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玉
(南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50)
收入差距問題是關系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問題。國家統計局2017年7月6日發布統計報告指出,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為0.465,比2012年的0.474下降0.009,但是仍然超過國際警戒線0.4。由此可以看出,民生領域仍然存在短板,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僅體現在城鄉之間,也體現在行業之間。據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分析表明,我國現階段行業間收入差距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第一,壟斷經營性行業和高科技新興行業收入最高。第二,勞動者間工資兩級分化嚴重。第三,行業間收入差距呈現出地區差異。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個人天賦和勞動能力的差別也會帶來一定的收入差距。這種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也有利于刺激工人實現人力資本投資,實現由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的轉化。但這種行業間收入差距一旦擴大到不合理的范圍就有可能激化矛盾。收入差距的逐漸擴大會導致人們心理失衡,不斷挑戰個人的心理底線,構成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因此,深入剖析行業間收入差距產生的原因,有助于增強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行業間收入差距的擴大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結果,包括壟斷、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對外開放程度差異等等。而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直接導致人力資本積累的差異,會從源頭上導致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因此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教育對于個人、企業和國家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雖然學歷和能力并不能完全等同,但在信息不對稱的勞動力市場上,學歷往往是展現自己能力的主要信號,也是決定收入階層的主要信號。
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尋求職業,需要必要的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是指勞動者受到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行業間職工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現為職工的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貢獻的差距,而導致這些差距的原因,除了個人能力天賦的先天差異,更多的是取決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具備專業的技能和知識的從業者,付出復雜腦力勞動和專業化勞動,薪資報酬也會隨之水漲船高,成為整個勞動力市場上最具有優勢的競爭者。對專業技能和勞動力素質要求較低的行業,勞動力群體數量龐大,彼此間對工作崗位的競爭增強,導致勞動報酬相對下降。這就形成了在勞動力市場上,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差異導致的人力資本積累的差異,直接形成了較大的行業間收入差距。
基礎教育滿足公共物品的特征,我國已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教育領域,政府通過大量財政支出和扶持,援助貧困學生,提高城鄉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從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來看,我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平等,地區教育發展不平等問題仍很突出。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會相應享受更好的基礎教育資源,如貴族學校、私立學校。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享受不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如偏遠山區的留守兒童。加之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模式,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師資力量配置失衡都成為了阻礙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
在我國邊遠貧困山區,有大量留守兒童的存在。這些兒童的父母大多是外出務工的低收入群體,無法給子女提供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孩子只能像父母一樣付出簡單體力勞動,賺取低廉的報酬。這樣低收入、低技能的惡性循環使得收入差距在代際之間進行傳遞。因此,重視教育的公平問題,尤其是基礎教育中優質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提高人力資本積累的基礎,也是解決我國行業收入差距較大的前提條件。
高等教育階段,由于教育產品轉向私人物品性質,開始涉及到收入差距帶來的不平等問題。有許多學生因為家庭環境等外部性因素,被迫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無法繼續學習專業化知識。高校自身的發展也存在不平衡的現象。經濟貧困落后地區的高校面臨著嚴峻的教育科研發展問題,逐漸處于邊緣地帶,經濟發展水平帶來的辦學條件不足,科研能力欠缺,使其在市場競爭中長期處于劣勢地位。當今我國高等教育也存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人才培養不能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的問題。
在中低收入階層中,缺少職業教育的培訓是無法進入到高收入行業,擴大行業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而開展職業教育是破解行業收入差距難題的突破口。有學者指出,“影響新生代農民工非農收入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培訓,接受1個月以上的培訓會使新生代農民工非農收入增長11.2%。”職業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技能,側重于應用知識的學習,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低收入階層的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獲得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平等機會,有更大的機會找到工作,從事復雜勞動,獲得比簡單勞動更可觀的收入,并在勞動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技能,磨練技術,提高收入。
近年來,我國陸續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措施,但與基礎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首先,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程度與發達國家相差較大。我國城鎮就業人口中技能型勞動者僅占32.9%,其余為非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而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是技能工人。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對高專業技能的工人需求量增加,這些專業技能工人更多需要職業教育的培訓,而職業培訓的水平顯然跟不上。其次,政策方面不健全未成體系,例如并沒有獨立于普通教育的職業教師的資格認定體系,企業對于職教學生在實習和工作安排上區別對待。最后職業教育的優質師資配比相較于普通教育差距甚大。據調查,具有高級職稱的職教教師的比重僅為17.91%。受傳統社會觀念的影響,接受職業教育似乎是對學習能力的否定,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甚至就業歧視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
第一,基礎教育的公共物品性質的核心是不僅保證初級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公平資源分配,更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區域分配均等化。除了保證學校在硬件條件上的優化,如校舍、教室、操場、教材等方面要加強建設,讓學生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視軟件條件的提升。政府要適度調節城鄉戶籍制度,保證農村地區的孩子享受到城鎮地區同等優質的教育資源,避免因為戶籍制度進一步激化城鄉間發展的矛盾。
第一,要重視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更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要建立相應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積極努力探索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模式。要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關注和政策傾斜,在師資力量配比、教學配套設施的完善上給予更多關注。通過在經濟落后地區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使高素質人才運用所學知識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自己的價值。
第二,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市場對高素質高專業技能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各高端產業需要的從業者必須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優質的實踐操作能力,扎實的知識儲備。因此,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要提升質量,更要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優化學科結構,加強學生專業知識的夯實,使培養的學生素質和質量能精準滿足市場需求。既保證高素質人才充分就業,獲得高收入,又保證勞動力的精準高效配給,推動經濟的發展。
第一,要對職業教育有合理的認知,職業教育予以高度的重視。接受職業教育并不是學習能力差的表現,相反,通過職業教育我們會更精準地提升專業化技能。在高薪行業中,對高水平的專業化勞動需求很大,因此個人要對職業教育有正確的認知。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要不斷增加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構建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扭轉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第二,政府要重視職業教育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功能,建全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在保證基礎教育均等化公平實現的基礎上,推動職業教育向公共物品性質的轉變。加大對職業教育領域的財政撥款力度,提高職教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優化教學資源的區域公平配置,推動教學方式、師資結構全方位系統性的改革。推動各項配套法律條例的健全與完善。提供公平優質的資源,保證每個社會成員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公平接受職業教育,從而獲得公平進入市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