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劉遠妹 杜忠
摘 要:草地退化、沙化與沙化土地的急劇擴張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我國草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草地生態恢復是我國亟待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該文分析了近年來國內有關草地退化沙化的研究文獻,綜述了土地沙化現狀及其趨勢,討論了沙化驅動機制,提出了沙化草地的治理措施,為退化沙化草地治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壤退化;土壤沙化;沙化驅動機制;治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1-0161-04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Degraded and 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Restoration in China
Liu Jia1 et al.
(1 School of Land and Resources,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Abstract:The rapid expansion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desertific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roblem.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degradation in grasslands in China,an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is one of the most urg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desertification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land desertification,and discusses 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desertific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desertification areas are dominated by human factors while natural factors accelerate the desertification trends.Finally,the measures to control 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are put forward.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enriched the mechanism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of degraded 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s.
Key words:Soil degradation;Soil desertification;Driving mechanism of soil desertification;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不同生態系統土壤的生產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環境調控潛力出現功能退化的狀況,即土壤質量以及土壤的可持續利用能力下降(包括暫時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喪失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征的過程[1]。
土壤沙化一般是指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在土壤的表面所出現的以沙(礫)狀物質為主要特征的土地退化過程[2]。
史長光[3]提出,迄今為止科學界對草地退化、沙化的概念眾說紛紜,目前沒有1個明確的標準。但一般來講,草地退化、沙化是指草地生物系統出現物種群落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草地生產能力下降、生態功能下降等特征。只要表現以上1種特征,即可稱之為草地退化。其中,草地沙化是草地退化的1種特殊表現形式,是指草地廣泛分布的區域內出現天然植被退化、沙漠化面積擴大以及土壤鹽漬化、鹽堿化等表現形式,一般意味著草地喪失大部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若不加以治理會完全變成沙漠。
1 土壤沙化、沙漠化現狀及其趨勢
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和現代工(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世界各地的土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資料顯示,我國是世界上土地退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1994年成立了中國荒漠化監測中心,運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地面調查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厘清我國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布情況和發展趨勢,為荒漠化、沙化治理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第4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到2009年底,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37萬km2,沙化土地面積為173.11萬km2,整體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但是在局部區域,土地沙漠化的趨勢仍在加劇[4]。第5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到2014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1.16萬km2(占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km2(占國土面積的17.93%)[5-6]。與第4次監測結果(2009年)相比,呈現整體遏制、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由極重度向輕度轉變[7]。
不少學者開展了中國草地退化沙化的現狀及其變化趨勢的研究。川西北高寒草地是我國5大牧區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和過度放牧,高寒草地同樣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退化以及沙化。雍國瑋等[8]研究發現,從1966—2000年,川西北的高寒草地的沙化面積增加了307.7%。鄧先周等[2]研究了川西北地區草地沙化現狀,結果顯示,川西北的沙化還處于初級階段,以輕度和中度為主,但沙化趨勢很嚴峻,草地和林地正不斷向沙化、沙漠化的方向演變。胡夢珺等[9]研究瑪曲高原土地沙漠化現狀,結果表明,瑪曲高原生態環境明顯惡化,并且其沙漠化土地自20世紀60年代起,從起初的零星分布逐漸演變為青藏高原區域沙漠化發展的重點區域。逯軍峰等[10]研究發現,瑪曲縣1994—1999年沙漠化面積年增速為6.7%,截止到2003年底,極重度和重度沙化草地面積占區域沙化面積的41.4%,中度、輕度沙化草地面積分別占31.4%和27.2%,整體上達到重度水平。何介南等[11]對比分析了若爾蓋縣1994、1999、2004、2009年4次土地沙漠化監測數據,發現1994—2009年,沙地年增速為11.08%,2009年草地沙化土地面積是1994年的4.5倍,以輕度沙化為主。趙好信等[12]研究了西藏高原草地退化和沙化的現狀,發現西藏沙化土地在2005年約20.47萬km2,但是到2007年面積擴張到43萬km2,西藏草地退化沙化形勢非常嚴峻。萬勤琴等[13]研究了呼倫貝爾草地沙化現狀,發現呼倫貝爾的沙化土地組成結構不斷惡化,沙化形勢嚴峻。
通過以上綜述可知,中國的各大草地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同時,原有的沙漠化面積逐步擴大,情況不容樂觀。
2 影響土地退化、沙化的驅動機制
土地退化、沙化的諸多研究之中,其成因問題是最核心的問題[2]。通過對大量的文獻研究可知,土地沙化形成必須具備3個因素:一是豐富的沙源,二是地表的植被覆蓋度低,三是搬沙的動力。
Huete等[14]研究認為,土地沙化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可歸納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但是兩者的主體關系是當前爭論的焦點。目前,科學界主要有3種觀點。第1種觀點是自然因素為主體,氣候和母質因素是引起草地退化和沙化的主要驅動力;第2種觀點是人為因素為主體,過度放牧、對草地不合理利用、草地管理體制以及人為活動是引起草地退化沙化的主要驅動力;最后1種觀點則是糅合了前2種觀點,認為應同時考慮自然和人為因素,但仍然無法準確區分兩者誰是主體的問題[3]??傮w來說,在土地沙化的不同區域、不同時段,某種因素起到主導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主導因素也會發生變化。鄧先周等[2]研究了川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成因,認為自然因素為土地沙化提供了基本條件,人為因素起到主導作用。在川西北沙化重點區,干旱和過度放牧被認為是導致沙化的主導因素;石渠-色達區域,導致土地沙化的因素有干旱和超載過牧,但是鼠害是主導因素。李斌等[15]認為若爾蓋區域濕地草原的退化和沙化,自然因素是發生的大環境,是長期范疇,人類強烈的破壞活動是草地退化、沙化的主導因素。姚玉璧等[16]則認為,氣候變化和環境蠕變是造成黃河首曲流域草地退化的主導因素。逯軍峰等[10]對甘肅省瑪曲縣草地沙漠化的研究認為,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導致草地沙化,但是過度放牧是主導因素。過度放牧造成植被退化,為風蝕提供先決條件,同時,溫度升高是造成瑪曲縣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氣候因素,溫度升高導致強烈的蒸散發,進一步加劇凍土退化,草場的沙化。
在對草地退化機理和規律的研究中,對退化和沙化草地的植物群落結構特征、群落生態適應策略以及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征的研究最為深入[17-22]。何芳蘭等[17]對瑪曲不同沙化程度的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質、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結構進行了研究,秦彧[18]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瑪曲高寒草地土壤養分與植被的影響。紀磊等[19]開展了若爾蓋草地沙化程度的遙感監測,同時對沙化草地的植被特征與土壤養分進行了研究。李瑩等[20]研究了川西北沙化草地5種原生植物(沙生苔草、賴草、紫花列當、藏茴香、地八角)的生態適應策略的差異性,結果表明,5種沙生植物的資源權衡方式不同,但都通過表型可塑性、水分利用能力和生物量分配等應對策略來獲取或分配有限的可利用資源,增加其對生境的適應性。符佩斌[21]采用空間代替時間的方法,研究了紅原區域高寒草地沙化進程中植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質特征,研究發現隨著沙化程度的不斷加劇,高寒草地物種組成發生了顯著性變化,物種的豐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而且群落密度、蓋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隨沙化程度加劇而降低。
3 退化沙化草地的治理現狀
退化、沙化草地的恢復與重建一直是草地生態學家關注的問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努力探索。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全國草地資源狀況調查時就開始退化草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改良研究工作,主要措施是劃區輪牧,以草定畜等,同時探討了有關的理論及防治退化的措施和手段。但是在80年代以前,主要是摸清草地資源家底,對草地資源質和量評價,僅僅涉獵了小規模的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實驗研究。80年代以后,由于自然環境問題和生態退化日益加劇,影響了我國農業、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恢復研究才引起了廣泛關注和重視。
近幾十年來,我國退化沙化草地治理和恢復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區域,對西部地區的高寒草地,尤其是西藏和川西北地區的退化草地的研究相對較少。陳敏[23]探討了利用和恢復退化草地的措施;鄭翠玲等[24]研究了圍欄封育措施對恢復呼倫貝爾退化草地的作用,指出草地圍欄封育已是當前退化草地恢復與重建的重要手段之一?,F在國內對沙化草地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沙化草地治理措施研究[25-27],沙化地草本植物生態適應策略的研究[20,28-29],沙化草地不同生態恢復模式土壤活性有機碳和土壤碳庫管理指數影響[30-32],沙化草地不同生態恢復工程對植被群落的影響等[25]。
退化、沙化草地主要是受到自然、人類經濟活動所破壞,超過了生態系統的承受閾值,導致草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對退化、沙化草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要通過生態學工程技術和方法,阻斷或改變草地系統退化主導因子的影響,使草地生態系統內部和外部的物質、能量流動和時空秩序得以優化,退化沙化草地生態系統的功能恢復到原來或更高水平[3]。
4 討論
近幾十年以來,我國的沙化研究治理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沙化草地面上破壞、局部好轉、總體惡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的改觀。要徹底改變現有的這種局面,促進退化沙化草地的治理和生態恢復不僅僅需要依靠科學技術,對退化和沙化草地開展綜合治理,而且需要做好治理前期和基礎性工作,為草地的綜合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撐。在積極爭取國家生態治理方面項目的同時,控制草地牲畜數量,加強草地生態保護,優化傳統草地畜牧業生產模式。通過綜合治沙、防止超載過牧、加強草地保護,多管齊下,遏制草地退化沙化發展趨勢,促進區域生態的良好恢復。
全面了解、研究和掌握草地退化、沙化的成因、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對我國生態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對沙化土地的研究在探討其成因和生態環境恢復方面較多,也做了相關方面的定量分析,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很多學者對于沙化土地成因問題各執一詞,觀點尚不統一。在沙化驅動機制研究中,有待綜合更多因素與深入分析,土壤沙化和植被退化的反饋關系、與區域畜牧業發展的作用關系、對區域生態惡化的影響等問題,均需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艷,楊劍虹.川西北草原土壤退化沙化特征及成因分析[D].重慶:西南農業大學,2005.
[2]鄧先周,王朱濤,蒙嘉文,等.川西北地區土地沙化成因探討及對策建議[J].四川林業科技,2010,31(3):83-88.
[3]史長光.川西北退化-沙化草原植被恢復效果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0.
[4]國家林業局.第四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R].北京:國家林業局,2011.
[5]四川省川西北沙化科學考察隊.四川省川西北地區沙化科學考察報告[R].成都:四川省林業廳,2010.
[6]王新建,林瓊,戴晟懋.四川西北部土地沙化情況考察[J].林業資源管理,2007,28(6):16-20.
[7]國家林業局.第五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R].北京:國家林業局,2015.
[8]雍國瑋,石承蒼,邱鵬飛.川西北高原若爾蓋草地沙化及濕地萎縮動態遙感監測[J].山地學報,2003,21(6):758-762.
[9]胡夢珺,潘寧惠,李向峰,等.1964—2014年瑪曲高原土地沙漠化驅動力定量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16,36(4):250-256.
[10]逯軍峰,董治寶,胡光印,等.甘肅省瑪曲縣土地沙漠化發展及其成因分析[J].中國沙漠,2012,32(3):604-609.
[11]何介南,徐杰,康文星,等.若爾蓋縣土地沙化程度演變動態特征[J].林業科學,2016,52(1):159-165.
[12]趙好信.西藏草地退化現狀成因及改良對策[J].西藏科技,2007(2):48-51.
[13]萬勤琴.呼倫貝爾沙地沙漠化成因及植被演替規律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1-69.
[14]Huete AR,Miura T,Xiang Gao.Land cover conversion and degradation analyses through coupled soil-plant biophysical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hyperspectral EO-1 Hyperion.2002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GARSS200 2),2003(6):1268-1276
[15]李斌,董鎖城,江曉波,等.若爾蓋濕地草原沙化驅動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112-115.
[16]姚玉璧,鄧振鏞,尹東,等.黃河首曲流域草原生態與自然環境退化成因及對策研究[J].草業科學,2007,24(12):87-93.
[17]何芳蘭,金紅喜,王鎖民,等.沙化對瑪曲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數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6,36(18):5876-5883.
[18]秦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瑪曲高寒草地土壤養分與植被的影響[D].甘肅:蘭州大學,2010.
[19]紀磊.若爾蓋草地沙化程度的遙感監測及其植被特征與土壤養分的分析[D].四川:四川農業大學,2012.
[20]李瑩,曾曉琳,游明鴻,等.5種川西北沙化地草本植物生態適應策略的差異性[J].草業科學,2016,33(5):843-850.
[21]符佩斌.紅原高寒草地沙化進程中植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狀特征研究[D].四川:四川農業大學,2015.
[22]王輝.瑪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驅動機制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7.
[23]陳敏.改良退化草原與建立人工草原的研究[N].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社,1998.
[24]鄭翠玲,曹子龍.圍欄封育在呼倫貝爾沙化草原植被恢復中的作用[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5,3(33):78-81
[25]Hu YF,Peng JJ,Yuan S,et al.Influenc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n vegetation and soil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alpine-cold semi-humid desertified land[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6,94:88-94.
[26]彭佳佳,胡玉福,肖海華,等.生態修復對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有機質和氮素的影響[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29(5):149-153.
[27]蒲琴,胡玉福,蔣雙龍,等.不同生態治理措施下高寒沙化草地土壤氮素變化特征[J].草業學報,2016,25(7):24-33.
[28]Yang Y,Liu BR,An SS.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in leaves,roots,litters and soil among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in a desertifie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J].Catena,2018,166:328-338.
[29]何佳,胡玉福,舒向陽,等.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高山柳土壤生態化學計量及儲量變化特征[J].草業學報,2018,27(4):27-33.
[30]Hu YF,Jiang SL,Yuan S,et al.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active fractions in different desertification stages of alpine-cold grassland i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2017,76:1-15.
[31]Qi YB,Chen T,Pu J,et al.Response of soil physical,chemical and microbial biomass properties to land use changes in fixed desertified land[J].Catena,2018,160:339-344.
[32]Hu YF,Shu XY,He J,et al.Storage of C,N and P affected by afforestation with salix cupularis in an alpine semi-arid desert ecosystem[J].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18,2:188-198.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