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珍
摘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化人本思想具有科學的指導作用,同時,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也指明了人學理論的價值主體,即人人參與,人人享有。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目前存在問題,從馬克思主義人學視角提出了幾點可行性措施,以期提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不可或缺的獨立地位。
關鍵詞: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B038 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224-02
黨的十九大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建設要包括美麗經濟、美麗政治、美麗文化和美麗生態的建設。生態美麗是美麗中國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這不僅僅要關注人們的行為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及治理,尋其根源,重點在于加強對生態環境污染的主體即對人的“治理”方面,人與自然的和諧、全面、自由的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格外關注的課題。
一、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和新時代生態文明概述
(一)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自產生起,經歷了眾多實踐的檢驗后,逐漸走向成熟,內涵包括:第一,人的本質論。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的本質是時刻變化著的具體的歷史的,而并非抽象的和固定不變的,因此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關系的總和。[1]第二,人的存在論。馬克思指出,歷史發展的首要前提是個人生命的存在,人屬于對象性存在物,具有群體性和社會性。第三,人的價值論。一是社會對人的滿足,二是人對社會的滿足。馬克思認為人的價值在于人對社會的滿足即貢獻,而不在于索取。第四,人的發展論。個人能夠自由發展,能夠不受約束地不斷豐富和塑造自己,能夠以自己的意愿進行自由的能動活動。
(二)新時代生態文明簡述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著力提出解決環境突出問題,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不僅要自由發展還要長遠發展,不僅要自己發展,還要顧及子孫后代延續發展的轉變,要打贏藍天保衛戰,要人人參與共治。在堅持實事求是,根據國家基本國情基礎上,重現“綠水”,重畫“青山”,才能牢牢守住自己及子孫后代的“金山銀山”。
(三)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關聯
1.人學理論指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
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核心內涵在于堅持以人為本,堅決維護人的利益,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定位標準也是為了人類的發展問題。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新時代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理論依據,指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深度人本化的理念,要求個人在實踐中秉承人學思想,堅持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等。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具有長遠發展眼光,要實現個人及子孫后代自由全面的永續發展,必須在實踐中踐行人學理論,以避免個人眼前發展而威脅他人自由發展。這不僅能充分保障人類的根本利益, 而且能夠從人類毫無后顧之憂的發展出發,最終實現人人平等發展、自由發展、永續發展、全面發展。
2.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人學理論的價值主體
作為社會人,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著自己的特殊身份,有著自己獨特的社會價值。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是由人主導并執行的目的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人學價值論的主體指向。以人為本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為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發展擴大實踐基礎,同時也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內涵。馬克思主義人學的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以及社會變革的主體,因此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是人人參與,人人全力,人人享有的發展,生態文明的建設是為了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發展。
二、中國目前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主體資源憂患意識淡薄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的主要觀點在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憂患意識,不僅是個人整體素質的提升,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要求。基于人學理論中對憂患意識的要求,可發現我國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無憂患意識而肆意浪費資源的現象。我們倡導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如果忽視人的濫伐、亂開墾的行為,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又怎么持續,人又怎能實現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根據人學理論,人的生存是人發展的基礎。無憂患意識,當資源環境頻臨枯竭,人的生存受到威脅,又談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環保立法亟待完善
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系列法律法規,并不斷加以完善,但是目前在環境立法上仍存在許多空白,制約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雖然制度限制了人們的行為,但是沒有制度作為規范和約束,肆意妄為的不法行為打破了人們得以自由發展的環境,那么這也并非我們所說的自由發展。曾經,一些排污企業片面追求私利,污染空氣,給人們生存環境帶來極大威脅。出門口罩遮面,在我國北方的部分城市,孩子許久不見一次藍色天空是人類的悲哀。柴靜的“穹頂之下”雖惹人非議,但無疑給世人敲響警鐘。鉆法律空隙而任性排污給人類的自由發展空間套上了瓶頸,這與人學理論中人得以自由發展背道而馳。
(三)生態消費觀念仍未付諸實踐
建設美麗中國與當前社會整體的生態價值觀密切相關,積極的生態價值觀念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前提,美麗中國的建設為激勵社會群體樹立積極的生態價值觀。但當前我國社會群體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過分追求個性與時尚,缺乏生態意識,生態素養較低,雖然懂得環保知識,但是未真正建立起環保意識,更不能在生活中踐行。人們在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時卻忽視了生態消費的理念。例如:外賣雖給人們帶來了飲食的便捷,但是其也帶來了大量的外賣白色塑料垃圾。馬克思認為自由自覺地活動是人的本質,但是個人自由自覺活動除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更要符合社會的利益。可見,生態消費意識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要求。
三、人學理論視域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優化
(一)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增強區域生態影響力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強調人的群體性和社會性啟示我們,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能單打獨斗,更不能閉門造車。建設新時代生態文明,是全球性發展。生態環境固有的連鎖反應表明,建設新時代生態文明,攻克當代中國及其周邊環境面臨的難題,緊靠一國或一區之力是萬不能達到的,即使一國或一區解決了本區域環境在某方面的問題,但終經不過時間的考驗。中國在展示負責人的大國形象,給周邊國家帶動經濟共贏的同時,也要實現生態治理成果及經驗的共享。對此,我們仍然要高舉對外開放的大旗,虛心汲取他國生態環保的成功經驗和養分,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生態合作,學習和借鑒他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理念,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和諧美麗、共同繁榮的世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二)堅持以人為本,發揮政府生態職責
堅持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價值主體指向,在新時代生態文明的建設中,政府作為執法者,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擔起指導和規范的作用,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在發揮政府生態職責的過程中,將人類的永續自由發展為重點和終點。政府必須以公眾的尊嚴、個性需要為原則,必須具有大格局觀念,擔起調和以及緩解人與社會之間的緊張關系或沖突的責任,而不能局限于單個人的特殊需要。因此,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繼續推進,政府不僅要加強自身能力的培養,更要完善并明確生態職責分工。中央政府應將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理念有效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之中,并引導地方政府將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貫通政策過程之中。[2]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新的地方考核機制,將社會、人文、資源和環境等各項指標統籌起來,為真正綠水青山的實現提供制度支持,為人類在大自然中得以永續發展得到制度保障。
(三)深化人本教育,增強企業道德素養
企業道德素養的體現歸根結底在于企業員工個體在社會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個人素質與品德,一個企業是否經營良好, 不僅要看它創造的經濟效益, 關鍵要看企業所帶來的社會效益。這種社會效益不僅包括為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關鍵在于對生態環境保護所做的貢獻。新時代生態文明的建設,要充分發揮企業的角色擔當,作為環境污染源之一,在建設新時代生態文明的當下必須做好綠水青山的“畫工”。以人為本是人本教育的核心,對企業實施人本教育,加強對企業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重視員工自身發展問題,另一方面是通過深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感。企業的盈利性與其可持續性發展密切相關,因此企業更要關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更要注重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職責的承擔。
(四)鼓勵生態消費,強化公民生態意識
馬克思認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具有辯證關系,因此公民具有什么樣的觀念意識,就對社會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在建設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廣大公民的生態意識是建設文明城市的思想動力。公民在實踐中所形成的生態消費思想并非僅作為思想理論的實踐來源,而是在實踐中用生態消費觀指導公民的日常生活實踐,將生態消費理念付諸現實之中。然而,人們思想意識中日益產生的生態意識、生態科學意識、生態價值意識,或是生態責任意識和生態道德意識等都根源于周圍生態環境的惡化這一現實存在。因此,要強化公民腦海中的生態意識,在生活中促進公民的生態消費,將節約資源、降低環境污染思想凝固于意識之中,形成其自由自覺的行為。一方面,助于人的全面發展,符合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符合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徐行,張鵬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考量與政府職責[J].理論與現代化,2016(4):99-104.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