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焦自宣
11月10日上午,第十九屆國產高濃度磷復肥產銷會在寧波拉開帷幕,會議下設的經濟形勢發展論壇也同期召開。論壇以“著眼大局 搶占未來”為主旨,邀請了全國權威宏觀經濟研究專家,針對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國際貿易形勢、環保政策等行業熱點進行了深度解析和闡述,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近2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及經銷商代表與會。
回顧2018年,我國經濟發展壓力明顯,國際貿易摩擦升級更是為我國經濟帶來了更多地壓力和諸多不確定因素。而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和變化,將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的發展,影響到農資企業的生產經營。唯有了解和研判最新的國際形勢、國內經濟政策走向及產業經濟走勢,方能洞察行業發展方向,從而做到著眼大局,先人一步,搶占未來,決勝市場。
基于此,論壇邀請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首席專家陳東琪就《第二次長波與新農業發展》作了主題報告。他認為,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一次長達30年的長波繁榮,而后進入長波的下降調整期。目前,長波的下降調整已有10年。未來2-3年,長波調整延續,調整所帶來的陣痛與機遇并存,同時為下一個30年,即第二次長波繁榮奠定基礎。
“未來2年,挑戰和任務是雙重的。”他表示,從國內來看,要調結構、轉模式、換動力,形成以創新驅動和國內消費為主導的高質量經濟發展構架體系;從國際來看,我國要應對貿易摩擦,美國經濟從榮轉衰,股市由牛轉熊、國際資本和外匯市場劇烈波動,高債務、高赤字、高通脹國家經濟衰退等方面的沖擊。
針對如何推動我國綠色、智慧農業發展,他認為,“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這就需要通過農業創新,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為我國經濟、社會和市場穩定提供堅實、持續的“壓艙石”。考慮到我國當前的糧食產量能夠保證中長期內糧食數量處于安全線以上,所以我國農業的發展戰略要轉向高質量發展。而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就要發展規模化、智慧化、綠色化農業,發展高知識、高技術、高品質、高價值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發展模式和生產經營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今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農資行業作為非常重要的支農產業,在農業轉型升級的大形勢下,也面臨著新的使命。尤其是化肥行業,如何迎接新形勢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完成行業自身轉型升級,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大課題。
會上,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鄭風田副院長就《鄉村振興和肥料產業前景》作了主題報告,梳理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與意義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整體布局,介紹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七條之路以及實施的五個振興。
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必須鞏固和完善鄉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他還說,要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他還參照國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經驗指出,當前,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面對質量興農和生態宜居要求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肥料行業要保證生態宜居,將工廠化養殖的廢棄物轉化為肥料,從而實現質量興農,助推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