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玲
摘 要:該文介紹了全椒縣稻田種養技術推廣現狀,分析了發展優勢,并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稻田種養;推廣現狀;發展優勢;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1-0055-03
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是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對稻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進行改造,并通過水產養殖與水稻種植、農機和農藝技術的融合,實現水產養殖生物和水稻的共生互利,以穩定水稻生產、促進稻田綜合效益及產品質量提升的一種實用技術,具有“穩糧、促漁、增效、提質、生態、節能”等多重作用,提升了稻田的經濟、生態以及社會效益。
1 推廣現狀
近年來,全椒縣立足市場需求、區位特點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稻田養蝦產業,種養規模多年來位居全省第1位,成為全縣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全椒稻田面積超過4萬hm2,其中1.3萬hm2為低洼圩田,非常適宜稻蝦的綜合種養。自2006年起,在省市“水產三進工程”的號召下,全椒縣探索稻田養殖小龍蝦,通過多年不斷摸索、試驗示范,技術逐漸成熟,在市場帶動、政府推動、效益驅動下,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勢頭強勁,掀起了稻田養殖龍蝦熱潮。目前,全縣建立了產前苗種繁育,產中飼料供應、病害防治,產后銷售的龍蝦產業鏈,篩選出了適宜稻蝦連作共生的水稻品種和種養技術。2016年,全椒縣積極創建全省“互聯網+”稻蝦共生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通過2年的努力,建立了4個示范基地,培育了50個示范主體、3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打造了4個稻蝦產品著名商標,建成3處物聯網示范點,摸索出了“互聯網+”稻蝦共生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2017年,全縣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0.9萬hm2,稻谷平均單產8250kg/hm2、龍蝦2250kg/hm2,全縣稻蝦產值7億元,純收入4億多元,其中龍蝦產值5.4億元。從事稻蝦連作的合作社5個,家庭農場50多家,種養大戶250戶,種養農民1萬多人,經紀人100多人,人均收入超2萬元,順利通過了省農委組織的全省“互聯網+”稻蝦共生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認定初審和現場核查。
全椒稻蝦綜合種養歷經10余年的發展,面積、產值、純收入3項指標多年均列全省第1位,其中2017年面積占全省6萬hm2的15%。2016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現場會在全椒召開,參觀了曹埠稻蝦連作示范基地,推介“全椒稻蝦連作”模式,推動了全省稻漁綜合種養業發展。
2 發展優勢分析
2.1 資源優越 全椒位于滁河北側,有面積1.3萬hm2的低洼圩田,水質清新、水草豐盛、餌料充足,為龍蝦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向暖溫帶過渡性質,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陽光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適宜小龍蝦的生長發育和越冬過夏。全椒小龍蝦顏色鮮亮、肌肉飽滿、可食比例大、肉質鮮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富含鋅、碘、硒等微量元素,深受消費者青睞。
2.2 規劃推進 立足市場需求,從規劃入手,高點定位,精心謀劃,致力把稻蝦產業做強做大,做出特色。一是將宜漁稻田養殖編進《全椒縣水域灘涂規劃》;二是把稻蝦綜合種養列入“十三五”規劃重點打造的農業產業,編制了《創建全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主導產業、主攻方向、發展模式、技術路線、建設重點和工作措施。圍繞生態稻蝦主導產業和“互聯網+稻+蝦”模式,重點打造赤鎮、官渡2個面積為666.7hm2的示范園、5個面積為66.7hm2的示范片、100個面積為6.7hm2的示范點,培育聯合體2家;三是編制了《稻蝦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持續深入推進稻蝦產業發展。
2.3 產業領先 一是加強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特優區具備良好的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條件。加強良種繁育工作,種苗不僅可以滿足本地需求,而且銷售到全省其他縣市及江蘇、浙江、山東、江西、上海、湖北、海南等地。大力推行標準化種養,養殖水平名列全省前茅,吸引省內外100多個縣前來參觀考察取經。二是健全飼料生產供應、藥品供銷、疫病診斷防控、養殖技術等服務體系。三是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加強市場營銷,建設曹埠、官渡2個產地專業市場,與南京、蘇州等批發商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建立電商網店和微商、微店,2017年網絡銷售額達1億多元。
2.4 科技支撐 全縣投入科技資金100多萬元,開展技術研究、創新、試驗示范、推廣服務,為稻蝦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一是在赤鎮龍蝦經濟合作社等建立技術研發中心,依托浙江大學、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和省市水產部門及專家,全面集成優化稻田龍蝦養殖、飼料配制、疫病防控、儲藏加工等技術,取得了8項專利技術和多項省市級科研成果。二是參與制定省、市稻田龍蝦養殖技術標準各1項,縣內基本建立了稻田改造、基地建設、養殖管理、運輸儲藏的地方標準體系。三是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產業扶貧培訓工程等,宣傳講解稻蝦連作養殖技術,培訓養蝦農民5000多人次。四是建成了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和曹埠稻蝦綜合種養、市場交易應用、荒草圩蝦田稻米全產業鏈等物聯網示范點3處,對種植養殖環境監測、視頻監控、遠程控制、農機精準作業、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追溯等過程提供信息化服務,受益農戶達40%以上。建立村級益農信息社6處,特優區80%農民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通過科技應用,大幅度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全面提高稻蝦品質質量、經濟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稻單產8250kg/hm2、蝦2250kg/hm2和增收3萬元/hm2的目標。
2.5 質量控制 積極實施“安全農產品行動計劃”,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個,農業標準化推廣面積達6666.7hm2。積極開展安全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2666.7hm2、綠色食品基地6666.7hm2。完善縣級農產品檢測中心、鎮農產品監管站建設,建立健全監管規章制度,加強農業投入品、農產品生產過程、產地準出、市場準入4個環節的監管,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檢查,建立農產品例行監測和常年抽檢制度,農產品安全抽檢總體合格率100%,至今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確保了稻蝦農產品消費安全。
2.6 品牌建設 緊緊圍繞稻田小龍蝦產品,注冊了“赤鎮”、“蝦禾王”、“蝦田稻”、“稻田蝦”等品牌,全椒龍蝦協會申請的“全椒龍蝦”獲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組織合作社、家庭農場、養蝦大戶參加上海、合肥等地展銷會、交易會和中國小龍蝦產業大會,連續10年舉辦全椒龍蝦美食節。建立“全椒龍蝦”公用品牌管理制度,授權協會會員使用公用品牌達95%。與南京、滁州批發商合作設立全椒龍蝦專營店,宣傳銷售全椒小龍蝦。開展全椒龍蝦宣傳推介活動,中央七套2次實地采訪赤鎮龍蝦經濟專業合作社,《安徽科技報》、《安徽日報》、《滁州日報》、《安徽廣播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多次對全椒龍蝦產業進行了報道,有力地提升了全椒縣小龍蝦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特優區內的二郎口鎮曹埠村、武崗鎮官渡村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稱號。
2.7 利益趨緊 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連接機制,提供社會化服務,創建健康養殖示范場和無公害養殖基地,有效提升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輻射帶動能力,推動了龍蝦產業發展。赤鎮龍蝦經濟專業合作社、金壩蝦蟹養殖專業合作社等9家單位被農業部命名為部級健康養殖示范場,全縣成立了稻蝦產業化聯合體3家,催生了一批專業村、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全縣66.7hm2以上的專業村25個,種養大戶250家,其中:6.7hm2以上100余戶,年收入超100萬元的5戶,超50萬元的達20余戶,全縣從事稻蝦種養農戶戶均收入達10萬元以上,占家庭收入的80%左右。赤鎮龍蝦經濟專業合作社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和全國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稱號。
2.8 綠色發展 以清潔農業為突破口,推廣循環流水增氧、秸稈全量還田、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有效改善田間生態環境。建立村級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片,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肥料利用率提高3個百分點;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行動,秸稈還田率達96%以上,土地有機質逐年上升,2017年平均達23.48g/kg。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綠色防控面積達95%以上。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設立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以規模畜禽養殖污染減排為重點,示范推廣生態環保養殖,全力推廣發酵床養殖、“豬—沼—菜”循環養殖、規模場糞污無害化處理技術,養殖業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9 管理保障 縣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互聯網+”稻蝦共生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和稻蝦現代農業產業化園創建領導小組,并設立了辦公室;鎮政府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同時成立包保工作組,推動稻蝦產業由農民自發發展向政府推動轉型升級。縣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按照規劃和實施方案要求,將稻蝦產業列入年度發展目標,分解任務到各鎮,把完成情況作為鎮年底考核目標。同時對內整合資金,向外積極申報項目,主動招商引資。縣政府還制定獎補政策,鼓勵種養大戶主動投入。近3年來,特優區共投入財政資金1億多元,實施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網絡和田間工程以及種養補助,帶動社會資本投入3億多元。其中,2016年利用糧食發展專項資金對當年發展稻蝦連作面積6.7hm2以上的大戶補助1500元/hm2,2017年對當年發展稻蝦連作面積5.3公頃以上補助1125元/hm2;整合支農資金5000多萬元重點扶持規劃區內生產經營主體,引導他們做大做強,帶動輻射更多農戶從事稻蝦種養業。
3 幾點建議
3.1 做大做強小龍蝦產業 圍繞稻田小龍蝦特色主導產業,加強小龍蝦良種繁育基地和高標準規模化稻蝦養殖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加工業,將特優區打造為品牌突出、生態合理、效益顯著、生態良好的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到2020年,建成4個666.7hm2以上“稻蝦連作”示范基地、20個66.7hm2以上“稻蝦連作”示范片,小龍蝦加工及精加工產值10億元。
3.2 聚集資源 強化市場、資本、信息、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集聚,將優勢區打造成為技術先進、金融支持有力、設施裝備配套的現代技術和裝備加速應用的集成區。重點深入開展小龍蝦營養調控、水質調節、疫病防控等關鍵技術研究、集成和示范。大力應用物聯網、大數據、GIS等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提高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
3.3 融合“三產” 構建種養有機結合,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將優勢區打造成為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交叉重組的融合發展區。結合全椒文化之鄉,以“蝦+文化創意”、“蝦+會展經濟”等為融合重點領域,積極打造赤鎮龍蝦小鎮,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3.4 創業創新 鼓勵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重點通過股份合作等形式創業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搭建一批創業見習、創客服務平臺,降低創業風險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將特優區打造為新型經營主體“雙創”的孵化區。
3.5 提高競爭力 加強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監管,強化品牌培育,推進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建立健全質量興農的體制機制,將特優區打造成高質量示范區。完善縣、鎮、基地3級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強化鎮檢測機構能力,建立質量全程可追溯體系。強化“全椒龍蝦”地理商標使用管理、規范運作和保護力度。利用“中國(全椒)龍蝦節”、全國農產品交易博覽會等會展平臺,加大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打造全國知名品牌,讓“全椒龍蝦”成為全椒對外宣傳的名片和助力脫貧攻堅,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