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嚴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討胃癌臨床胃鏡的病理分析結果。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2017年1—12月間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患者的胃鏡病理檢查結果,并將其與最終臨床病理診斷結果的對照,判斷胃鏡病理診斷的準確性,分析其在病理分型、組織分化等結果判斷中的應用效果。結果 80例經術后病理診斷確診為胃癌的患者經術前胃鏡活檢,71例確診,診斷符合率為88.75%。71例確診為胃癌的患者中,診斷為黏液腺癌、乳頭狀癌、管狀腺癌、印戒細胞癌及其他的分別有32例、31例、4例、2例和2例,分化良好型35例,分化較差型36例;其檢出率與術后病理活檢的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60例與術后病理活檢結果一致,診斷符合率為84.51%(60/71),另有11例的診斷結果與術后病理存在區別,誤診率為15.49%(11/71)。上述指標中,符合率、病理類型和分化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胃癌臨床診斷過程中可以通過胃鏡的放大作用對病灶進行觀察,并通過術前胃鏡活檢對患者的病理類型、分化情況等進行判斷,準確率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胃癌;胃鏡;病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10(b)-002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gastric gastroscopy in gastric cancer.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 results of gastroscop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final clinical pathological diagnosis. The accuracy of gastroscopic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as judged. 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n the judgment of pathological type, tissue differentiation and other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8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diagnosed by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ere diagnosed by preoperative gastroscopy, and 71 cases were diagnosed.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88.75%. Among the 71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gastric cancer, 32 cases, 31 cases, 4 cases, 2 cases and 2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papillary carcinoma, tubular adenocarcinoma,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 and other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35 cases and 36 cases with poor differenti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tection rate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biopsy. However, 60 cases were consistent with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biopsy results,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84.51% (60/71), and 11 cases were different from postoperative pathology. The misdiagnosis rate was 15.49% (11/71). Among the above indicator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incidence rate, pathological type and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were(P>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the lesion can be observed by the magnification of the gastroscope, and the pathological type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atient can be judged by preoperative gastroscopy biopsy. The accuracy rate is high and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Gastroscopy; Pathological analysis
胃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世界范圍內都有極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和不良生活習慣、環境因素的影響,其發病率日趨升高,已經成為僅此于肺癌的第二大惡性腫瘤。調查研究表明,胃癌患者如能在早期得到及時診斷和合理治療,其5年生存率將得到顯著提高。胃癌患者患病早期的臨床表現與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無太大差別,很容易被忽略和誤漏診,導致病情耽誤,超過80%患者入院接受診療時已經發展到進展期,保守治療無法獲得理想效果,需要接受根治性胃切除術,即使治療獲得成功,也會對患者預后的生存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早期診斷顯得更加重要。胃鏡就是臨床常用的胃癌早期診斷方法[1-2]。該文就該院2017年1—12月間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胃鏡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并通過與最終臨床病理診斷結果的對照,分析其應用效果及應用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最終臨床診斷確診,同時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并在術前實施胃鏡下病理活檢,胃鏡活檢前均未實施放化療治療。患者的各項臨床診療資料保存完整,真實有效。該研究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其年齡在29~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5±5.1)歲。患者入院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統癥狀,其中,21例患者伴上腹部疼痛,18例患者伴上腹部不適,12例患者伴上消化道出血,8例患者伴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11例患者伴納差癥狀,10例患者消瘦、乏力,7例患者伴胸骨后不適。患者的患病時間在4個月~5年之間,平均病程為(2.9±1.1)年。患者的病灶位置位于胃體、胃角、胃竇、胃底以及賁門小彎側的分別有31例、10例、8例、5例、26例。
1.2 方法
術前,患者均接受胃鏡檢查,具體操作方法是:患者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實施胃鏡下檢查,并結合鏡下觀察到的胃黏膜病變情況初步判斷其病變類型,并正確選擇活檢的部位(選擇肉眼無法分辨病變類型的胃黏膜實施活檢)。對于隆起型早期胃癌患者,可將胃黏膜的隆起部分去除,然后對其基底部或者頂端黏膜組織進行活檢;對于胃黏膜下病變的組織,則可采集胃黏膜的中央凹陷部分組織實施活檢;對于凹陷性病變的患者,則可采集潰瘍周圍的局部組織進行活檢。所有活檢組織都需嚴格按照操作要求,規范取材。活檢組織的數量控制在7~10塊之間,對于病灶直徑在1.0 cm以下的可全取,病灶直徑在1.0 cm及以上的可選樣取材。將獲得的活檢組織經石蠟包埋固定后,使用蘇木精-伊紅染液對其進行染色處理,并在光鏡下對組織的類型、分化情況、有無浸潤以及浸潤深度、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等進行仔細觀察。對疑為胃癌病變的組織,可通過染色內鏡、放大內鏡行進一步觀察。
手術結束后,采集患者的病灶組織進行病理活檢,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病因、病變位置等給予準確的判斷。
1.3 評價標準
回顧分析患者的胃鏡病理檢查結果,并將其與最終臨床病理診斷結果的對照,判斷胃鏡病理診斷的準確性,分析其在病理分型、組織分化等結果判斷中的應用效果。
其中,患者的臨床分期參照2010年美國腫瘤研究聯合委員會(A-JCC)制定的胃癌分期標準進行。胃癌分化程度的判斷標準是:以乳頭狀腺癌及高、中分化管狀腺癌為分化良好;而低分化腺癌、印戒細胞癌、黏液腺癌以及未分化癌為分化較差[3]。
1.4 統計方法
該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80例經術后病理診斷確診為胃癌的患者經術前胃鏡活檢,71例確診,診斷符合率為88.75%。71例確診為胃癌的患者中,診斷為黏液腺癌、乳頭狀癌、管狀腺癌、印戒細胞癌及其他的分別有32例、31例、4例、2例和2例,分化良好型35例,分化較差型36例;其檢出率與術后病理活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60例與術后病理活檢結果一致,診斷符合率為84.51%(60/71),另有11例的診斷結果與術后病理存在區別,誤診率為15.49%(11/71)。具體統計結果見表1、表2、表3。
3 討論
胃癌是一種具有較高致死率的臨床疾病,特別是其與多種胃腸疾病的臨床表現有極高相似度的情況下,加強胃腸結構功能的檢查十分必要,這是胃癌防治的重要環節之一。隨著醫學診療技術的提升,內鏡技術在惡性腫瘤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準確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4-6]。
胃鏡是臨床診斷各種疑似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早期胃癌患者會因臨床病變類型的不同,在胃鏡下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通過鏡下組織表現的較大差異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初步判斷后,再行組織活檢,進一步進行診斷。但同時,胃鏡下活檢結果也會受胃癌分化程度、標本大小等因素的影響,使診斷結果出現一定差異,特別是胃鏡活檢時受取材限制,無法囊括所有病變組織,診斷效果可能無法達到預期。因而需要對胃鏡活檢的準確性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7-9]。
該文對80例胃癌患者的胃鏡病理活檢結果進行了分析,并將其與術后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照,結果顯示診斷符合率為88.75%,這與現階段我國胃鏡活檢診斷胃癌的準確率(80%~85%)調查結果基本一致,但略高,這可能是由于胃鏡診斷過程中,對活檢位置進行了更為全面的考量,通過多點活檢的方式,充分利用內鏡的放大作用,提高了診斷的準確度。但在病理類型、組織分化程度等的診斷符合率上總體略有降低,為84.51%。總體上,術前胃鏡活檢對于胃癌的臨床診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10]。
早期胃癌組織在胃鏡下的特異性組織變化主要包括胃黏膜變色,胃黏膜局部呈現顆粒狀突起或者輕度隆起征、凹陷征,胃黏膜有明顯僵直感。在胃鏡下觀察到該表現時應考慮患者是否有早期胃癌的患病傾向,通過細致的觀察對其是否為早期胃癌進行初步判斷。如患者經常規鏡下觀察判斷為早期胃癌,則可以以其胃黏膜的鏡下特點為依據,選擇合適的位置行組織取樣,行常規活檢,并對其病變類型、分化情況進行進一步明確,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胃癌臨床診斷過程中可以通過胃鏡的放大作用對病灶進行觀察,并通過術前胃鏡活檢對患者的病理類型、分化情況等進行判斷,準確率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霞.胃鏡檢查、病理檢查對胃癌診斷的價值對比 [J].醫藥前沿,2016,6(19):171.
[2] 徐玉榮.術前胃鏡活檢與胃癌根治術后常規病理檢查結果臨床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6):65-67.
[3] 俞俊霞.82例早期胃癌胃鏡與病理檢查結果分析 [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34(8):234-236.
[4] 韓靖,黃小英,郭志云,等.胃鏡活體檢查和外科手術病理在胃癌診斷中的價值對比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4):455-457.
[5] 雷蘭英,張振東.胃癌患者術前行胃鏡檢查病理與術后病理結果對比研究[J].醫學信息,2015,28(z2):64.
[6] 田園.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與外科手術病理診斷胃癌的價值對比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7,15(2):134-135.
[7] 趙博超.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檢查對早期胃癌診斷價值比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5):7031.
[8] 甕亞菡.術前胃鏡活檢與胃癌根治術后常規病理檢查結果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21(3):128-129.
[9] 趙俊杰.對術前胃鏡活檢與胃癌根治術后常規病理學檢查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J].心理醫生,2017,23(34):477-478.
[10] 馬藝寧,熊淑杰.胃癌術前胃鏡活檢與外科術后大體標本病理診斷的差異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5,5(24):28-30.
(收稿日期: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