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木江南

在大街小巷里,流浪貓狗的身影隨處可見。它們因種種原因遭主人遺棄,無家可歸。于是出現了很多愛心人士,他們定期給流浪貓狗投送食物,讓它們不至于餓死。然而,由此而引發的流浪狗傷人事件也屢見不鮮。
這樣看似美好的善舉,如今引起了爭議。是法律太無情還是愛心被綁架?于情于理于法究竟該不該喂養流浪貓狗?專家通過分析流浪狗咬傷人案例提醒公眾,喂養流浪狗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2017年6月3日,張先生在接女兒放學回家的路上,女兒不幸被路邊竄出的一只花斑狗咬傷小腿,被送往醫院治療,共花去醫藥費5600元。
后經調查得知,這只狗原系附近小區住戶孫女士飼養的,后因孫女士懷孕生子,所以把狗遺棄了。張先生找到孫女士,協商賠償事宜。孫女士表示,其已經將該狗遺棄,拒不賠償。無奈,張先生代理其女兒將孫女士訴至法院,要求孫女士賠償醫藥5600元。
庭審中,孫女士抗辯稱,其已經將該狗遺棄,其不再是該狗的飼養人或管理人,對該狗沒有飼養和管理的義務,不應承擔賠償責任。最終,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判令孫女士賠償張先生的女兒醫藥費5600元。
【點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遺棄、逃逸的動物在遺棄、逃逸期間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原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依據這一規定,無論是飼養人或者管理人遺棄寵物狗,還是未盡到管理責任致使寵物狗逃逸,其行為都加劇了動物對人和社會的危害性。為了社會公共利益,也為了充分保護被侵權人的利益,當遺棄、逃逸的寵物狗在遺棄、逃逸期間致人損害時,原飼養人或管理人就應當對自己遺棄的行為,以及疏于管理沒有盡到管理義務而產生的后果,承擔侵權責任。
本案中,孫女士將其飼養的寵物狗遺棄,在遺棄期間咬傷了張先生的女兒,孫女士作為原飼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孫女士稱其已經將該狗遺棄了,其不再是該狗的飼養人或管理人,對該狗沒有飼養和管理義務的抗辯不能成立。
需要注意的是,若遺棄、逃逸的動物被他人收養,則“遺棄、逃逸期間”結束,該動物致人損害的,由新的飼養人承擔責任,原飼養人不承擔責任。若將飼養的野生動物放還大自然,則不存在“遺棄、逃逸”的問題,如該動物致人損害的,原飼養人也不承擔責任。
2016年5月30日上午10點半,快遞員小王騎電動三輪車前往某小區送快遞,行駛到小區門口時,停在旁邊的一輛大貨車下突然竄出一只大黃狗來,撲向小王,將其右腿撕咬出一個洞,流血不止,后小王被送往醫院住院治療5天。經查,撕咬小王的大黃狗是一條流浪狗,在該小區逗留時間已有半年多了,一直沒有人認領,小區業主陳女士經常給其喂食,并為其在樓下單元門旁邊搭建了一個簡易的狗棚。
小王知道這一情況后,找陳女士協商賠償事宜。但陳女士稱,其只是出于好意,經常喂養它,她并不是大黃狗的飼養者或管理者,不同意賠償。于是,小王將陳女士訴至法院,請求賠償醫療費、誤工費等損失。最終,法院判決陳女士賠償小王醫療費、誤工費等共計1萬余元。
【點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八條的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本案中,傷人之狗屬于流浪狗,陳女士飼養、收留流浪狗,雖然屬于愛心行為,但因持續喂養已達數月之久,且狗亦長期在陳女士搭建的簡易狗棚內停留,陳女士與傷人狗之間已形成事實上的飼養關系,已經產生了對該狗的管理和約束責任,因未盡到上述責任,造成他人人身傷害,陳女士作為事實上的飼養人,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陳女士辯稱該狗是流浪狗,其既不是動物飼養人也不是管理人,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的理由不能成立,法院判令陳女士承擔小王的醫療費和誤工費是正確的。
需要明確的是,由喂食流浪狗的人承擔侵權責任,必須滿足長期喂養,并因而轉化為事實上的收養關系這一條件。是否構成事實上的收養關系,需要結合具體案情來判斷。但如果只是偶然、臨時喂養,則不需要承擔責任。
在這里也提醒大家,遇到流浪狗,喂養一定要依法行事,不要擅自收養,否則可能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如果收養,要到相關部門辦理相應手續,并且盡到相應的管理責任。
2016年8月1日,呂先生在某體育中心晨練期間被流浪狗咬傷。事發后,前往醫院治療,并在社區衛生服務站注射狂犬疫苗,為此共花費醫療費1708元。之后,呂先生又于2016年8月11日前往某醫學院附屬醫院復查,為此支出醫療費107.80元。根據該院診斷建議,呂先生又于2016年8月13日前往某傳染病醫院進一步檢查,為此支出往返交通費59元。
后來,呂先生向某體育中心索賠未果,起訴到法院,要求某體育中心賠償其上述醫療費、交通費并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某體育中心辯稱,其是一個公益性事業單位,自2014年起,免費為前來健身的群眾開放健身場所,并在節假日安排專職人員值班,以應付突發事件。“體育中心并沒有飼養犬類等動物,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但最終法院依據呂先生提供的證據,判令某體育中心賠償呂先生醫療費1815.80元、交通費59元、精神損害賠償金3000元,以上合計4874.80元。
【點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三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本案中,呂先生在某體育中心所管理的場所內被狗咬傷。事發地點體育場系面向公眾開放的群眾性體育場地,某體育中心作為該場所的管理者,應當負有保障場地使用者人身安全的保障義務,即便該體育場所系免費開放并不具有經濟利益,但不能據此免除該項義務。
從本案情況來看,事發時在被告所管理的場地內有多只狗處于無人看管狀態,如被告盡到相應的管理義務,則上述犬只不應出現在該場地內,如被告能及時發現進入其管理范圍內的犬只,并積極采取合理的處置措施,則本案事發損害結果根本不會發生。
所以本案中,某體育中心所承擔的應為完全責任,其在承擔責任后可依法向第三人追償。
呂先生因受傷所支出的醫療費1815.80元及交通費59元,有相應的治療憑證及票據在案證實,某體育中心應當予以賠償。關于呂先生提出的精神損害賠償訴請,雖然呂先生的傷情并未構成傷殘,但因其系被狗咬傷,從而引發的潛在風險,勢必對呂先生造成一定的精神恐慌,故對呂先生的該項訴請,法院綜合本案案情酌定數額3000元,合情合理合法。
市民王先生去年9月5日傍晚,從小區樓下經過,樓下鄰居杜先生的母親正在樓下儲藏間大門外喂狗。王先生遭到這條狗的突然襲擊,左小腿被咬傷。
據了解,咬傷王先生的狗原為流浪狗,2017年初來到小區,長期出現在王、杜所住單元樓附近。杜先生及其家人長期喂養此狗,還為它起名,并收留它生下的小狗。
王先生于是將杜訴至法院,要求杜賠償損失并就此事賠禮道歉。最終,法院判流浪狗的喂養者承擔醫療費用1666元。
【點評】根據我國的《侵權責任法》規定,動物的飼養者或者管理者對動物造成的損害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因而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喂養者是否是狗的飼養人。由于該案件中的喂養者喂養流浪狗已長達半年之久,并且一直照顧流浪狗所生的小狗,已經產生了事實上的飼養關系。因而法院的判決是有其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的。
但是,由于現在很多流浪狗無法得到食宿的保障,如果因為人們的喂養行為就有產生法律責任的風險的話,確實會讓很多好心人不再“好心”。所以,我們應針對具體的案件做出具體的分析。
流浪犬被遺棄后,往往難以找到原動物飼養人。如果有喂食流浪犬的人,則分以下兩種情況分析:如果長年給流浪動物供食,讓流浪動物活動并居留,就已經構成特殊的飼養關系,并轉化成事實上的收養。有飼養經驗的人士應當充分認識流浪犬的危險性,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如果流浪犬傷了人,對于流浪動物的侵害行為,投食則要承擔相應責任。如果只是偶然、臨時喂養,喂食流浪犬的人不需要承擔責任。
如果流浪犬傷人是因第三人的過錯,導致動物損害他人的,被侵權人可以向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