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彬,楊 清,管云飛,李 炯,齊 洋,王亞楠
(甘肅農業大學 財經學院,蘭州 730000)
為了較為全面了解農村居民的理財狀況,分析農村居民的理財需求,本次調查采用了入戶訪談及調查問卷的方式,共發放調查問卷240份,回收調查問卷240份,有效問卷240份,問卷有效率為100%。
本次的調查對象選擇了兩個省份6個縣區進行調查,每個縣區40份問卷,分別是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縣級市)、許昌市鄢陵縣、周口市沈丘縣,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張掖甘州區、慶陽市華池縣。
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農村居民基本情況、農村居民對理財的認知、對理財的意愿以及影響理財因素等四個方面。
此次調查對象中,男性121人,占50.42%;女性119人,占49.58%。
從年齡比例上看,調查對象中人數最多的是21—30歲的占32.08%,41—50歲的占20.83%,31—40歲的占16.25%,20歲及以下的占12.92%,51—60歲的占12.08%,人數最少的為61歲及以上的,占5.3%。
從文化程度上看,農村居民主要以初中和高中(中專)為主,由于選擇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到了45%,因此大學(大專)及以上的人數所占比例較高,達到了25.83%。
從年收入上看,農村居民的家庭年收入并不高,而且存在收入差距,1萬元及以下的有31人,占到了12.92%;4萬元以上的有43人,占到了總人數的17.92%,這部分農村居民可以作為銀行理財業務的主要服務對象。收入的多少直接限制了農村居民理財的可能。如果要開發農村理財的市場,按照銀行及相關金融機構的現有的業務狀況,農村居民是無法享受除存款外的其他服務的,只有銀行可以開發小額的理財產品,農村才會存在市場潛力。
在調查中,有143人認為理財是很有必要的,占到了總人數的59.58%;有97人認為理財沒有必要,占到了40.42%。人們對理財的重要性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這個比例還有提升的空間。有111人認為理財對家庭收入略有影響,占到了46.25%;有78人認為理財對家庭收入很有影響,占到了32.%;有51人認為理財對家庭收入沒有影響,占到了21.25%。
在有閑置資金的情況下,164人會考慮理財,占到了總人數的68.33%;有76人并不會選擇理財,占到了31.67%??梢?,農村居民對于理財具有較強意愿,為金融機構業務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好的潛在市場基礎,同時也存在著提高農村居民理財意愿的必要。

圖1理財目的

圖2理財方式分布
從理財的目的(圖1)來看,人們選擇理財主要的目的還是在于增收。從人們理財的方式(圖2)來看,主要的理財方式是以儲蓄為主,以及部分的選擇保險。從居民的理財組合上看,居民對于理財的作用、理財方式的選擇等方面知識有所欠缺,不了解理財的情況普遍存在。但是農村居民有很大的理財意愿,提高農村居民的相關方面知識是有必要的。
通過數據我們分別從居民對于理財的風險偏好、可接受時間的長短、信息來源的渠道、制約因素、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

圖3 理財風險偏好

圖4 理財可接受年限分布

圖5 理財影響因素分布
從理財影響因素分布(圖5)中我們可以看出,影響農村居民理財的主要因素有收益、金融機構的信譽、風險以及個人偏好。說明了農村居民在投資方面較為保守,農村居民更愿意在風險較小或無風險的情況下獲取收益。由于農村居民相關理財知識的不足,金融機構的信譽就顯得尤為重要。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多樣化,對于理財時間的偏好也不同,應當區別對待。
由于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多樣化,對于理財時間的偏好也不同,應當區別對待。理財可接受年限分布(圖4)中反映了百分之多少的農村居民偏好的時限為一年以內。其原因是從事農業生產,受到農業生產的周期性的影響,在農忙時需要資金投入,在這段時間內急需資金;在農閑時資金閑置,農村居民愿意在這個時間將閑置資金放入銀行。金融機構可以在農忙時發展小額的信貸業務,在農閑時發展短期的理財產品。對于在農村居住的非農居民,收入較高,閑置資金充足,金融機構可以發展1—5年期的理財產品。

圖6 信息來源渠道
我們從信息來源渠道(圖6)中發現,農村居民接受到理財的信息最多的是通過相關人員的介紹得知,可見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工作起到了作用,對于提高農村居民理財相關知識做出了貢獻。而第二大信息來源是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主要是農村居民在看電視時了解到的。而網絡沒有成為主要渠道可能是因為在農村居住的大多數居民由于知識水平的差異,以及年齡的影響所形成的對原有生活方式的偏好,互聯網的影響還有限。所以,農村金融的發展主要還應該以上門入戶等方式向村民介紹,僅通過單一投放廣告的方式,起到的作用并不會十分明顯。

圖7 理財過程中的期望
從理財過程中的期望(圖7)得知,農村居民最希望得到的幫助是專業的理財知識,這不但需要金融機構的上門,還需要政府的幫助,如舉辦各種金融知識的講座。從調查得到的信息來看,農村居民對于政府很信任,有106人希望得到國家政策方面的幫助,所以政府在農村地區金融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圖8制約因素
從制約因素(圖8)上看主要有三個方面。最大的制約因素在于收入問題,收入水平低,并不非常穩定,所以風險的承擔能力也小。第二個因素在于教育水平的問題,文化程度主要在高中(中專)及以下,投資意識弱,主要以存款的方式理財并沒有很強的意識去考慮投資組合、提高收益等的問題。第三個因素在于金融機構自身,理財產品的單一性造成居民選擇上的單一,以及金融機構信譽的缺失,影響了農村居民理財的積極性,從而限制了農村理財業務的發展。
通過此次調查發現,農村居民對于個人理財有很大的意愿,但受制于教育水平、收入、專業知識的影響一直得不到滿足,這為農村地區個人理財業務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所以農村居民個人理財市場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
1.應推出多樣化的理財產品
農村市場的情況比較復雜,收入來源多樣化讓農村居民對于自己的理財有了不同方式,應針對這些使用的方式推出不同的理財產品:對于收入較高的群體,可以對接城市居民理財的要求,這部分客戶可以按照城鎮居民的水平去開展業務;對于從事農業的農村居民來說則應開發短期的、小額的理財產品,而且還可以發展小額貸款業務,由于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居民資金使用的季節性以及收入的季節性,使短期小額信貸的發展成為可能。農村居民可以在生產初期貸款,在農產品銷售后還款。
2.對農村居民個人理財知識的推廣和普及應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
通過調查發現,農村居民得到相應信息的渠道主要在于相關人員的介紹及電視廣告,而互聯網在農村地區并不是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金融機構在農村宣傳及普及個人理財業務時,應采用上門入戶或者講座之類的方式,配合適當的電視廣告,在互聯網宣傳的投入可以適當減少,應主要以面對面為主。
根據調查發現,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度很高,政府對于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開展的各種業務應加強管理,應適時引導、做好各種個人理財業務的把關及監督。對人民有益的產品可以適時地宣傳、舉辦講座等,通過舉辦關于個人理財或金融知識的講座,普及金融知識,提升農村居民的知識水平;對于侵犯農村居民財產利益的,政府應及時處理,保護農村居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