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珊珊
一、流行文化在高校的表現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當下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隨著互聯網和大眾傳媒手段的興起和發展,學生知識的學習不僅局限于書本知識、老師傳授,還有網絡多元文化的學習。流行文化以其強大的傳播性,在當前高校文化中產生重大影響。正確面對當代流行文化,有助于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突破傳統教育的重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校園里學生之間的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時尚、多樣的流行文化,而這種文化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大學生的言行、心里和價值觀念,顯現了大學生獨有的個性,流行文化已經成為了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及開放性,更是給大學生提供了顯現個性的廣大空間:微信、微博為他們表達情感提供了平臺,網絡文化已經完全融入了大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流行文化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1.積極影響
身處信息化時代,信息獲取的便捷性,使大學生能夠與流行文化親密接觸,一方面流行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一種補充和發展,對大學生自身進步和校園文化繁榮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緩解、釋放大學生的壓力和負面情緒。校園流行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娛樂愛好為主導,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流行文化彰顯個性,為大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使大學生文化呈現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理性精神——“自主、自立、自信、自強”,這種新理性精神適應了現代社會生存競爭的需要,有利于發揮當代大學生的創造性和開拓精神。[1]
流行文化的傳播,打破了傳統搞得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很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手段的單一性和死板,很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流行文化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動理念,適當運用流行文化可以拉近師生的距離,更好的交流,使得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2.消極影響
大學生易被虛擬理想的流行文化吸引而沉溺其中,逐漸喪失了自我控制力、批判力。使得他們盲目攀比,跟風崇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在一些缺乏現實意義的事物上,嚴重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此外,部分學生癡迷網絡文化,將情感和精神寄托于網絡中,完全將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忽略與親人、朋友的交往,使得他們情感冷漠,心理狀況讓人擔憂。
一些流行文化助長了大學生急功近利的心態,扭曲的應有的價值觀念。部分青年成名獲利的價值觀過度膨脹、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消解奮斗的意志,對理想的追求和自我實現的成才之路缺乏深度的思考和符合實際的規劃。
三、正確引導流行文化,讓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從廣義上說,指的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各種外在條件和因素的總和”[2],流行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影響日益凸顯,這既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啟示,激發高校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創新。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在高校迅速傳播,說明它具備很多優點,值得學習和借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緊跟時代步伐,將優秀的流行文化引進來,“借流行文化的‘殼,注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3]才能不斷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
1、弘揚主旋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流行文化。
中央黨校王中汝教授曾經說道: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核心價值觀是最主要的國家“軟實力”,它的首要任務是對生存環境的壓力,回答和解決國家面臨的全局性生存發展課題,為國家提供迎接挑戰走向勝利的思想理論和對策。[4]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劉晴晴也曾說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引領校園流行文化的主要途徑,同事校園流行文化也是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的主要載體。[5]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大學生科學的人生發展方向,將崇高的人生理想與人生準則融入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使流行文化的創造主體大學生構筑起堅強的思想堡壘,在繁雜的流行文化面前保持理性的思考”[6]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陣地,要充分發揮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鋒作用,堅持弘揚主旋律,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流行文化,使高校流行文化向健康理性的方向發展。
2.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時期是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日后的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敏捷、思想活躍、對社會上的新鮮事物有著靈敏的嗅覺,但由于社會經驗不足,使得他們的理性選擇能力和辨別能力較弱。流行文化中的非主流、非理性價值觀,對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師要深入實際,去分析研究把握新形勢下特別是在流行文化影響下大學生的思想活動的主要特點及規律。把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教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發揮實踐教學在大學生良好道德素養養成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深入社會,開闊視野,豐富閱歷,在廣泛的社會實踐中陶冶情操,提高覺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理性思考,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拓寬教育渠道,充分發揮網絡在大學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時代是媒體時代,大學生們常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各種媒體手段加以表達。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不再做傳統說教者,向著大學生學習的向導、支持者和合作者角色轉變,高度重視新興傳媒手段的重要性,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的引導;對于網絡媒體手段合理利用,成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興趣。運用媒體技術,不斷豐富教學手段,開展網絡教學、網上辯論、網上答疑等,通過新式教學手段教學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切實的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要,讓網絡、媒體技術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小伙伴。在開展網絡知識、網絡道德教育的同時,加強學生的輿論引導,提高他們對信息選擇、分辨、辨別的能力,提高他們在紛紜復雜的信息面前的賞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彭洋,沈禾.大眾文化環境下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2]沈國權,主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彭思雅,李江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校園流行文化[ J ].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2(14):78-79.
[4]王中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體主義還是其他[ J ].社會主義研究2010(5);18-22
[5]劉晴晴:試析當代大學生的校園流行文化及其引導策略[ J ].法治與社會,2013(7),227-229
[6]張玉龍:大學校園流行文化的發展趨勢及其引導[ J ].創新與創業教育,2014(6);49-50
(作者單位:山東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