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共產黨員》是在1998年,當時我剛剛由一名民辦教師回到家鄉——新民市姚堡鄉中腰堡村擔任黨支部書記。角色的轉換、陌生的工作,使我迫切需要一些可以學習、借鑒的工作經驗。一天,我在姚堡鄉組織辦看到了一本《共產黨員》雜志,拿起來一翻,雜志上刊登的黨的創新理論、方針政策,特別是眾多來自基層一線的黨建經驗,讓我這個基層黨務工作的“新兵”眼前一亮,就好像找到了“航行坐標”。在征得同意后,我把幾期《共產黨員》帶回了家,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雜志上刊登的很多村級黨組織的成功做法,仿佛一盞盞明燈,撥開了我心中的迷霧,讓我的工作方向變得明朗清晰。從那時起,《共產黨員》成為我心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引領我在基層工作中成長起來。
在基層工作十幾年,我先后擔任新民市姚堡鄉中腰堡村黨支部書記、新民市周坨子鎮黨委書記、新民市政協副主席、新民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共產黨員》一直伴我同行,讓我在遇到挫折時能夠堅定正確方向,在身心俱疲時篤定“群眾不富誓不休”的信心。一直以來,我始終向《共產黨員》刊登的先進典型學習,堅持每天聯系群眾,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共商發展之策,共謀富裕之路。辦公室不是我常待的地方,田間地頭才是我最愛去的場所,因為在那里,我的心才更踏實,才更接地氣,更有存在感。
在我和廣大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十年間,一個過去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貧困村變成人均收入超萬元的富裕村;五年間,一個昔日號稱“窮沙窩子”的窮鄉鎮變成人均年收入超2萬元的“遼寧十大魅力鄉鎮”。百姓盼了多年的脫貧致富夢圓了,鎮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喜人變化,而我與鎮村黨員干部始終堅守著一個共同立下的承諾——“勤政跟我干、廉政向我看”。在這里,我要衷心地感謝黨,感謝人民,也要感謝《共產黨員》帶給我莫大的信心、勇氣和智慧。
《共產黨員》刊登了許許多多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他們都是我學習效仿的楷模。見賢思齊,我也夢想著有一天自己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2009年12月,當我看到自己和周坨子鎮的事跡首次被刊登在《共產黨員》上,內心既激動又不安,激動的是自己成為先進典型中的一員,不安的是工作中還有很多不足。這次宣傳報道,為我增添了無窮的動力。一年后,我成為2011年第2期《共產黨員》下半月版的封面人物。當我手捧著雜志社寄來的樣刊,那種被組織和群眾認可的激動心情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除了自豪,更多的是強烈的責任感。我對自己說:“一定要再接再厲,決不能給黨抹黑,決不讓‘典型’二字丟臉,一定要對得起黨刊的宣傳!”從那以后,周坨子鎮的經驗多次刊登在《共產黨員》上,特別是2012年,作為黨的十八大代表的我在大會期間的所見、所思、所感刊登在當年第12期《共產黨員》上半月版,這既是我與黨員讀者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分享、交流,更是一種銘記自己向黨和人民許下莊嚴承諾的方式。
多年來,我見證了《共產黨員》的發展歷程,她從內容到形式不斷改進,宣傳上更加“跟中心”,內容上更加“接地氣”,版式上更加“上品位”,幫助黨員讀者在閱讀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成為廣大黨員喜愛的良師益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長期的受益者、追隨者,在其創刊70周年來臨之際,我送上自己作為一名普通黨員的誠摯祝福:愿《共產黨員》越辦越好,始終成為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工作學習的知識寶庫、展示風采的舞臺,在遼寧振興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