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家永

一些用人單位利用大學生求職心切、缺乏經驗等特點,憑著自己的強勢地位,任意曲解試用期等,侵犯其合法權益。為防止被侵權,正在求職的大學畢業生應清楚試用期規定以及自己應有的權利。
【案例】李誠于2017年7月大學畢業后入職某機械公司時,所簽的勞動合同中約定試用期3個月。李誠接受半個月的崗前培訓后正式上崗,上班不到一周就因為操作機器失誤,導致自己受傷。李誠主張工傷待遇,但公司認為他還在試用期,工傷保險還沒有買,因而不同意給他申報工傷并享受工傷待遇。
【點評】試用期內的員工與正式工的基本勞動權利是一致的。《勞動合同法》相關條款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勞動保護等,是勞動合同的必備條款。這就是說,勞動者從試用之日起就是單位的職工,與正式員工一樣,享有勞動報酬權、休息休假權、職業安全權、社會保險權、解約權、經濟補償權等。本案中,雖然李誠還在試用期內,也同樣應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李誠可以自行申請工傷認定。在工傷認定的決定下來后,由公司自行承擔李誠的相關醫療費、傷殘補助金等工傷待遇。
【案例】沈茵畢業后經半年的奔波,終有一家大公司愿錄用她,可公司提出試用期要長一些。考慮到找份好工作不易,沈茵只好答應。2018年1月8日,雙方簽訂了一份兩年期的勞動合同,其中約定試用期5個月,試用期間月工資4560元,轉正后月工資5700元。沈茵上班3個月后,曾要求漲工資。公司說,試用期限和工資待遇方面的約定出自雙方自愿,須遵照執行。
【點評】該公司的說法不成立。《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規定,勞動合同期限3個月以上不滿1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1個月;1年以上不滿3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兩個月。據此,沈茵的試用期至多為兩個月,而實際約定為5個月,超過法定期限3個月,該公司顯然違法。《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三條規定:“違法約定的試用期已經履行的,由用人單位以勞動者試用期滿月工資為標準,按已經履行的超過法定試用期的期間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鑒于沈茵5個月的試用期已履行完畢,她現在有權要求該公司按每月5700元的工資標準支付超期3個月的賠償金。
【案例】韓婷大學畢業后于2017年9月8日進入某科技公司做文秘,簽了兩年期的勞動合同,試用期為兩個月。雖然韓婷曾在一家單位的文秘崗位實習半年,學到了不少技巧,基本功較扎實,但入職科技公司后不敢有絲毫懈怠,做事認真負責。2017年10月底,公司要終止與韓婷的勞動合同。韓婷想問個明白,可人事部經理不給任何解釋,還竟然說,既然是試用,就像買東西時試用一樣,不滿意可以隨時退貨。
【點評】試用期內辭退員工,得有充分理由。《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不符合錄用條件,是指勞動者實際上不符合用人單位招工時要求的條件和標準,如在相關業績考核不合格等。不符合錄用條件的證明責任由用人單位承擔。本案中,該公司解聘韓婷而不拿證據來說話,只以試用期為借口,顯然是違法解聘。面對這種違法解約,韓婷有權要求該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支付相當于經濟補償金兩倍的賠償金。

【案例】2017年9月初,小唐入職一家咨詢公司從事信息采集與統計,簽了兩年期的勞動合同,其中試用期兩個月。小唐因缺乏相關技巧,導致業績不佳,公司認為她不符合錄用條件,于是在小唐的兩個月試用期滿前作出了考核不合格的結論。但由于當時接了好幾單市場調查任務,人手不足,因此公司沒立即辭退她,而是繼續留用。同年12月初,公司突然將小唐辭退,理由是她在試用期內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那么,在試用期內未辭退員工,還能反悔嗎?
【點評】原勞動部辦公廳《對〈關于如何確定試用期內不符合錄用條件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請示〉的復函》指出:“對試用期內不符合錄用條件的勞動者,企業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若超過試用期,則企業不能以試用期內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解除勞動合同。”據此,如果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那么用人單位應當在試用期內進行處理,即可在試用期內隨時解聘。如果已經超過了試用期,就應當視為該試用員工已轉為正式員工,用人單位就不得再以“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解除勞動合同。本案中,咨詢公司是2017年9月初錄用小唐的,試用期兩個月,而于2017年12月初以小唐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將她解聘,顯然超過了試用期,因此這種解約是違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