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法埃菲時裝設計師學院200050)
卡哇伊是日本自古以來的概念,關于其早先的定義,據《新·館》(日本古籍)中記載,其原意為“責問良心而臉頰發紅”,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意發生了變遷,演變成和“可愛”、“萌”相似的意思,它們雖然是近義詞,但在在日本文化語境美學上卻是不同的概念,卡哇伊的概念中,少女是必不可缺的成分,可愛卻可以對應更多的性別,它的語意主體有更寬廣的范圍。比如說我們可以說蠟筆小新這種小男生很可愛,但是不能用卡哇伊來形容,因為卡哇伊是用來特指稚嫩不成熟的少女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卡哇伊是可愛文化與少女文化的融合,它是打上日本標簽的少女可愛文化。
說到卡哇伊,少不了可愛的美少女形象,日系動漫中的大眼睛美少女形象是典型的卡哇伊少女,但這種形象不是一開始就有,其“始作俑者”是竹久夢二(Yumeji Takehisa)。竹久夢二創作出了一種融合東西方的風格人物風俗畫,題材多為“大眼睛軟腰肢的少女”,后被稱為的“夢二式美女”(圖1.2.1),它借鑒了日本的傳統浮世繪,色彩豐富,二維平涂。岡崎真奈美著作《日本可愛文化》(Japan' s Culture of Cute)中認為,竹久夢二是第一代卡哇伊女孩(shojo)插圖師。1914年,他經營了一家制作手繪明信片和小裝飾品的“港屋繪草紙店”(Minatoya Ezoshiten),被稱為是第一個卡哇伊物品販賣店。

圖1.2.1 “夢二式”美女

圖1.3.1 近8年的Hello Kitty形象
在日本,卡哇伊的卡通形象的代表有Hello Kitty、櫻桃小丸子、美少女戰士等。有一個專業機構做過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形象”的問卷調查 ,Hello Kitty成為女性最喜歡的卡通形象第一名。
美國商業記者肯貝爾森(Ken Belson)和布萊恩·布雷姆納(Brian Bremner)撰寫了《凱蒂貓的商業奇跡》一書,他們認為可愛文化的源頭來自Kitty貓。20 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少女之間流行一種種模仿孩童字體的寫信方式,一時間蔚然成風。三麗歐公司從這一事件發掘出了少女們心理上的某種渴望,把握商機設計出了 Hello Kitty(圖1.3.1),該卡通形象是一只小女孩模樣的小白貓,頭和身體等長,外表像嬰兒一般柔弱無骨頭,這一體征也符合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Lorenz)動物行為學理論中對可愛的定義,這一產品推出后在世界范圍內創造了驚人的財富,并使公司在日本經濟大蕭條時期走出了低谷,由此可見Hello Kitty的受歡迎程度。
“可愛”根據不同的國別或參考資料有不同的的定義,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教授四方田犬彥先生在《什么是可愛》一文中指出:“可愛是指一種小巧的、令人依戀的、親密無害的感覺,這種感覺能使人解除防備與緊張感。”博士主要從日本漫畫、大頭貼以及玩具等歸納出這個定義,由于研究樣本有很強的局限性,結論也帶有很強的個人主觀色彩,僅能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中國百科參考有指出:可愛是一種吸引力,和青少年以及外貌的概念息息相關。由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Lorenz)創建的動物行為學理論也對可愛的定義提出了科學根據。可愛的特征包括了嬰兒特征的體態或臉孔,特別是小小的身軀,并帶有不成比例的大頭、大眼、小鼻與酒窩,身體顯得圓滾滾又柔軟(見圖2.1.1)。除了生理方面,嬰兒的心理特質也被視為可愛的象征,例如愛玩、脆弱、無助、好奇心、天真以及撒嬌等,上文提出的Hello Kitty也具有著一特質。

圖2.1.1 康拉德動物學理論中可愛的生物特征
可愛在一詞英文中常被翻譯為 “cute”。cute 原本是acute 一詞的縮略形式,意為“聽覺、觸覺、嗅覺等十分良好且敏感的”。后延伸為“伶俐、聰明”,后來詞義又被擴大化為“漂亮、有吸引力”。
關于可愛文化盛行的心理根源,一部分社會學家認為:隨著社會的日新月異,飲食生活條件變好的情況下,青少年發育普遍提前,然而心理成長的速度并沒有跟上身體的成長速度,有時身體是個成年人,心理上卻是孩子。究其原因,一部分年輕人少時養尊處優,卻比從前的人更注重享樂,隨著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面對紛繁的責任產生逃避心理,希望回到單純美好的幼年時代以緩解現實的重壓,社會中層出不窮的媽寶、巨嬰和御宅族等可以說明這一現象。某種程度上來說,可愛文化可以幫助人減壓。商界看到了這一需求蘊含的巨大商機,于是開發出一系列能滿足該人群審美趣味的產品,產品的推出一定程度上擴散至一開始沒有這種心理需求的人,一系列循環下,可愛文化愈演愈烈。
百度百科中對少女的定義是:女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未成年的一個時期,一般指未成年的女孩,年齡范圍為12到18歲。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少女文化,人們常常對不同的國家的少女形象形成刻板印象,雖然這個印象不一定正確。比如,對于日本的少女,人們常常把她們與可愛聯系在一塊,這與日本盛行可愛文化有密切的關系,然而顯然不能以“卡哇伊”一詞來概括所有的日本少女。通過網絡資料的翻閱,筆者概括出了一些不同國別少女的刻板印象。例如,由于韓國化妝美容產業發達,少女一般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化妝品,所以通常她們被認為是善于化妝打扮、老練時尚和性感的;俄羅斯少女常常被視作早熟、面孔美麗、身材修長、凹凸有致、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法國人崇尚自然美,所以法國少女常常被打上氣質傲骨、清新優雅的標簽;美國文化崇尚自由個性,所以美國少女也常常被認為應該是如此。
筆者的后續研究將從形態、色彩、材質及功能擴展四個方面上來分析少女可愛元素。目前搜集到的元素有:堆堆襪、棒棒糖、蕾絲、泡泡袖、蛋糕卷、櫻桃、草莓、橘子、格子條紋、粉色等。
基于之前的分析結果,筆者以少女可愛元素——“草莓”為靈感,設計了一系列少女服飾產品,如圖4.2所示。

圖4.2 少女可愛風服飾品設計效果圖
本文只是對少女文可愛化進行了粗淺的分析研究,后續的研究將不斷深入,設計作品也會不斷更新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