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隰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楊海林
農村是我國社會組織的“末梢神經”,處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和最前沿。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打贏脫貧攻堅的戰斗堡壘,是引領、組織和匯聚脫貧攻堅力量的領導核心。作為縣級組織部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全面推進黨建強村促脫貧,堅持黨建工作抓到村,脫貧成效落到戶尤為重要。
提衣提領子,牽牛牽鼻子。辦好農村的事,關鍵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農村支部書記是村級組織的“領頭羊”,是農村脫貧攻堅的第一責任人。我們從三個方面入手,強化農村支部書記隊伍建設。一是分析研判選。結合農村支部換屆,我們提前對農村支部班子進行綜合分析研判,通過聽述職、訪民情、測民意、看實績,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掌握97個行政村支部書記人選,鼓勵退伍軍人、退休干部、知識青年和外出經商人士返鄉積極競選。通過換屆選舉,有18名優秀黨員新選為農村支部書記。二是請送結合育。一方面是請進來,換屆結束后,我們積極舉辦農村“領頭雁”培訓班,邀請專家學者圍繞加強農村基層黨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進行專題講座5次,提升農村支部書記的履職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分三批組織農村支部書記去蘭考、岢嵐和貴州等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的地區外出觀摩學習,參觀實踐,開拓視野,提升農村支部書記引領脫貧能力。三是建章立制管。出臺了《農村“兩委”主干管理辦法》、《農村黨建工作細則》和《黨建強村促脫貧行動方案》,明確了農村支部書記的7項工作職責、38項工作重點、“五天四夜”駐村紀律,建立了周匯報、月例會、季總結、半年測評、年底考核的管理機制,實行崗位報酬績效管理制度,充分調動了農村支部書記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為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打贏農村脫貧攻堅戰,我們大力實施四項舉措。一是村務管理民主化。探索推行“三會一監三公開”村級民主議事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村級治理機制。凡是農村重要工作、重大事項、重點項目都要經過“兩委”班子會、黨員會、村民代表會討論通過后方可實施;村務監督委員會從會議討論到工程實施進行全程跟蹤監督;農村黨務、村務、財務每季度按時向全體村民公布。對脫貧攻堅工作專門公開,確保扶貧項目、扶貧資金真正用到扶貧上,用到貧困群眾身上,全面接受群眾監督,實現農村事務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推動形成“鄉村治、百姓安”的良好局面。二是干部輪值制度化。積極轉變干部作風,實行村干部坐班輪值制度。每個工作日必須有一名村“兩委”干部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坐班值守,圍繞脫貧攻堅和中心工作,為群眾提供政策、村務咨詢,代為辦理各種審批事項,推行預約服務、上門服務和代辦服務,協調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提升群眾對村級組織的認可度,增強群眾對村級組織的依附性。三是干群培訓常態化。依托鄉、村活動場所和遠程教育設備建立鄉、村黨校,鄉鎮黨校校長由鄉鎮副書記兼任,農村黨校校長由第一書記兼任。鄉、村兩級黨校圍繞黨性教育、政策宣講、實用技能、扶貧扶智扶志等課題,邀請市、縣黨校教授、專家、學者和鄉土人才對鄉村干部群眾進行專題授課,增強鄉村干部、黨員的黨性意識,提升群眾致富本領,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鄉、村黨校結合實際開辟了三個課堂。開設“政策講堂”,宣講習近平新時代新思想、脫貧政策、脫貧典型事跡等866次,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開通“指尖課堂”,在手機APP上推送各類政策、信息、技術,在村級活動場所配備了大功率wifi站點,黨員群眾隨時學政策、學技術。開辟“田間學堂”,邀請省農科院專家、教授和鄉土人才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村實用技能培訓26800余人次,提高貧困戶脫貧技能。四是支部考核星級化。對農村支部實行星級化管理,結合我縣農村基層黨建實際,設立了“政治引領星、為民服務星、議事規范星、活動經常星、三務公開星”五顆星,分別對每顆星賦予了相應的考核內容和分值。年底,通過群眾評、黨員測、鄉鎮考,確定農村支部星級等次。去年,對全縣20個五星級支部授牌表彰,將9個三星級及以下支部列為軟弱渙散支部強力整頓。通過抓兩頭帶中間,有效激發農村支部抓黨建促脫貧的積極性。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決勝脫貧攻堅必須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此,我們強化三項措施:一是黨員聯戶促脫貧。探索推行農村黨員聯戶制度,本著就近便利包聯的原則,根據農村黨員群眾居住分布情況,組織有包聯能力的黨員進行包聯。每名聯戶黨員包聯10戶左右農戶結成增收致富互助小組,包聯黨員發揮政策法規宣講員、矛盾糾紛調解員、脫貧致富指導員等“八大員”作用,將黨的扶貧政策、脫貧技術、致富信息及時送到每一個農戶家中。互助小組群眾互幫互助,抱團發展。每月黨日活動中,聯戶黨員要向支部匯報本月聯戶情況和下月聯戶計劃,自覺接受全體黨員監督。年底支部對黨員聯戶情況進行嚴格考評,考評結果作為民主評議黨員、列為后備干部和評模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激發黨員帶領群眾致富,推動農村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發展黨員看扶貧。探索推行農村發展黨員“四庫兩推兩考”推優制,嚴把農村黨員入口關,將申請入黨的帶富能力強的群眾納入信息庫,經村民代表大會推薦為優秀村民進入儲備庫,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推選為入黨積極分子進入培養庫,支委會確定專人培養、考核并報鄉鎮黨委考察、政審后確定為發展對象進入發展庫,有效提升了農村黨員隊伍質量。三是主題黨日助脫貧。推行 “6+N”主題黨日制度,為了便于監督,將每月25日確定為全縣各基層支部統一的黨員活動日。每次活動要完成黨員集體宣誓、自覺交納黨費、開展集中學習、組織黨員議事、匯報聯戶工作、組織黨員推優六項規定動作,同時各支部圍繞脫貧摘帽任務確定主題實踐活動。有效增強了黨日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了支部從嚴教育管理黨員,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長效機制,激發了農村黨員投身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大河有水小河滿。只有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雄厚了,才能同群眾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才有充分保障。同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解決農村基層黨組織“無錢辦事、無人管事”的主要途徑,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舉措。我們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三起”(農民組織起來、資源整合起來、產業發展起來),促“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創新模式,統一經營,拓寬路徑,積極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集體增收和群眾致富雙推進。
1、村社合一,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機構。堅持支部領辦、村社合一、交叉任職、公司運營的原則,以行政村為單位成立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設立股民代表會議、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股民代表原則上通過選舉由村民代表兼任,理事會成員原則上通過選舉由村“兩委”班子部分成員和村民小組長擔任。理事長原則上通過選舉由支部書記兼任。監事會主任、成員原則上通過選舉由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成員兼任,實現村級組織同股份經濟合作社的高度融合。目前,全縣97個行政村全部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
2、集約經營,提升集體經濟組織化程度。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一是統一管理。對村集體原有的資產資源資金進行全面清產核資,有效整合,全部入社。以集體“三資”為主體,吸納無勞動能力貧困戶、長期外出務工農民、其他有意愿流轉農戶以及專業合作社的土地、果園等資產流轉入社,統一組織、統一規劃、統一耕種、統一收儲、統一購銷,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二是統一用工。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專門產業工人隊伍,吸收本村富余勞動力加入,動員外出打工農民返鄉加入產業工人隊伍就地務工。既解決了農民外出打工“活難找、薪難討”的困境,又解決了家里老人、孩子無人照料的問題。同時,還解決了村級組織議事無青壯年群眾參與的問題,促進了家庭和諧、農村穩定,增強了農村活力和生機。三是統一籌資。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一個特殊的獨立法人,可以承接省、市、縣各級產業扶持資金、扶貧資金、以獎代補等各類政策性財政資金,可以向金融部門抵押貸款,可以吸納民間投資入股,通過多種渠道撬動更多金融資金、民間投資、社會資本投向村級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動力。
3、拓寬路徑,推動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根據各村不同的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產業優勢,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一是發展產業增收型經濟。圍繞梨果主導產業,將村集體耕地和農戶流轉入社耕地統一栽植玉露香梨樹,同時在果園發展低桿作物和家禽養殖等林下經濟。二是發展資產盤活型經濟。自主經營或對外租賃股份經濟合作社所有的房屋、校舍、設備等固定資產,在城中村、城郊村重點發展門店租賃或物業管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三是發展混合經營型經濟。將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資產資源量化折股,以入股的形式參股經營穩健的工商企業,定期按股分紅,實現穩定增收。四是發展勞務創收型經濟。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下設勞務服務部,凡在本村實施的項目工程,要優先考慮本村勞務服務部用工,由合作社出面對接有關項目單位,承攬退耕還林、小型基建、材料運輸等工程。另外,合作社勞務服務部有組織的為果農大戶提供果園修剪、打藥、套袋、采摘以及代種代收等有償專業服務,實現集體盈利、個人增收。五是發展產業延伸型經濟。圍繞梨果主導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發展果品包裝、運輸、貯藏等相關配套服務。目前全縣15個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投資新建恒溫果庫,5個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新建了果袋廠、果筐廠、紙箱廠等企業,提供果品配套服務增加集體收入。六是發展光伏收益型經濟。依托國家光伏扶貧政策,興建村級光伏發電項目。目前,全縣33座村級光伏電站已并網發電,每座年增收12萬元。還有64座村級光伏電站正在建設,預計6月份并網發電。
4、合理分配,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為了讓集體經濟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村民,我縣結合實際,建立集體收益“4321”分配機制:提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年純收入的40%用于全體股民按股分紅,使群眾真正分享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真金白銀的實惠;30%用于農村公益事業,積極改善水、電、路、校等村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20%作為集體經濟發展基金,投向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實現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10%用于扶危助殘濟困,資助貧困學生,救助大病患者,照顧孤寡老人,有效解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等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