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摘 要:現代詩歌是現代人對現代生活及生存體驗的精煉化表現。中國現代詩歌是中國現代詩人在繼承中國傳統詩歌,并在借鑒西方藝術表現手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產物,優秀的現代詩歌作品形式自由奔放,思想深刻雋永,語言精練含蓄,意境深遠,不僅具有極高的詩歌鑒賞價值,同時在培養中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積極人格塑造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現代詩歌;有效教學
現代詩歌教學之所以被中學課堂忽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現代詩歌的教學意義沒有深刻的認識。現代詩歌教學在提升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中學生鑒賞能力以及激發中學生的想象能力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現代詩歌教學有助于提高中學生的審美能力
優秀的現代詩歌作品處處洋溢著美感,具有凈化人心靈的作用。“詩,作為真、善、美的最高化身,以美的形式喚起我們美感經驗的共鳴,具有滲透心靈的藝術性質。”選編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現代詩歌,大都文質兼美,具有陶冶心情、塑造心靈和激發學生情感以及突出的審美教育功能。
現代詩歌能夠提供極具美質的情感,詩歌的生命與靈魂是情感。抒情詩以情感人,既有主情主義的直接抒情,也有理性的深度抒情。例如,何其芳的現代詩歌《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全詩熱情奔放,充滿了對祖國、對未來、對希望的贊頌,在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吟唱中,漸漸消退了詩人成年的憂傷。詩人通過直接抒情的方式,展現出自己的一片赤誠之心。同樣是何其芳的詩歌,《秋天》卻表現了完全不同的抒情方式,這首詩歌通過采用象征、隱喻等手法抒發情感,表現出更為深刻的情致。整首詩的畫面清新安寧,好似在靜靜地訴說,訴說豐收、訴說喜悅,也在訴說失落與哀愁,一切都是靜靜的、輕輕的。無論是哪種情感抒發方式,都能使學生在品讀詩歌的過程中有心醉魂迷之感,這種情感不是冷漠的,而是處于情緒陶醉之中的,從而達到陶冶心靈的目的。
現代詩歌往往是富有美質的存在。就現代詩歌的表現內容而言,其中蘊含著或壯美或優美或凄美的情感。就其所展現的意象或意境而言,亦多是富有美質的存在。“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治地位,美是在個別的、活生生的事實,而不在抽象的思維。”現代詩歌中常常富有極具美質的意象。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搖曳多姿的“金柳”,艷影倒映波光里的“新娘”,油油地在水底招搖的“青荇”等,都會給學生審美的沖擊力。聞一多認為現代詩歌具有“三美”的特征,“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辭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現代詩歌具有形式的建筑美,具體表現在詩歌的語言組合形式呈現參差錯落之美。例如,余光中的現代詩歌《鄉愁》,全詩共四節,每節的行數、字數、格式均相同,呈現出一種獨有的形態之美。雖然節與節之間相互對稱,但是又有句式的長短變化,全詩在整齊之中又呈現參差、活潑的動感。現代詩歌具有韻律之美,如《鄉愁》的音律美,主要表現在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韻律之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往復,如泣如訴,營造了迷惘惆悵之感。
中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師指導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實現的,教師首先要有感受美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才能將發現美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誦讀、體悟、分析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二、現代詩歌教學有助于培養中學生的鑒賞能力
新課標強調重視與培養中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審美鑒賞力是對審美對象的鑒別與評價的能力。它包括對審美對象的美丑的識別,還包括對審美對象的審美性質的深刻理解,還包括對審美對象的類型、形態的領悟和鑒別的程度,并能給予審美評價。鑒賞現代詩歌,我們提倡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有創意的解讀。
現代詩歌的語言追求新穎性、多元化與獨創性,力求通過打破常規的語法組合規范,在陌生化的語言結構中營造出獨特的審美世界。現代詩歌在語言、意象上表現出來的獨特審美特征,有助于激發中學生鑒賞詩歌的學習興趣。例如,艾青的現代詩歌《我的思念是圓的》,思念本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詩人卻說它是圓的,這就是通過語言的陌生化為讀者創造一個新奇世界的效果。中秋望月,思念親人,似乎月亮就是與親人傳遞相思的媒介,所以在詩人看來,思念應該是像月亮一樣,圓圓的、亮亮的。那么思念還可以是什么樣子的呢?這就需要根據自己的體會與感悟,進行有創意的解讀,豐富對詩歌內涵的理解與認識。對現代詩歌尤其是抒情詩的多元解讀,是培養中學生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摒棄教條化、功利化的詩歌主題詮釋法,在對話交流合作中鼓勵學生進行富有創造性的多元化詩歌解讀。
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絕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這需要在現代詩歌的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詩歌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不斷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馮中一.詩歌藝術教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4.
[2]楊恩寰.審美教育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