良政治氛圍。博古來到蘇區革命根據地后,排斥排擠中央蘇區一些領導同志。1937年12月王明從莫斯科回國,回國之后王明便以共產國際欽差大臣的身份自居,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被實踐所檢驗是正確的方針路線指手劃腳,破壞中央團結統一。隨后,他又作為中共駐武漢的代表團成員,領導長江局工作。期間,無組織無紀律,在沒有經過中央同意的情況下,擅自以中央的名義對時局發表主張。還試圖與延安分庭抗禮,要求把書記處搬到武漢。
1935年在長征途中,張國燾的反黨分(下轉第220頁)(上接第221頁)裂行為,是中共歷史上宗派主義活動的典型代表。1935年6月,張國燾個人權利野心逐漸膨脹起來,擁兵自重,企圖以紅四方面軍攫取黨和紅軍更大的權力。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命令張國燾率領紅四方面軍北上抗日,對中央指示,張國燾置若罔聞,擅自命令部隊南下。在南下受挫后,不得已北上,期間仍未放棄個人權力欲望,竟然另立“中央”,自封“主席”。抗戰后,張國燾最終叛黨、脫黨,投靠國民黨集團。對于張國燾這一反黨分裂行為,中共中央先后多次將其作為反面案例,教育警示廣大黨員干部。
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許多黨建新思想是《論共產黨員修養》創作的思想基礎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召開了擴大的政治局會議,即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結束了教條主義路線在中央的統治。這次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挽救了中國紅軍。這次會議之后,雖然中央糾正了王明的教條主義錯誤,但并沒有在全黨范圍內加以深入地總結,黨內在指導思想上,仍然存在分歧,黨內黨員思想并沒有統一。1938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在會上發言指出,全黨必須明確黨在抗日戰爭中的重大歷史責任,特別強調了全體黨員必須加強“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修養”,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問題。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不夠,黨內存在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嚴重阻礙了對黨中央的正確路線的貫徹執行。為此,毛澤東提出黨組織要加強對黨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全面提高黨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毛澤東在會上提出的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引起了劉少奇的共鳴,促使其深入思考關于黨員黨性修養問題。多年白區工作的實踐,使他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理論準備上是先天不足的,這是因為黨內很多黨員來自工農,文化程度低,對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做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缺少清醒足夠的認識,黨內相當范圍內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這種黨員身上存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不夠的問題,使得中國共產黨在過去的革命中屢犯錯誤。同時,劉少奇在主持起草修改黨規黨法的報告過程中,對如何從黨員這個微觀主義方面加強黨員黨性修養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理論上的思考,這也成為劉少奇同志創作《共產黨員修養》的又一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