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珍
[提要] 工業化過程和城市化過程是緊密結合的。分析比較日本韓國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發展的影響因素、發展模式和內在機制,對于我國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具有良好借鑒意義。
關鍵詞:日本;韓國;工業化;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8月29日
借鑒日韓等發達國家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進程、模式,掌握其規律,對于我國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科學技術因素。縱觀世界各國工業化歷程,英美發達國家用了幾百年,日本用了近百年,韓國僅用了30多年實現了工業化。除了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的前期發展速度緩慢的因素之外,日本和韓國之所以能夠快速實現工業的快速發展,最終走上工業化道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兩國都注重科學技術的引進和后期的創新、自主研發能力。韓國更是提出了“技術立國”的口號,通過政府主導、科技立法、科學決策,鼓勵企業技術進步等方式,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培養本國企業的消化、吸收和創新的能力。科技的進步直接推動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
(二)社會經濟因素。由于國家政治地位、自然稟賦、人口資源和社會經濟制度等方面的不同,日本和韓國的工業化道路也不盡相同。韓國雖然國土面積小、資源匱乏,但是韓國實時抓住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機會,發展以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實現了工業化初期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韓國承接日本失去比較優勢的鋼鐵,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通過“技術立國”,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和外向型產業,實現了經濟的快速騰飛。日本則抓住朝鮮戰爭機會,借助特需訂單有利時機,擴大出口,實現社會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
(三)市場作用因素。日本和韓國雖然都是政府主導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強調政府干預經濟,但是在國際經濟互動發展的大背景下,市場作用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還是不可逾越的。日本和韓國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短缺,其制造業都需要依靠進口國外原料和能源,對海外依賴程度高達87%,遠高于其他發達國家。為了實現收支平衡,日韓兩國都必須增加工業出口,因此對國際市場表現出高度的依賴性。
(四)政府作用因素。政府一直在日本、韓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社會經濟進行了強有力的干預。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各個階段,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根據國際經濟形勢,不斷調整產業發展戰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二是政府通過制定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等手段,調整工業發展重點,協調城市和農村發展,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三是政府積極投入教育和科技研發,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西方先進技術,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一)產業結構演進。工業化進程與產業結構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是密不可分的。三次產業發展演變具有不可逆轉性,總是第一產業首先發展,然后是第二、第三產業,而不是相反。日本的產業結構是由輕工業向重工業,再轉向知識密集化和高附加值化,日本的產業結構趨向密集化,同時服務業比重也在逐漸上升。韓國的產業結構經歷了輕工業到重化工業的轉變,1981年韓國的重工業差值超過輕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由此韓國基本實現工業化。
(二)農業地位。日本非常重視農業、農村問題,日本的農業現代化是在1950~1975年25年間實現的。一是工業的現代化為農業的現代化提供物質和社會條件,政府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支出,工業為農民提供了廉價的電力、機械等生產資料;二是日本通過立法的形式制定農業總布局、戰略、規劃、方針、政策,保障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韓國的農業現代化經歷了殖民統治、土地改革和新村運動三個階段。在工業化與城市化初期,韓國是不重視農業農村的發展,從而導致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后期,通過“新村運動”,注重對農民知識傳播和技術推廣,同時倡導“勤勉、自主、合作”的精神,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同步推進農村現代化。
(三)人口城市化演進。工業的發展帶動了人口的流動,城市的聚集,同時,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也促進了工業化進展。人口城市化是工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不同的是要采取什么樣的城市化道路。日本和韓國都是通過城市非農產業吸收農村人口的城市化道路,從而形成了城市人口以非農業為主,農村人口以農業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日本形成了以東京、大阪、名古屋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形成經濟文化集聚效應,占據了全國人口的80%以上,并且仍在繼續聚集。韓國由于實行了首都開發政策,形成了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經濟圈。雖然韓國開展了“新村運動”,大力改善了農村生活,但并沒有降低城市化的速度,人口流向首爾等大城市的趨勢不減。人口的流動及城市化的演進,進一步促進了日本和韓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高新技術和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兩國分別進入高度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
一般認為,根據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關系,世界不同類型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發展模式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同步協調型”,即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協調發展,如歐美等發達國家;二是“城市化超前型”,即城市化水平高于工業化水平,如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等拉美和亞非一些國家;三是“城市化滯后型”,如中國、朝鮮、泰國、越南等,城市化水平低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
以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為代表的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協調發展模式,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它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促進工業化,兩者相互推動,相得益彰,實現城市化與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的適度、同步發展。以印度、墨西哥為代表的“城市化超前型”國家,缺乏工業支撐,以犧牲農業發展為代價,造成城鄉生活差距、貧民窟等嚴重的城市病,是一種畸形城市化,不利于經濟和社會發展。以中國為代表的“城市滯后型”國家,由于先期歷史原因和自然稟賦,產業發展重點放在工業,造成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失衡,城鄉生活差距逐漸增大,城市人口流動具有特定時間、特定區域流動性特點,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許多不利因素。因此,借鑒日韓等發達國家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進程、模式,掌握其規律,對于我國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堅持城市化與工業化同步協調發展。城市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性潮流,但是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城市化,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必須依靠產業聚集,為城市化提供工業支撐。超前城市化或是沒有產業支撐的城市化,必然缺乏發展動力,會形成貧民窟或是像美國底特律那樣隨著汽車產業的沒落而成為空城或是死城。拉美國家出現的城市病,最主要因素就是缺乏產業支撐,工業落后。同時,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基礎和動力,對城市化起到促進作用。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都是以工業化發展為基礎,都是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支撐的。因此,要正確認識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辯證關系,堅持有機結合、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夯實基礎、因勢利導的方針,相互促進,互為推動,同步協調發展。
(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業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基礎,城市化與農業農村發展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農業產品剩余、要素資源,為城鎮工業產品和服務提供廣闊的市場。同樣,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也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提供信息、技術、人才等支持,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促進農業人口轉移。日本和韓國都是在工業化初期沒有注意到農業的發展,造成城鄉差距的加大。在工業化中期,日本制定了《農業基本法》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韓國通過“新村運動”,都逐漸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逐漸改善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狀況,實現了城鄉協調發展。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據全國人口的45%,因此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對于全面實現小康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三)要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網,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穩定器”,是社會公平的調節器。在工業化與城市化過程中,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穩定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社會保障水平過低會引發社會矛盾,阻礙經濟的發展,如果過高,則會增加財政和企業負擔,從而制約經濟發展。世界各國都是依據自己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狀況和歷史文化背景等來選擇本國的社會保障模式和政策。在城市化進程中,日本政府適應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適時調整農業發展政策和農村土地制度,并在解決與城市化、農地制度改革相關的農民利益保障問題的過程中,建立并不斷完善了包括農村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了城鄉的協調發展。因此,河南省要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協調發展,使城市化進入穩定、持續發展的軌道,就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為進城農民提供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主要參考文獻:
[1]孫亞南,張桂文.二元經濟轉型的一般規律研究——基于跨期國際比較分析的視角[J].天津社會科學,2017.3.
[2]王建國.中部地區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協調發展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3.4.
[3]陳一鳴.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特點及其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