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丹倪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鄭州 451150)
隨著資本市場開始發展,證券企業從原有的傳統業務逐步拓展到新興資本運作與服務業務。投行業務就是近幾年證券企業開展的新型資本業務之一。“投行”為投資銀行的簡稱,意指開展資本市場業務的各類金融機構。國內證券企業及商業銀行能夠執行投行業務的大部分職能。證券企業投行業務歸納為以項目公司為服務對象的財務咨詢、IPOSPO、收購并購、財務督導,以及上市咨詢相關服務[1]。投行業務風險高于傳統證券業務,并且從事投行業務的證券企業普遍存在風險意識薄弱和風險應對能力較差的問題。本文以證券企業為研究對象,分析證券企業投行業務風險管理的現狀,分析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完善證券企業風險管控體系的對策,為從事投行業務的證券企業開展有效的風險管控提供借鑒。
1.證券企業投行業務風險管理組織形式。證券企業一般依托原有風險管理機構對投行業務進行風險管控。企業內部風險管理機構包括風險管控職能部門和業務質量管理職能部門。風險管控與風險決策分為三個層次,決策層為股東大會,執行層為企業管理層,監管層面為監事會。此外,企業還設有法務部門,例如法律合規部門對證券企業的投行業務提供法律風險的管控。監事會獨立于企業職能部門而存在,對企業各類業務以及企業各部門職能的履行進行監管。
2.證券企業投行業務風險管理一般流程。投行業務運作過程相對復雜,因此導致性格風險管理過程繁復。目前,行業內的證券企業多參考領軍企業的風險管理程序制定企業內部風險管控流程[2]。證券企業投行業務風險管理一般流程涉及:項目承攬中的申請立項與審批;項目調研;申報材料的核準;項目風險評估;項目整體規劃與計劃的編制與審核;項目上市前的審核與復核;確定發行上市時間。
3.證券企業投行業務風險管理。證券行業中,對于投行業務的風險管理遵循一個項目風險管理過程,包括環境信息辨析、風險評估、風險評價、風險應對四個階段。其中,風險評估涉及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兩個步驟。
1.投行業務相關金融法律體系尚不健全。投行業務相關金融法律體系尚不健全,使得證券企業在開展投行業務過程中面臨持續的外部法律風險。
2.投行業務風險管理流程缺陷。項目申請立項與審批主要由承攬人的主觀經驗決定風險管理的效果,但缺少定量評價過程,同時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督。由于項目承攬人代理項目的數量與承攬人的績效掛鉤,容易導致短缺投機行為的出現。此外,風控職能部門和監事會對項目市場環境信息了解不深入,由風控職能部門和監事會主導的審核與核準往往缺失現實依據。
3.風險管控的保障不充分。證券企業的投行業務為知識密集型行業范疇,尤其是風險管控的實施要求具備金融和項目管理等多方面專業知識。然而,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和專業知識的風險管理人員緊缺,因此風險管控的人才保障不足。此外,提升風險管控的效果可以引入先進的風控管理工具,這方面的投資額較大,尤其是風險管理人員的培訓投資和風險管理軟件升級的投資,對于風險管控的軟實力保障不足。
以完善風險管控體系建設為目的,證券企業需要著重從防控法律風險和經營風險方面構建投資風險與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并成立專門的風險管控委員會和風險管理中心,負責全面監督執行。
1.強化證券企業法律風險防控能力。由于投行業務相關金融法律體系尚不健全,因此行業中的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不容忽視。法律風險的防控主要體現在明確行業業務法律紅線,避免出現法律相關的低級錯誤和常識性偏差[3]。另一方面,要提升企業發現法律風險和法務訴訟能力。同時,要強化業務開展過程中的依法行為規范,尤其是在項目招投標和項目運營管理階段。
2.提升投行業務風險評估的能力。企業經營風險隨業務領域的拓展而增大。證券企業目前投行業務、金融業務、產業投資領域不斷開拓,相關的經營風險也相應增大。對于企業經驗不足的業務領域,例如為包裝等朝陽行業提供金融解決方案設計等業務,企業要首先明確業務流程,對其進行細分并整合,然后對業務過程經驗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最終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業務經營風險防控策略。
3.構建嚴密的風險防控體系。證券企業風險防控體系構建的目標是:多道審核制度,嚴格執行審核標準;三個階段審批節點,逐層篩查真實信息;專業化風控團隊,全程核查,多角度審核。證券企業設立環境、技術、合規等多維度審核制度,全程保障,更加安心;與FICO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成功建立了行業內最嚴格的風險控制體系。整體風險防控體系設計(如下圖所示)。
證券企業風險防控體系圖
證券企業開展投行業務主要面臨法律風險和管控運作風險,需要以企業風險管控綜合能力提升為依托有效防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