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幫勇
(重慶三峽學院 財經學院,重慶 萬州 404120)
一談到大學生科技創新,大多數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一些應用型較強的理工科專業,比如計算機、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學科。很多人簡單地把大學生科技創新等同于理工科專業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忽略了占高校比例近一半的文科類大學生。客觀地講,理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精神的培養,對于我國科技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大部分高校對理工科學生的科技創新培養力度更大,投入的經費也較多。由于文科類學科變動性較大,評判標準較為主觀,因此文科類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培育工作長期被忽略。以財經類專業為例,其邏輯原理不像理工科那么嚴密,在部分人的眼中就是一個“萬金油”專業,學生所學知識廣而不精,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較為嚴重,因此財經類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培養也就無從談起。事實上,高校對待財經類等文科專業也應該像理工科那樣,引入相應機制激發財經類等文科生的科技創新精神,使科技創新的理念扎根于每個大學生的心中,而不囿于專業的限制致使文理有別。本文根據財經類專業特點,結合該類專業對科技創新的特殊要求,借鑒重慶三峽學院財經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規劃思路,探索如何通過科研團隊建設來培養財經類學生的創新意識,啟發其創新思維,強化財經類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本文研究的數據采用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獲得,樣本涵蓋了重慶三峽學院財經學院的所有專業,即經濟學、經濟統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和會計學四個專業。調研周期歷時一年,對財經學院四個專業進行了隨機課堂調查,考慮到大四的學生以就業為主,問卷主要針對大一至大三的學生發放,借此了解大學生科技創新和科技團隊建設的現狀,分析其產生的根源,有的放矢地給出相應政策建議。兩學期共獲取調查問卷287份,剔除3份無效問卷,獲得有效問卷285份。其中,男生 122 份,占比 42.8%,女生 163 份,占比 57.2%;年級分布情況為:大一學生87人,占比30.5%;大二學生132人,占比46.3%;大三學生66人,占比23.2%。為了更深入地獲取相關信息,本次調研對少數學生,特別是學生會干部、班干部、學生科研積極分子及科研愛好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和訪談,也請教了財經學院部分任課教師和科研骨干。
本次調研,共設計了5個問題:(1)你愿意參加科技團隊,提升創新能力嗎?(2)你了解校園科技創新活動的形式嗎?(3)你參加過科技創新團隊嗎?(4)如果你參加過科技創新團隊,原因是什么?或:如果沒參加科技創新團隊,原因是什么?(5)你期望的科技創新團隊是什么樣子的?
關于第一個問題:你愿意參加科技團隊,提升創新能力嗎?61%的學生選擇了愿意,39%學生選擇了不愿意。從性別的角度來看,男生愿意參與的比例為68%,女生愿意參與的比例為55%,男生比女生更有意愿參與科技創新團隊;從年級分布來看,大一學生愿意參與的比例為38%,大二學生愿意參與的比例為53%,大三學生愿意參與的比例為72%,很明顯隨著年級的上升,愿意參與科技創新團隊的比例有較大幅度的上升。
在“你了解校園科技創新活動的形式嗎?”這個問題的選擇上,僅有16%的學生選擇了“不了解”,近84%的學生選擇了“了解”。對選擇了“了解”科技創新活動形式的學生進一步提問:“你了解的校園科技創新活動具體是哪種形式?”,57%的學生選擇了“學術競賽”或“科技團隊”,52%的學生選擇了“課題研究”或“課題調研”,71%的學生選擇了“參加學術會議”或“發表學術論文”。由此可見,在二本院校,財經類專業的大多學生將“科技創新”理解甚至等同為“參加學術會議”或“發表學術論文”。在問及學生“通過什么渠道了解校園科技創新活動”時,高達95%的學生選擇是通過學院網站或者校園宣傳欄獲取相關信息,獲取的信息渠道較為單一。
在“你參加過科技創新團隊嗎?”這個問題的選擇上,僅有18%的學生選擇了“參加過”。但是,在“你愿意參加科技團隊,提升創新能力嗎?”問題中,61%的學生選擇“愿意”。選擇“愿意”參與科技創新的學生比例較高,而實際參與科技創新團隊的比例很低,二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參加過科技創新團隊的學生進一步細分,其中男生占比7%,女生占比11%,這并不表明男生參與科技創新團隊的意愿低于女生,可能是應為財經類專業女生比重較高的原因。從年級分布上看,參與過科技創新團隊的學生,大一學生占比2%,大二學生占比5%,大三學生占比11%。顯然,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生不僅是在參與意愿有所上升,實際參與其中的學生也明顯增加。
關于第四個問題:如果你參加過科技創新團隊,原因是什么?或:如果沒參加科技創新團隊,原因是什么?選擇參加過科技創新團隊的學生中,85%的學生選擇了“為了獲得創新學分”,10%的學生選擇了“增強動手能力”,剩下的學生選擇了“培養團隊精神及其他”。由此可見,參加科技創新團隊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是為了獲得創新學分,而我院對學士學位授予的原則之一就是學生畢業時必須獲得2個及以上的創新學分,僅有15%的學生是出于對科技的熱愛而參與其中。這充分表明,財經類大部分學生對科技創新團隊的參與是“被逼”的,是出于一種“功利主義”,而非源自內心對科技團隊的熱愛,因此參與科技團隊的學生也就難以真正的學會“創新”,往往是應付了事。在問及“你參與會計創新團隊有什么收獲”這一問題時,52%的學生認為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獲得了創新學分。38%的學生認為擴大了交際面,滿足了個人興趣。僅有20%的學生認為增強了自己的科學研究能力,提升了創新技能。總體來看,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團隊的效果并不理想,初衷難以實現。更多的學生選擇了“沒參加科技創新團隊”,17%的學生認為“科研創新團隊”的門檻太高,參與者多為成績優異者或班干部,競爭比較激烈。31%的學生認為自己知識不夠扎實,難以從事也就工作。27%的學生表示,由于準備英語等級考試、計算機一二級考試、考各種證等需要大量時間,這與參與“科研創新團隊”在時間上難以協調,退而求其次只有放棄參與“科研創新團隊”。15%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興趣的項目”或沒有及時獲得相關信息。調查中,依然有10%的學生認為,“參與科技創新”團隊沒有意義,對自己能力的提升并沒有顯著幫助,認為目前大多數“科技創新團隊”流于形式,名不副實。
關于最后一個問題“你期望的科技創新團隊是什么樣子的?”有22%的學生選擇了“學科交融,文理交叉,提升實際動手能力”,25%的學生認為“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應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32%的學生認為“科技團隊的搭建必須是以興趣為導向,發揮團隊成員各自的比較優勢,而非臨時搭建的草臺班子”,其余21%的學生認為“科技創新團隊不能成為混創新學分的捷徑,應該為真正熱愛科研的學生搭建平臺”。總體來看,學生盡管對當前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團隊存在各種誤解或不滿,但是對“心目中的科技團隊”還是充滿著期待。在調查阻礙財經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時,40%的學生認為“專業知識不扎實”,25%的學生認為“二本院校學術氛圍不濃厚”,18%的學生認為“科技團隊指導教師指導不夠”,17%的學生選擇了“課程設置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自身缺乏興趣和相應綜合素質”等其他因素。在對待“你認為培養財經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這一問題上,36%的學生選擇了“專家學者的講座報告”,32%的學生選擇了“參加教師主導的科學研究”,18%的學生選擇了“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14%的學生選擇了“參加學術會議”和“自己查詢學術資料”等其他方式。
首先,利用校報、校廣播臺、校園網、校內張貼欄等形式,全角度、多方位地宣傳各種形式的創新活動,比如各種學術講座、大學生挑戰杯以及各種科技活動,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科技創新,激發學生興趣,吸引他們加入到科研創新團隊中來,積極營造一種創新的學術氛圍。
其次,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積極開展“讀書月”活動。除了學生必須學習的教材以外,給學生列出讀書清單,多讀大家和名家的著作。書是讀不完的,只有讀名師著作,才能讓學生受益匪淺,比如可以讓財經類的大學生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等,重點給學生推薦諾貝爾獲得獎的著作,教材輔助書籍宜選用名師大家和國內外名校編著的教材。除了讀傳統經典教材和名著外,院校專業期刊閱覽室應增訂適合普通大學的期刊雜志,引導學生業余時間多進閱覽室看書,了解最新的前言學術動態,可以通過讓學生寫讀后感的方式來檢查學生讀書的效果。
再次,組織學術沙龍,選擇責任心強、科研能力強的年輕教師擔任班級科研創新導師。定期邀請學術骨干召開講座或座談會,讓導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讓學生有機會認識到自身科研創新的不足。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成員間也常舉行學術交流會,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在討論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此外,創新團隊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避免學生成了部分導師廉價的學術民工。為學生科技創新團隊配備德才兼備的老師,不斷增加科技創新的技術含量,讓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實現有機結合。對科技團隊建設要注重可持續性,注意培育后備人才。
最后,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地方二院校要深入討論人才培養方案,設立更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要改變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體系,加大實驗類、創新類、調研類等實踐課程。創新實踐課程要避免走形式,要真正落到實處,實踐項目要接地氣,要貼近現實。此外,應該設置創業類課程。創業類課程主要是邀請社會知名企業家、公司中高管和知名校友通過講座的形式進行,讓學生認知創業在理論與現實中的“異與同”;最后,優化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應教學相長,“教”與“學”有機結合。在教學上,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學由傳統的“滿堂灌”“教師主宰”的教學模式向“啟發式”“學生主導”為主現代教學模式轉變,增加課堂討論、教師點評、學生上講臺等多形式的教學形式。在教學管理上,注重個性教育,著重因材施教,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土壤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