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任嫣
【摘 要】職業學校中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越來越普遍,各學校面臨著學科帶頭人帶不起“頭”,骨干教師不肯“干”的問題。如何消除中職學校教師的職業倦怠,幫助教師突破職業瓶頸,恢復職業活力,成了各中職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入手分析,再對癥提出消除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建議。
【關鍵字】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倦怠;消除職業倦怠
中圖分類號: F7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0-016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0.072
【Abstract】The occupational burnout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and all schools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that academic leaders cannot bring their heads to bear and key teachers are unwilling to do their jobs. How to eliminate the job burnout of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eachers break the career bottleneck and restore their career vitality,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paper will start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eliminate the occupational burnout of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job burnout; Eliminate job burnout
經常看到在職業學校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每到新學年需要聘任班主任時,領導往往優先考慮聘任新進的年輕教師;當要組織學生參加各項賽事時,能擔起重任勇于拼搏的也往往是年輕教師。問其原因,總有一些聲音說,年輕老師有干勁,愿意奉獻;工作年限稍長一點的老師,老油條了喊不動了,不愿承擔額外的工作任務。那么,這些所謂喊不動的老師,真的是因為自己是“老油條”了而倚老賣老嗎?殊不知,這些教師群體,往往正面臨著職業倦怠而不自知,也沒有外力能引導他們走出職業倦怠的瓶頸。
職業倦怠,是指“失敗、精疲力竭或因過度消耗精力、資源而變得枯竭”,它與壓力緊張有著不可分的聯系。根據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職業倦怠表現在:一是情感衰竭,工作熱情完全消失;二是缺乏個性,對待工作的態度消極;三是個人成就感降低。對照這三方面的表現,教師只要在工作中,缺乏活力、主動性,缺少成就感,對自身、周圍環境的滿意度低,導致無法恰當處理負面情緒,就可認定為該教師已產生了職業倦怠。分析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社會因素
中職學校教師所處的環境較為尷尬,一來,教授的對象是被應試教育淘汰的孩子,這些孩子的成長環境通常比較差,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多數家長把孩子送到中職學校來,目的只是想讓孩子在學校“安全的長大”。因此,老師的社會地位從“圣賢”下降成了“保姆”。然而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既要為人師表,學富五車,又要無私奉獻,對教師的要求是至善至美。在這樣尷尬的處境下,導致了教師生活的環境很壓抑,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和缺乏工作動力。
2 制度因素
學校的組織設置、人才培養制度,教學督導、績效方案傾向等政策,都會影響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全國黃炎培杰出教師、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個人、浙江省特級教師凌靜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一個學校的發展通常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規模發展階段、內涵發展階段、特色發展階段、文化發展階段。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學校,其發展的重心不同。而結合廣西實際,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仍處在規模發展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高校,還是處于通過擴大招生規模以求“生存”的階段。這一類學校往往由于規模較小,仍施行政教一體的組織模式。教師不僅要完成授課任務,還要兼職完成各項行政工作,多數教師還要當班主任,完成育人工作。此時如果績效方案不盡合理,身兼數職而不能多勞多得,教師將陷入易疲憊、工作不上心、得過且過的狀態。
3 個體因素
教師是對自身有高期望值的群體,社會物欲化加重、教學對象對學習抵觸、社會地位下降,這些現實要素都使中職學校教師難以實現所預期的期望值,因而易產生挫折感和失敗的負面情緒。與其他中等學校教師相比,中職教師更難實現自身價值。衡量一個普通中等學校的教師成功的指標,就是學生考上重點學校的升學率,而在中職學校,不存在升學率的考評標準,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變得多元化:是否是優秀班主任、是否有除專業技能外的其他特長。中職教師長期在這樣的衡量標準下,只能把專注力集中在如何擔任班主任或如何發展其他特長,對自身的專業技能的要求降低,不僅如此,還給自己帶來了迷茫和自我否定。長期的自我否定,容易滋生職業倦怠,進而其他職業倦怠的表現也蜂擁而至。
職業倦怠嚴重影響了教師的身心健康,對教育教學工作產生了不利影響,也不利于學校的長足發展。職業倦怠的消除,不僅是教師自身的事情,也需要社會各界及學校的大力關注和支持。只有以學校的引導、推動作為外力,才能盡快教消除師職業倦怠。
從學校角度看,可以從以下方面來促進教師消除職業倦怠:
(1)完善學校的管理制度,建立賞罰分明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盡可能為教師提供政教分開的工作環境,使教師能集中精力搞教研,減少教師的疲憊感,提升教師的成就感。在分配機制上,要體現同工同酬,多勞多得,對身兼數職的教師,要在物質上予以區別。獎罰機制要分明,體現公平公正,不能區別對待領導及普通老師。其次,教師職稱的評比、績效的方案制定,應公平公正。
(2)學校推行民主管理制度。首先管理層應注意抓大放小,在不違反基本國策、黨的路線的原則上,允許教師言論上有自由、工作上有靈活度,賦予中職教師更多的自主權。二是在對管理層的用人選人方面,要任人唯賢,民主選舉,能者上、庸者下,有上有下,公正公平的用人制度才能給教師更多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提高教師對工作環境的滿意度;三是推行友善的處事作風,領導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關系友善,融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給教師減輕精神壓力;四是重視中職教師的專業技能。鼓勵中職教師鉆研專業技能,提高專業教育教學水平,使教師能在專業技能方面給與自身更多的肯定。
(3)豐富培訓活動,提高中職教師的專業技術和教學水平。利用中職學校獲撥的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示范特色專業等建設項目資金,做好教師師資培訓計劃、調研方案,推行走出去戰略,到發達地區的先進職業學校考察、調研,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到區內外在行業、專業上對口的知名企業調研,研究開發新課程,學習新技術,推行一體化教學,提高教師的教學滿意度;引進專家、名師到學校開展培訓講座、交流活動,拓寬教師視野,激勵教師主動學習、積極向上。
(4)為教師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為未婚單身的教工提供單身宿舍,給長期在外校居住的教師提供午休的場所,人文的管理讓員工倍感溫暖,讓職工能以更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當中。
消除職業倦怠,最主要還是要靠教師提升個人修養,調節好個人心態。
一是教師要接納學生,增強教育的使命感。曾在2005年榮獲中國職教學會首屆百名杰出院校長的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校長鄔憲偉校長在多年的研究中得出結論,如果把人的智能分為身體-運動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人際關系智能、音樂智能、視覺-空間智能、內省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語言智能這八大方面的智能,那么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總體而言在內省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語言智能這三方面比較欠缺。教育是對人的教育,是有選擇的教育,對于這類學生,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發掘學生的其他突出智能來因材施教,突破學生的理解層,為學生學習各種技能增加推動力。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存在“習得性無助”,而傳統的以分數論英雄,對學生進行粗暴訓斥等這些教育管理模式,正是習得性無助感形成的原因,教師應更關注這類學生,幫助學生走出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總體而言,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應該清醒認識到自身教育對象的特點,如果把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比做各方面有缺陷的青少年,教師則更像是醫生,教學這一過程變得如同“救死扶傷”般神圣,教師的工作更具有意義,教師使命感和自豪感倍增。
二是教師要提升個人素質。教師職業倦怠感形成的一個表現就是安于現狀,固步自封。教師通過參加各種培訓,拓寬個人視野,感受教育的前沿動態,并將所學運用到教學中,有助于提升個人成就感。同時,經常在學習培訓中進行反思、改進,積極定制一些就近的個人目標,并努力完成。
三是教師要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積極、樂觀、向上,人的一生難免十全十美,要辯證地看待困難和挫折,在困難和挫折中吸取經驗教訓,實事求是的對待自身的不足,制定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激勵自己吸取經驗,不斷修正。
職業倦怠的消除,除了教師自身的內力要發揮作用外,還需要學校、社會等這些外部環境等外力的推動,只有內力外力相結合,教師才能更有效的有力的突破瓶頸,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的再次成長。
【參考文獻】
[1]教師職業倦怠心理探析.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朱海林.2007.
[2]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教學與管理.賀斌.2007.
[3]教師職業倦怠心理探因及其自我調適.中小學教師培訓.薛文平.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