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黃河科技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鄭州 45000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實驗室已成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擔著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雙重任務。由于從業人員參差不齊、實驗目的不同、行為不夠規范等原因,實驗室具有特殊的危險性和風險不可預見性,造成安全管理難度大。究其原因,有硬件保障措施不到位等,但更多的是人的因素造成的。因此,應該將信息技術積極應用到實驗室準入機制的建設、開放和應用等方面,完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從源頭上避免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生。
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涉及實驗室人員安全、儀器設備安全、消防安全、用電安全、危險生化品安全、實驗室環境衛生等多個方面,而在很多高校這些方面又分屬不同的職能部門,如學校的保衛部門多側重消防安全、環境安全的管理,儀器設備安全和培訓工作又屬于資產管理部門,師生安全的培訓一般有院系承擔。就造成了政出多頭、群龍治水的局面。
為了實現實驗室安全的規范化管理,不管是學校層面還是學院層面都制定了完備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如“實驗室安全管理暫行規定”、“消防安全管理暫行辦法”、“化學危險物品管理規定”、“實驗室重點部位安全防范預案”、“實驗室安全衛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規章制度。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都存在著執行主體不明確、執行不嚴格等制度落實不下去的現象。
根據上級管理部門的要求,學校層面和學院層面都會組織專門針對學生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和培訓,但往往忽視了對教師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并且很多高校都在入學教育階段就與學生進行了實驗室安全教育和相關責任書的簽訂,想以這種方式代替接下來幾年間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其實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實驗室安全教育應該貫穿學生在校的整個時段,更應該做到無死角全覆蓋,不能厚此(學生)薄彼(教師)。
很多高校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形式無外乎課堂教學、專題培訓、大會宣講和試卷考核等等,在整個實驗室安全教育過程中注重了理論的灌輸,缺少了實踐、實戰方面的安全教育,如滅火器等消防設施的使用、緊急噴淋裝置的啟動和一些特出設備使用過程應注意的具體問題等等在實驗室安全教育中幾乎不會涉及,造成了很多事故中大部分師生都很無助。因此可見實驗室安全的實踐、實訓、實戰教育開展情況不容忽視。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技術,在實驗室安全管理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安全教育資源,可以提高安全管理質量和效率,優化安全教育過程,培養和提高學生安全意識和逃生技能。與傳統的安全管理模式相比,增加了安全教育培訓和考核模式的多樣性,使實驗室的準入機制成為所有安全管理方式的一個基礎。
信息技術帶給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的變化中,最明顯的就是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及考核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在終端(計算機或手機)安裝安全教育和考試系統,就可以在線自主學習、自主考試,合格后即可參加相關實驗,學習時間更加自由,考核方式更加多樣,培訓資源和考核內容也更加豐富。
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是高校實驗室安全領域各種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的總稱,是為了保護全體師生的根本利益和人身安全而制定一些列規章制度和安全機制,也是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和考核的一個延伸。在安全教育系統的基礎針對不同級別的工作人員、不同層次學生設置不同實驗室準入情況下,只有參與安全教育自主學習并考核合格才能獲得進入相應實驗室的資格,確保學生實驗中的人身和儀器設備安全。
實驗室的安全隱患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危險化學實驗用品,因此全流程監管危化用品的流程非常必要。過去監管這個流程非常困難,而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這個流程的監管成為可能,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危化用品流程監控平臺,從危化用品的采購、運輸、存儲、使用、回收和處理等環節,層層審核、步步監控,使危化用品使用流程的每個環節都在監管范圍內,減少危化用品帶來的潛在風險,增加了安全性。
實驗室安全的監控過去只能采取加強值班和增加巡視密度的方式來實現,而現在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技防設備(高清攝像頭、探頭和物聯網設備等)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與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連接起來,實現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對實驗室的任何部位進行監控,對存在的安全隱患和發生的安全事故都能及時發現并記錄下來,并能夠幫助查找安全隱患并找出發生事故的原因。
面對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要明確各管理部門在實驗室建設和管理中地位及作用,按照依托二級學院實驗室管理部門,做好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各部門責任和義務,共享實驗室安全管理中資源的原則全面推進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的重構工作。
根據學校學科布局和實驗室建設布局,科學規劃、整體布局、合理安排涉及實驗室安全管理各部門的責任,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校、院、實驗室三級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借助信息技術管理手段,責任落實到人,讓實驗室管理部門和領導能夠通過信息技術管理手段查詢到每個實驗室責任人的聯系方式,建立點到點的聯系模式,省去了中間環節,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們為了規范實驗室的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各級各類管理制度,特別是在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方面,但在制度的執行和落實方面關注較少,再好的制度沒有切實的去執行和落實都是擺設。究其原因,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是基于儀器設備和人員安全的以人治人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中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被管理人員的主動自覺性決定了管理的成效。在這樣背景下需要借助信息技術引入“過程+績效”管理模式,讓每個參與實驗室管理和被管理的人都能夠在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明確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并將結果通過管理體系進行記錄、累加,實時反饋給責任人。結合實驗室的準入機制,對違反規定達到一定數量的給予降權、禁入等處罰;對能夠模范遵守相關規定的給予評優評先等表彰。
根據現代信息技術下實驗室安全管理的要求,需要改變過去那種以實驗技術人員為管理主體、學生為管理客體的安全管理模式,也不能再采取“指導教師責任制”管理模式,而是要對整個實驗室安全管理部門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統籌安排,把所有參與實驗教學和科研的人員同等對待,結合準入制的相關規定,把技術人員和指導教師的實驗室安全管理也納入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中來與職稱晉升、評優評先結合起來;對學生的實驗室安全教育也要統籌時間跨度,不能只在新生入學教育時進行畢其功于一役的懶漢教育模式。總之,要做到橫向要全員參與,縱向要實現定節點、定時段的常態化。
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給實驗室安全教育理論學習提供了更好的平臺,比如QQ、微信公眾號、視頻短片、安全管理系統等等,而且可以讓實驗室安全教育理論宣講不受時間、地點和空間的限制。改變過去那種一學期一次的理論宣講和滅火演習死板模式,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和互聯網虛擬技術實現固定時間間隔反復學習演練。可以分類設置不同的演練項目,如消防演練、火場逃生、預防踩踏、預防地震等;也可以實現化整為零,以班級、班級或宿舍為單位開展安全演習演練。從而真正提高安全演習的實戰性、常態化、信息化。
總之,信息技術改變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實驗室安全管理中,是實驗室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也將成為衡量實驗室管理部門管理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借助信息技術構建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明確了責任和分工,加強了過程管理,實現了尺度一致的全員覆蓋的準入管理機制,增加了安全教育宣講和安全演習平臺。通過新構建實驗室安全體系的運行,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實驗室安全意識和主動意識,提高了實驗室安全教育的信息化,從而培養出安全意識強烈、實驗基礎扎實、操作規范的合格人才,并真正形成一個“安全無小事、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