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瑩瑩

“主席是你直接@的嗎?”
近日,成都某大學學生社團QQ群內,一低年級學生向社團干部詢問開會時間,得到了高年級學生干部如此回答,“現在你是在叫學長?我不想再看到第二次。”
隔著屏幕,一股濃濃的官氣撲面而來,讓人不得不感慨,“打官腔、亮官牌、施官威”這樣的官場沉渣,什么時候在本應清朗的大學校園里甚囂塵上了?
官氣橫行,魔障叢生?
上述高校QQ群事件發生后,很快有另一所高校的社團成員爆料,自己因寫錯部長/主席名字被要求抄寫50遍、還要“開大會檢查”;而另一學生把社團要求給部長/主席發“節日祝福”的消息截屏發到貼吧,被社團成員找上門要求道歉、追責。
文宣目前是成都市某大學院學生會的一名部長。自網上爆出學生會種種“丑聞”后,文宣自稱成了站在“風口浪尖”的人。據文宣講,自己所在的院學生會,并沒有出現過類似事件。“院學生會這種較小規模的學生組織一般都相處得比較好,但在校學生會,據我所知官僚主義是存在的。”文宣的一個同學是另一學院的學生會部長,院級學生會規模小,普遍面臨招新干事困難的問題。一次招新,遇到一個合適的新生,問其是否愿意加入院學生會,這位新生的回答讓文宣同學“噴出一口老血”——我已經在校學生會的一個部門過了初試,你應該叫我前輩,因為校學生會比院學生會高一點。
網上接二連三地爆出此類新聞,輿論一片抨擊,甚至有網友提出“腐敗干部預備隊”的說法——這些人現在就已經官氣十足,一旦走上官場,會將抖官威“信手捏來”,甚至將來有腐敗之兆。
讓人不解的是,今天真正的官場都正在“去官氣”“接地氣”,但這些青春校園卻為何“背道而馳”“逆流而上”?最該自由奔放的學生社團反而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猖獗,如何不讓人扼腕?
官氣何能竄入校園
今年7月,中山大學發布了一則干部任免公告。在公告中任命了上百名“正副部級”學生干部,甚至還特別注明了“正部長級”“副部長級”。另外,還有媒體爆出,江南大學的學生會僅輔導主席工作的主席助理就多達七名,真是“官帽大派送”。“官氣”為何能附身學生組織而侵蝕校園?
校園官氣是官本位社會的折射。雖然等級制的時代已經遠去,但今時社會的潛主流心理仍“以官為尊”“權力至上”。而今的大學校園早已與社會聯通,大學生的心理思想尚未成熟,既有對成人世界的向往效仿,也更易被邪風侵入。有的理解上似是而非,畫虎不成反類犬;有的追求精致利己主義,自我中心,虛榮跋扈;還有的嘗到“權力的甜頭”,助長追逐名利的隱秘欲望,學生會蛻變成為“仿真官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文宣說,剛上大學時為什么想加入學生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能快速融入集體。“剛上大學,人生地不熟,加入學生會、社團是認識本班以外同學的更快途徑。”快速融入集體是其中一方面,但實際上,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只要加入這些組織,評獎學金、入黨、保送研究生、找工作都能受益。在很多學校,保送研究生可以用“學生會履歷”加分。例如,當了學校學生會主席加2分,院學生會主席加1分,副主席加0.8分,副部長加0.5分。另外,當上學生干部就能離老師更近一些,交流更多一些,一些只有老師能夠提供的“機會”——比如就業,也更能把握一些。換句話說,在大學這個“微型社會”里,老師便是“高層”,學生干部是“中層”,只有無限接近“高層”,才能積累更多人脈、資源,為自己謀一個好出路。如此學生會成了權力場,權力則代表著資源、利益;也意味著競爭、角逐。
之前《半月談》專門進行了題為“抱大腿混圈子 官場陋習侵蝕部分學生組織”的調查,有的學生會招新塞“條子”,上位靠“裙帶”,搞官場潛規則那一套,這樣的學生干部充斥其中,“那套話術和玩法,跟官場陋習沒啥區別”,難怪烏煙瘴氣。
更令人擔心的是,學生里的“官氣”也不只是在大學里才吹起來的,甚至從稚童就開始“發芽”。今年年初,有媒體曝出,安徽懷遠縣一小學副班長兼語文科代表,擁有檢查作業、監督背書的權力。他多次以檢查別人作業、學習進度為由,逼迫學生吃屎喝尿,收受其他學生“賄賂”幾萬元。他上網上學,有專門的孩子騎車接送,他要來的錢,還有專門的孩子替他保管……雖然這只是極端現象,但從另一側面說明,反腐、反特權從娃娃抓起,真有必要。滋生官氣的社會深層土壤如何改良,挑戰更是艱巨。
學生組織應回歸本位
細數大學學生組織的罪狀,還不只“耍官威”這一項。近年來,學生組織事務過多,喧賓奪主,占據學習的現象受到關注。早在多年前,光明日報就曾發表評論,列舉了學生會的“三大不務正業怪象”,除了“學生干部當了‘官”,另外兩大怪象則是“進學生會學‘吃喝應酬”和“活動豐富耽誤學習”。
“部里面有三級,部長、副部長和小干事。平時部長不能輕易見到,見面大多是組織聚餐。聚餐喝酒是必須的,女生是如此,男生更不必說。第一輪酒要干部干事一起喝,然后才是挨著敬酒,敬酒時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也要提前想好不能出錯。部長說話要安靜聽,部長講笑話還得一起笑……不笑?那你就是不合群。”關于“吃喝應酬”這一項,雖已畢業多年,但曾加入過學生會的肖笑深有體會。
文宣則是被部里面繁重的日常工作困擾。由于專業原因,文宣平時的學習任務就很繁重,但仍要抽出本就不多的空余時間去處理學生會事務。“比如說開例會,我們每一周要開一次例會,先是部長級別的例會,再是部門會議,傳達學生會精神。然后每周要做周總結,每個月還有月報表,報給學校審核。有時候還要被上級強制接一些其他事情,總之就是忙不完。”
而最近讓文宣煩惱的是,本來已經計劃好周末回家參加一個婚禮,但是由于部門聚餐,“礙于面子”必須得把參加婚禮的計劃推掉。但換個角度,他的選擇背后,又是不是“官念”考量?
大學學生組織“官氣”現象引發熱議不久,10月6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41所高校學生會聯合發起《學生會、研究生會干部自律公約》的倡議,其中提出:“要牢記自己的首要身份是學生,牢記學生會、研究生會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堅決反對‘官本位思想和作風,彼此互相幫助、平等相待,不追求頭銜、不裝腔作勢。”四川學聯執行主席姚金坤說,省學聯將重點完善學生干部紀律條例,加大學生干部作風問題督導力度,接受舉報機制,對被舉報的學生干部進行核查,對學生干部出現的問題及時責令改正,對情節嚴重者發函至學校團委并建議按程序免職。。
時光回到1919年,當中國第一個學生會——清華學生會在“五四運動”的洪流中誕生,其中一個宗旨就是通過參加學生會,培養學生的領導、組織能力。同樣重要的是,要喚起學生的科學精神與自我意識。朝向未來的大學生,應當離暮氣沉沉的官氣遠一些,離青春明媚的生氣近一些;而學生會,應更多些純粹,少些世故,更要祛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