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山東師范大學,濟南 250014)
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從追求工業經濟的發展到致力于現代化的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革與轉型,直到現在的將發展看成是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進程,即社會的發展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的。
個人本位就是以個人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注重個人的自我滿足和價值實現的一種價值觀,將其投射到教育上,就是強調教育要根據個人的發展和完善的精神需求來建構一系列教育活動。然而,絕對的個人本位是不存在的,個人存在于形形色色的社會之中,必然會受到社會的影響,大學會為了自身的發展而爭奪社會的資源與支持。因此,筆者認為,教育應該是以個人本位為主導的,以每個學生的個體主體價值為主導價值,而不能完全實現個人本位,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應滿足這一價值訴求。
我國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政策實施以來,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文件,全國高校都積極追隨政策導向,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并給予學分,除課堂授課之外,還有課下開展各式創新創業競賽、創建大學生創業園、搭建實習實訓平臺等多種形式,共同致力于創新創業教育的良好開展。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形式,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因過度重視其工具性價值,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核心,導致了以下種種問題。
1.思想認識存在偏差。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被認為是企業家速成的教育,目的在于讓大學生創辦公司,這樣不僅可以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也帶來了大量就業崗位,進而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這是典型的功利主義思想,由此帶來課程設置的隨意性,不科學性,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實質是一種以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為標志的企業家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大學開展最普遍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是開展各種講座和競賽,但是其著眼點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設立的創新創業機構和實踐基地大多也沒有落到實處。
2.推動力度不夠。創新創業教育雖然是以國家政策的形式推行,但是各級各類學校在實施的過程中會根據學校自身的發展采取相應的模式。在大學中,專業教育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是附屬于專業教育的,其存在師資匱乏、課程體系不健全等問題。而且,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扶持政策,沒有相應的保障體系,致使很多學生不敢邁出創業的第一步。
創新創業教育得到全世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服務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其核心是育人,其根本是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其價值導向是以個人為本位的。
1.轉變觀念,切實做到以人為本。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內涵,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在大學中的地位。首先,創新創業教育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需求,傳授學生感興趣并有助于其創新能力提高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業夢想。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不同于為了生計而開展的就業培訓,所以不應該僅僅傳授一些技能技巧,而是應該致力于造就具有革命性的創新創業人才。其次,理清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關系。創新教育強調一種創新的意識,是思想層面的,創業教育是在培養創新精神的基礎上進行的更強調物質層面的教育。因此,創業教育是創新教育的升級,創新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基礎,只有做好創新教育,才能進行創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分成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是為了說明創新創業教育的根在創新能力的培養上。
2.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校園中營造一種創新文化,以隱形課程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各高校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比如資源少、基礎差的高校可以與企業聯合辦學,確立“產學伙伴型”的辦學定位,產和學相互協調,并促進彼此的發展。在這種創新式的辦學定位的指引下,高校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氛圍,所以找準定位是營造創新文化氛圍的前提。再有,使整個校園環境充滿創新,校園景觀建設、建筑等的設計,不管從宏觀還是微觀,甚至是在一個很小的細節上,都要充滿創新的理念。這樣,學校的每一處景觀,每一扇墻壁都能成為活教材,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創新教育。
3.多方聯動,建立開放互動式的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單靠學校的努力可以完成的,學校要與社會充分配合,讓校園文化不只局限于校園里。除此之外,學校在塑造創新型校園文化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教師的創新性。業,乃兼容并包、求本務實的精神。推行創新創業教育,不僅要教師時時用“以人為本”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且要使所有的學生養成優良的基本創新素質和個人創業能力。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建立開放互動式的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創新創業資源,并通過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促進對專業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