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一些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政府預算草案時,經常發現許多支出中,有“名頭”的科目金額很少,甚至為零,而“其他”這個框里的支出金額卻很大,占比很高。
我國目前使用的財務收支分類科目設置相對滯后,但不管是科目設置不合理,還是政府花錢不規范,如果最終導致代表在審查預算時無法看清楚、弄明白,那么,公眾知情權與監督權就難以體現。
當前,從政務公開到財務公開,越來越透明的公開制度,搭建了政府與公眾互動的“窗口”,贏得公眾稱贊。然而,各類財務預算“其他”支出欄“唱主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數額巨大的支出貼上“其他”標簽,給“預算”留下“監管真空”,著實讓人憂心忡忡。
原本只是用于涵蓋財政預決算支出中零碎小額部分的“其他支出”項,竟然在占比中成“重頭戲”,政府的預決算中究竟有多少零碎開支,成就如此巨量的“其他開支”,究竟被用到了哪兒,顯然值得追問。按理說,既然是公開財政預決算,真正便于公眾監督,就應該事無巨細、一五一十地公之于眾,真正實現公共財政開支的透明化。誠然,由于統計方面的偏差以及不完善,財政預決算報表留有“其他支出”項,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當財政的預決算“其他支出”成為一只越來越大的不透明的“筐”,就會成為公共財政的“灰色地帶”,甚至成為滋生腐敗的土壤。
補齊預算制度“短板”,堵塞財政開支漏洞,“他支出”也要“他明白”。各級政府應建立公開、透明、規范、完整的預算體制,把政府與部門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納入預算。財政開支必須做到科學嚴格地預算,“其他支出”要開列清單,真正讓公共資金在陽光下運行,讓公眾知道“其他支出”包含哪些、用在哪里、金額是多少,逐項逐筆交代清楚,讓人大代表和公眾看個“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