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濤 ,吳秋明
(1.福州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州 350001;2.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馬歇爾是首位研究集群現象的學者,他認為集群的產生由六個因素所致:協同創新的環境、輔助性工業、專門技能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需求結構、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和顧客便利性需求。韋伯在1909年認為,企業集聚是由于四個原因所致:專業化模式、勞動力柔性、市場化需要和成本優勢。佩魯認為,企業集聚現象離不開主導部門的支持和引導,并指出聚集的“磁極”效應可以對生產、貿易、知識、物流等運轉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本文集成了優勢企業集群形成的以上研究,提出了由動力機制、條件基礎、簇聚效應和政府與行業協會作用四維度的優勢企業集群形成機理。
所謂動因機制,就是為促發優勢企業集群形成所涉及的因素。本文從企業追求成本最低、企業追求資源效益、企業追求營銷優勢這三個方面來構建其動因機制。
1.區域成本優勢動因。競爭理論的倡導者波特認為,成本優勢是企業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企業在空間地理上聚集,不僅降低了內外部成本,而且容易形成聯合創新優勢。韋伯從勞動和運輸成本上論述了企業集聚的成本節約優勢,馬歇爾認為地理接近使交易成本降低。
因此,可提出:
假設1a:區域成本優勢對優勢企業集群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2.區域資源優勢動因。區域優勢企業集聚初始時,依靠自身獨特資源優勢會對周邊企業產生很大的商業吸引力。以知識資源為例,集聚有利于知識的彌漫和滲透,繼而吸引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此地凝聚、衍生、進化,最后形成新的區域資源優勢。新的資源優勢又會促進企業集聚的規模更大,如此反復。
因此,可提出:
假設1b:區域資源優勢對優勢企業集群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3.營銷優勢動因。波特認為,只要有相似產品的集聚出現,就有可能形成強有力的營銷優勢。營銷優勢不僅提高了營銷效率,而且對同行的擇地貿易決策產生方向性影響。營銷優勢體現在產品價格、渠道、品牌等方面,一旦轉化成盈利模式,必然吸引更多優勢企業建廠立足。
因此,可提出:
假設1c:區域營銷優勢對優勢企業集群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本文從區域內外貿易因素、專業化社會分工、主導性企業和機構等方面來構建優勢企業集群形成的條件基礎。
1.區域內外貿易因素。隨著通訊、交通、物流業的發展,區域內外的商業往來也會活躍起來,而這種貿易熱點又助推了產品技術的不斷升級和信息流的良性循環流動[1]。根據要素稟賦理論,要素偏愛于更優的土壤,故內外貿易狀況優的區域易形成企業集聚。
因此,可提出:
假設2a:區域內外貿易因素是優勢企業集群形成的基礎。
2.專業化社會分工。企業間的分工與協作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對企業抵御內外部風險也增添了一道屏障。專業化分工的出現,更有利于吸引其他優勢企業將產業鏈觸角延伸,通過外包服務、母體企業裂生等使得區域資源效用發揮得更充分,從而加速優勢企業集群的形成。
因此,可提出:
假設2b:專業化社會分工是優勢企業集群形成的基礎。
3.區域主導性企業和機構。區域內主導性企業和機構是那些規模較大、資金雄厚、技術引領同行的企業和機構,它們更注重發明創造和企業升級。新的技術和新的財富又誘使企業家追求新的發展空間,主導企業同外部市場互動中易結成本地創新網絡,這種網絡造就了企業孵化器功能[2]。通過孵化器,不斷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并與之建立競合關系,客觀地促進了企業集群的形成。
因此,可提出:
假設2c:區域內主導性企業和機構是優勢企業集群形成的基礎。
簇聚效應是在一定區域內發生的一種企業集聚的趨向現象,其對象有著相同或相似之處,抑或是有著上下游關系的各個企業。簇聚效應對企業集群形成的影響是通過吸附效應和回波效應起作用的,通過回波效應和輻射效應不僅可以吸引周邊機構與資源的進入,還能夠有效推動區域內的各個企業進行良性合作、有序競爭,起到擴大區域影響以及宣傳企業形象的作用。
1.回波效應?;夭ㄐ怯?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岡納·繆爾達爾提出的。所謂的“回波效應”是指經濟活動正在擴張的地點和地區,將會從其他地區吸引凈人口流入、資本流入和貿易活動,從而加快自身發展。
2.輻射效應。輻射效應,又稱增長極輻射效應是指,通過增長極的“磁力”使周邊資金、人力、物力等向核心區集中,這些資源要素重新以加速數組合后又通過輻射把經濟動力與創新成果傳導到廣大腹地的過程[3]。
因此,可提出:
假設3:簇聚效應對優勢企業集群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政府與協會在一個區域性組織形成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4]。一方面,政府與協會對組織的建立起牽頭作用,并以監管者的身份對其進行規范管理;另一方面,政府與協會的力量可以對市場機制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正是組織所需的。
因此,可提出:
假設4a:政府與行業協會對區域優勢企業集群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假設4b:政府與行業協會在其他機制對區域優勢企業集群形成影響中起中介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整理優勢企業集群形成機理影響因素如下(見表1)。

表1優勢企業集群形成機理的影響因素
綜合上述內容可知,動因機制、條件機制、簇群效應以及政府與行業協會作用對企業集群的形成作用不可忽視,可歸納如下圖所示。

優勢企業集群形成機理框架模型
在以上基礎上,開發測量問卷,凝煉20個問題,這20個問題主要由動因機制及被調查者對優勢企業集群形成的認知和評價組成。各變量指標的測度使用李克特5點量表法。
我們選擇福州市智能制造企業集群、生物科技企業集群、信息通信企業集群,以及與區域企業集群相互關聯的福州市政府共120家作為調研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設計發放450份問卷,回收420份,除去不合格的問卷15份,最終形成有效問卷405份。

表2相關系數矩陣
1.動因機制的實證。使用結構方程建模技術分析相關數據。在此項研究的問卷調查中,共有9個變量,亦即將動因機制的3個維度的10個指標作為10個項目。3個維度的信度都在0.85以上,信度較優;顯著值sig.0.000<0.001在顯著性水平上顯著。
對模型和數據進行觀察,可得出如下的擬合指標:χ2=82.3,自由度為46,二者的比值在1.0—2.0之間,且GFI與CFI都比0.9大,RMSEA<0.10,可知模型與數據的擬合程度很高,因此可推出動因機制的3個維度都對優勢企業集群形成有顯著的正向關系。
相關結果表明,動因機制的各個維度與企業集群因素負荷值都在0.001的水平上顯著,且其之間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511、0.653、0.714,在0.05的水平上顯著。這可以說明動因機制的三個維度都對優勢企業集群的形成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2.條件基礎的實證。此項中共有10個變量,亦即將條件基礎的3個維度的8個指標作為8個項目。3個維度的信度都在0.85以上,信度較優;顯著值sig.0.000<0.001在顯著性水平上顯著。
擬合指標:χ2=90,自由度為46,二者的比值在1.0—2.0之間,且GFI與CFI都比0.9大,RMSEA<0.10,可知模型與數據的擬合程度很高,因此可推出條件基礎的3個維度都對優勢企業集群形成有顯著的正向關系。

續表
相關結果表明,動因機制的各個維度與企業集群因素負荷值都在0.001的水平上顯著,且其之間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523、0.754、0.615,在0.05的水平上顯著。這可以說明條件基礎的三個維度都對優勢企業集群的形成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其中專業化社會分工影響是最為明顯的。
3.簇聚效應的實證。此項研究中,共有4個變量,亦即將簇聚效應的2個維度的4個指標作為4個項目。對模型和數據進行觀察,可得2個維度的信度都在0.85以上,信度較優;顯著值sig.0.000<0.001在顯著性水平上顯著。
擬合指標:χ2=87,自由度為46,二者的比值在1.0—2.0之間,且GFI與CFI都比0.9大,RMSEA<0.10,可知模型與數據的擬合程度很高,因此可推出簇聚效應的2個維度都對優勢企業集群形成有顯著的正向關系。
簇聚效應的各個維度與區域優勢企業集群因素負荷值都在0.001的水平上顯著,且其之間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613、0.755,在0.05的水平上顯著。這可以說明動因機制的2個維度都對優勢企業集群的形成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故假設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