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要: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特別是在當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崇尚現代的、外來的文化和藝術,極大地沖擊著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因此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藝術迫在眉睫。本文筆者總結文化館工作實踐,結合武陵山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苗族土家族文化生態保護現狀,就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進行了簡單探討。
關鍵詞: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傳承策略
民族民間藝術屬于歷史傳承的珍貴文化,它準確客觀的記錄與保留下了人類生產生活習慣以及倫理觀念等歷史文化元素,也屬于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客觀反映;民族民間藝術屬于動態化的歷史文化,也屬于人類情感的直接體現,是實際生活中的文化智慧,是原生態的文化基因,因此民族民間藝術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1]。
一、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藝術的意義
(一)民族民間藝術是藝術教育的源泉
無論是站在審美角度來欣賞,亦或是從創作角度來評價,其和現代藝術都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換句話說民族民間藝術屬于藝術教育的靈感與來源,也屬于藝術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民族民間藝術借助于自身文化價值為今天的藝術教育帶來了非常珍貴豐富的文化資源。
(二)現代藝術設計是民族民間藝術的沿襲
民族民間藝術并不是相對獨立的藝術,它和現代人的生活直接相關,大部分生活環境與宗教信仰都和民族民間藝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現代藝術將其作為一種主要的研究對象,借助于民間生活習俗、傳統思想道德和對審美觀的充分關注,從而給現代藝術設計提供更多的改變。
(三)民族民間藝術有助于拓展藝術設計空間
大部分人都覺得民族民間藝術已經過時了,但這僅僅是一種十分片面的想法,由于民族民間藝術的形式非常豐富,對現代藝術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利用性。借助于民族民間藝術和現代設計之間的融合,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很多創造元素。
二、民族民間藝術的生存困境
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們逐漸從過去那種農耕生活朝著更加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轉變,對于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而言,變化是根本性的,其終結的是一個時代,是一個農耕文明相對顯著的時代。民族民間藝術的生存困境一般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承基礎逐漸缺失,現階段國內民族民間藝術單純的是少數對民族民間藝術具有較高熱情的人在進行創作,且大多數是年長者,年輕人往往很少參與其中;市場觀念沒有樹立,表現出單純藝術的觀點,并未真正將藝術與市場之間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理解認識不全面;品牌意識相對欠缺,民族民間藝術處于相對散亂的狀態下,過去的技術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藝術作品內容的擴展,因此無法真正形成知名度較高的品牌[2]。
三、民族民間藝術保護與傳承策略
(一)以宣傳為手段,將民族民間有機融合社會中
首先是借助于媒體廣泛的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民族民間藝術的概念傳播給廣大群眾,樹立民族化的理念。第二是應當盡快建立民族民間藝術互聯網宣傳平臺,依靠互聯網的功能來讓這一理念更加深化。另外還應當通過組織開展民族民間藝術活動的途徑來推動民族民間藝術固定化和當地民族民間藝術展覽活動予以融合,培養全民保護民族民間藝術的思想意識,調動廣大人民群眾保護民族民間藝術的積極性,讓民族民間藝術真正源于群眾服務群眾[3]。
例如:在武陵山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中,梅子鎮依托我國的傳統村落佛山成立了市級保護項目《梅子山歌》傳習所和展示區,為了進一步加大該傳習所和展示區的宣傳,共投入了4.05萬元主要用于制作《梅子山歌》的宣傳資料以及宣傳所需的道具。
(二)打造文化產業化,發揮民族民間藝術的經濟效益
當市場環境良好時,若民族民間藝術能夠滿足時代發展要求,便能夠在保持特色的基礎上實現技藝創新。第二,民族民間藝術在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還需要在原本藝術形式的基礎上積極打造出具有民族民間藝術的特色文化,以促使民族民間的文化發展跟時代發展的潮流相吻合,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精神[4]。
例如:武陵山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建設的龍塘鄉雙龍村《青瓦燒制技藝》傳習所和展示區建設,有傳承人負責青瓦燒制技藝制作教學,而燒制出來的傳統青瓦產品又可以用來營銷,而獲得的資金又可以用于《青瓦燒制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在將《青瓦燒制技藝》的經濟效益發揮出來的同時實現了該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三)提高福利待遇,培養更多傳承人才
第一,鼓勵老藝人廣收門徒,并利用有效途徑加強對傳承人才的培養,在培養過程中不斷挖掘并創新民族民間藝術;第二,將民族民間藝術人才安排到藝術團體工作中,并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保障,讓他們主動為民族民間藝術而獻身;第三,要充分利用所在地區的學校培養傳承人才,將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任務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為民族民間藝術培養更多的后輩人才。
例如:在武陵山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建設的《竹板橋土法造紙技藝》傳習所和展示區,該傳習所結合《竹板橋土法造紙技藝》特點每年固定開展2~6次集中傳習活動,并邀請了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講解,而其余時間則主要用于廣大民眾交流藝術和傳習自身經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單單依靠某個人或者某個部門是無法實現的,該項工作需要社會全體群眾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也少不了政府的政策和方針作指導。保護與傳承民族民間活動是全社會的職責,因此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宏觀調控作用,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因素,喚醒人們對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自覺性,鼓勵并吸納社會力量踴躍參加,促使民族民間文化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斯琴巴圖.淺談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之傳承[J].內蒙古藝術,2014 (02):111-112.
[2]鄧軍.淺析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播策略[J].新聞界,2011 (03):28-30.
[3]汪燦根.試論民族民間藝術傳承和保護必須堅持的四個原則[A].“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開發”文集[C].2004:8.
[4]王福星,高兆軍.關于民族民間藝術發展的思考[J].民營科技,2008 (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