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11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奧威爾式的社會信用積分并非真事
中國大規模數據驅動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聽起來像是鳴響的警鐘。在今年10月4日的一次演講中,美國副總統彭斯將其描述為“一個奧威爾式的體系,其前提是控制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
當“中國調查新聞和宗教信仰的空間不斷縮小”“中國正在收集大量關于公民的信息”等新聞標題頻頻見諸報端時,關于該體系的神秘感四處蔓延也就毫不奇怪了。但有個小問題。中國正在建立的社會信用體系實際上并不像西方媒體描述的那樣。西方媒體在看待中國信用體系時至少存在一些誤解。
第一個誤解是社會信用體系收集每位公民的數據。中國政府確實收集所有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相關信息,但是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內部員工和工作人員的檔案資料并不在政府采集之列。更重要的是,中國社會信用體系中一些信息是向社會公開的。中國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目的是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崇尚誠信、珍視信譽的文化。其實,目前該體系的優先事項是匯總和共享公開型數據,如許可證和其他監管信息等,并在關鍵領域為法院判決提供相關建議與依據。除非公民或者企業觸犯相關法律或不執行法院判決,他們的信息不太可能出現在社會信用體系數據庫中。
第二個常見誤解是,有人認為公民社會行為、消費習慣和政治忠誠度會影響中國百姓的社會信用等級,并構成政府部門對其給予獎勵或施加懲罰的參考要素。其實,這種誤解通常產生于將商業領域營銷實踐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混為一談。中國的很多企業在給消費者評定信用等級時確實會研究消費者的購物和社會行為,以及其在社會信用體系中的相關記錄。但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的很多規定以及許多部門出臺的聯合懲戒體系都依靠已向社會公布的法律、法規和合同義務等標準,而不是依靠不當行為或公民隨機活動等寬泛的概念。
當一個國家的市場秩序飽受欺詐和假冒偽劣等問題困擾。由政府建立并與公眾分享信息的社會信用體系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JamieP.Horsley,胡青松譯)
環球時報201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