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飛
(浙江省杭州富陽區富陽中學,浙江 杭州 311400)
《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理念”。高中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現為感知音樂語言要素中的美感,在音樂鑒賞中體驗理解音樂學科的審美價值。而音樂語言是指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色、和聲、調式、調性等及音樂的表現形式(體裁特點、演唱和演奏的方式)等。因此,作為一線的音樂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應該研究把握音樂作品的音樂語言,引導學生從音樂語言入手,進行聆聽分析和實踐體驗,對音樂語言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學習感受與體驗理解,逐步引導和提升學生對音樂語言的解讀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對音樂表達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理解,可以有效的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雷默在他的《音樂教育的哲學》中說道:“音樂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逐步增加對音樂要素的敏感,包括可以獲得感覺體驗的那些條件。”高中音樂鑒賞教材內容豐富多彩,教師要帶領學生去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用音樂語言去分析和感知作品的特定、獨特的文化語境,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敏感度,從而感受和體會這些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優秀音樂作品。
音樂的表現離不開音樂要素。要知道音樂所“告訴”我們具體表現的是什么,就要分析節奏、旋律、音色、和聲、調式、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如:這首樂曲你感受到怎樣的音樂情緒?音樂讓你聯想到了怎樣的表現場景?音樂的速度力度變化讓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通過關注各種音樂要素的藝術表現作用,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才思及內心活動,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音樂審美功效。
音樂風格是文化現象的產物,是一定時期的文化產生和發展的產物,具有典型鮮明的特色和特征,并通過富有個性的音樂要素表現出來,因此,要研究尋找最具特色和最具個性的音樂要素,引導學生感受與理解,才能理解作品音樂風格。
同時,在引導學生感受、體驗、理解音樂風格的過程中,還應該充分挖掘作品的學科價值,引導學生分析和探討音樂風格背后的文化背景。例如:蒙古族長調歌曲,自由的節奏,悠揚寬廣的旋律,富有濃郁的草原風味,是一種典型的代表蒙古族音樂風格的音樂體裁。這與蒙古草原的地理環境、社會生活、語言、文化、風俗和習慣,漫長的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交流是分不開的。
音樂作品的情緒是最基本的情感現象,代表作者情感現象的反映過程和狀態。引導學生通過聆聽,多維感受音樂的情緒情感,加深學生對音樂情感的自我感知,來實現對音樂美的追求。
人音版《音樂鑒賞》教材第五單元《歷史悠久的亞洲傳統音樂》中,講到印度尼西亞民歌《星星索》時,歌曲是印尼蘇門答臘中部巴達克人的船歌。歌曲第一樂段:旋律委婉悠長,固定的音型以及附點和三連音的大量使用,使音樂緩慢、悠揚。長短交替的節奏、每句的節奏前緊后松,帶有搖晃感,具有船歌的特點。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音樂情緒,我先在鋼琴上彈唱此段落,讓學生先用“lu”母音哼唱,在哼唱時讓學生特別注意附點節奏的鮮明性。然后讓學生哼唱著音樂,用手慢慢做劃槳的動作,體會音樂的節奏,感受音樂情緒。
因此,通過分析作品的音樂要素,引導感受個性化的音樂語言,通過音樂語言理解作品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內涵,使音樂文本結合一定的文化語境呈現,才能讀出文本的本來面目和獨特意境,從而引導學生從更加廣闊的視角去解讀作品的人文屬性。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說:“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聆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因此,要真正去品鑒音樂,有效的聆聽非常必要。
“反復”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聆聽手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聆聽音樂,如從動機到主題,從局部到全曲的反復聆聽,對同一作品不同形式的反復聆聽等,都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入木三分的鑒賞音樂。
例如:鑒賞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首先初聽引子和宣敘調,感知音樂語言的美,體會作品表達的情緒;然后帶著問題重復聆聽,尋找作品主題;最后遞進式聆聽,結合“音樂要素”去分析主題,理解作品怎樣通過音樂要素進行反復變奏,結合演奏樂器(從弦樂器轉到管樂器,最后到整個樂隊的全奏),理解作品逐漸形成的輝煌氣勢。同時,在過程中引導局部重復聆聽。這樣,整體與局部結合,在反復聆聽中把握作品的情感。引導學生體會音樂語言在鑒賞音樂時所起的作用。
音樂鑒賞課是一門“聽”的藝術,根據學情,組織多形式多層次的對比聆聽是音樂鑒賞教學又一重要手段,以加深學生對音樂語言的整體感知能力。當我們欣賞一個作品時,有時會遇到同名的作品。標題相同,但內容是否相似?表達的情感是否一樣呢?
例如貝多芬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和德彪西的《月光》,曲名都一樣,但風格截然不同。通過對比聆聽,抓住音樂語言中的旋律、調式、和弦進行分析會發現:貝多芬的《月光》屬于古典主義音樂,調式嚴謹、邏輯嚴密,規矩的和弦表現出月色的柔和美。德彪西的《月光》是印象派音樂,音樂旋律不明顯,用零碎的音樂片斷和長和弦彼此交融,表現月光神秘莫測,給人朦朧的感覺。前者集中于寫實的描寫,后者更傾向于在看到月光后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震撼。通過音樂語言的比較和分析,使學生對音樂內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好理解了音樂家創作意境。
通過有效的反復、對比聆聽,引導學生在分析音樂語言中參與聆聽,如旋律的變化、節奏的疏密、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對比、演奏的技法等,使聆聽成為把握音樂內涵、追隨作曲家思路、感受藝術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新課程改革后的音樂課程標準重視對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高中音樂鑒賞應該充分發揮音樂的學科特性,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音樂的要素,從音樂的速度、力度、音區、音色、節拍等方面進行音樂創造活動,有效提升學生音樂審美創造力。
想象是音樂思維活動中最具活力的一個方面,教師在音樂鑒賞中引導學生不僅僅停留在音樂的內容詮釋上,而要給予學生想象和創造空間,鼓勵個性化的鑒賞理解音樂。
高中生已具有一定的音樂表達能力。教學中,鼓勵學生運用音樂語言,進行音樂創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課例:《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教學流程:
1.欣賞主題一和主題二片段,學唱主題旋律。
2.簡介作曲家格林卡。
3.欣賞作品中主題的變奏。
4.實踐與創作:學生以小組討論形式為歌曲《小星星》進行變奏。
教學流程4,學生學習了作品后,了解了主題在音區、音色、節奏等基本變奏的方法,然后采用學生熟悉的歌曲《小星星》作為主題,讓學生進行變奏。學生能創造性的運用音樂語言進行創作,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潛能。
音樂是一門藝術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發揮音樂的學科特點,進行音樂與其他姊妹藝術、其他學科的學科整合,使這些學科的特性與音樂情感表達的概括性和藝術表現的非具象性相互補充,可以有效增進高中學生對音樂學科價值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
如《一個人的流派——德彪西》的教學中,導入部分直接從觀賞印象派繪畫入手,從印象派繪畫的欣賞,讓學生感受畫面朦朧、隱約之美,它追求的是畫家對事物瞬間的一種感覺。而印象派音樂也與繪畫一樣,追求一種朦朧飄忽的瞬間感覺。下面是教學片斷展示第一主題的教學:

凡高《星月夜》

莫奈《印象·日出》
師:聆聽音樂第一主題,思考:旋律、速度、力度和樂器的音色上有什么特點?營造一種怎樣的意境?
生:力度由弱到強,速度由慢而快,旋律很優美,聽上去讓人感覺大海美麗動人,從寧靜而神秘中慢慢蘇醒。
師:看看譜例,思考:連音線和三連音的作用?(教師用鋼琴彈奏第一主題)
生:連音線:把每一小節第一拍的重音打亂了。三連音:加強音樂的連貫性。
師:6∕8拍子,本身就很復雜,再加上三連音和連音線的使用讓我們很難數清它的節拍子,讓音樂顯得更加朦朧模糊。
課堂導入和教學片斷的設計,以音畫的并聯為主線,通過觀察畫面,分析音樂語言,讓音樂與畫面之間建構橋梁,讓學生對音樂與畫面的并聯進行探討,促進學生理解音樂語言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強化學生音樂的審美體驗。
通過上面這些操作策略,我們發現在高中音樂課鑒賞教學中,學生對音樂要素的認識更加清晰化了,讓學生更好的獲得了對音樂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美的體驗。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激發高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發學生能主動的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教師還需要加強教學反思,進一步加強對教學設計策略的研究。
綜上所述,通過有效解讀音樂語言,引導學生在聆聽、參與、鑒賞中體驗感受音樂要素,分析研究音樂表現內容,理解感悟音樂情感內涵,培養發展音樂審美創造力,才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的音樂審美情感。即通過學生的感知與感受、表現與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等活動的過程,提升高中生對解讀音樂語言的能力,只有提升了解讀音樂的能力,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獲得對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美的體驗,才能對音樂有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鑒賞力,為學生終生喜愛音樂、享受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