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紅
[摘 要] 我國大多數的港口物流企業受歷史背景的影響,采用傳統的成本核算與控制方法,這種處理方式無法反映公司物流成本的真實規模和結構。基于成本會計理論,鑒于港口物流企業的成本核算存在重大的缺陷:不能反映真實的成本信息;績效評價與考核體系不完善,缺乏約束激勵機制;物流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無法提供定制化的成本信息。結合作業成本法在港口物流企業成本核算上的科學性,提出了成本精細化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徑。港口物流企業應該加強成本指標考核,統一物流成本核算標準,運用信息化技術優化業務流程以及協調物流各功能之間的效益背反,從而使港口物流企業在投入產出間達到效益最大化,提高資源利用率。
[關鍵詞] 物流;成本;核算;控制
[中圖分類號] F25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0-0036-02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與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目前我國的港口物流增長迅速,海上國際集裝箱運輸量作為我國港口物流發展規模的數據代表在近幾年平均每年以兩位數的百分比速度快速增長。據2017年相關數據統計,全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64420萬噸,同比增長6.4%,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以沿海主要港口為中心的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網絡初步形成。然而,我國大多數的港口物流企業受歷史背景的影響,采用傳統的成本核算與控制方法,這樣的處理方式無法反映公司物流成本的真實規模和結構,讓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無從下手。
一、港口物流企業成本核算現狀
(一)物流成本概念
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動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具體表現,是為了提供有關的物流服務,實現物品在空間、時間上的轉移所付出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的貨幣表現。它包含物流各個環節、各項活動的耗費,如商品的包裝、運輸、儲存、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方面的成本。
(二)港口物流企業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
盡管2007年正式施行《企業物流成本構成與計算》國家標準,但當前企業很難完全按照國家標準來執行,物流成本核算標準仍然無法完全統一。很多港口物流企業的成本核算不規范,存在重大的缺陷,具體表現在:
1.不能反映真實的成本信息。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無法準確、詳細地提供物流成本信息,尤其是占整個物流成本比例很大的營運間接費用。
2.績效評價與考核體系不完善,缺乏約束激勵機制。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方法各部門、各環節間成本費用分攤無法準確匹配,導致成本費用責任不明,績效評價與考核不便,員工激勵約束機制難以施行。
3.物流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企業重視業務信息化建設,不重視物流成本信息的收集、處理、發布,大量作業過程的記錄只是輔助數據,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公司信息加工和處理手段落后,大大降低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4.無法提供定制化的成本信息。港口物流企業的客戶需求具有個性化、多樣性的特點,物流生產作業又是混合進行的。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無法將成本按客戶進行分攤,單一客戶或產品的物流成本難以計算。
二、建立科學的港口物流企業成本核算體系
(一)推行作業成本法
作業成本法是以港口物流企業主要涉及到的作業以及各項作業所消耗的資源,依據所確定的資源動因,將資源分配到作業成本庫,再根據成本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至最終產品。作業成本法相比于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科學之處在于:一是按照資源動因對資源消耗進行分配,將各項資源分配至作業成本庫。常用的資源動因包括人工小時、機器小時、材料數量等;二是依據成本動因分析各項作業消耗的資源大小和作業產生的原因。例如運輸作業,在各個客戶距離配貨中心距離相差不大,同時客戶對于配送服務的要求相差無幾,則可以選擇將配送次數作為運輸作業的成本動因;而如果客戶距離配貨中心的距離各不相同,而且對于配送服務提出了特殊要求,就應該選擇工作小時作為運輸作業的成本動因等。
作業成本法作為目前國際流行的先進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成本計算方法存在物流成本數據不準確等問題。
(二)強化成本精細化管理
成本精細化管理是對企業成本細化的具體程度,將成本目標層層細分,從橫向上將成本中的部分內容轉移給職能部門,明確管理部門的職責,合理管控單位作業成本。在作業成本法下強化成本精細化管理,能將公司的加工配送、采購、運輸、裝卸等各個成本環節進行更精細、更標準的劃分,從而更有效控制整個物流成本。
傳統成本管理與精細化成本管理的特點表
成本精細化管理的思維替代傳統成本管理模式,可以針對每個作業環節收集成本信息,將成本控制中心前置轉移至事前和事中并貫穿物流成本發生的全過程。精細化成本管理能促進一線員工關注作業成本,形成良性的激勵機制。
三、港口物流企業成本控制優化策略
(一)加強對港口物流企業的成本指標考核
一是港口物流企業應強化成本預算控制管理,設定成本控制的具體指標,層層分解成本項目,按照每一客戶和具體航線給定成本目標;二是及時反饋成本核算在具體生產作業中的操作情況,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并及時進行修正和完善;三是全面實施成本預算控制,并形成規章制度,落實各項成本考核指標,與管理人員和員工個人績效考核掛鉤,形成成本控制的激勵和約束長效機制。
(二)統一物流成本核算標準,增強數據可比性
核算標準的混亂,造成物流服務雙方的交易成本高,使成本核算工作缺乏統一的參照依據。企業應以《企業物流成本構成與計算》(2007年版)國家標準為指導,統一和明確企業物流成本的內涵、范圍、具體構成和計算方法,使物流服務的供需雙方依據科學的成本構成分析方法更好地計算物流實際費用,從而更精確地做好成本核算工作,構建科學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體系。
(三)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優化港口物流業務流程
運輸、包裝、倉儲、報關商檢、信息處理等子系統共同構成了港口物流系統,合理安排每個子系統,可以充分發揮各子系統在港口物流中的功能和作用。運用信息技術針對整個作業流程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統籌規劃運輸航線的作業能力,提高物流效率。優化整個港口物流系統,降低港口物流成本。
(四)協調物流各功能之間的效益背反,使總成本最小化
物流各環節之間存在著效益背反的特點。例如企業在提高運輸頻率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運輸成本的增加,但是卻降低了倉儲保管的成本,導致物流總體成本的減少。在對物流成本控制上,應當樹立“總體成本”理念,不局限于某一環節的效率提高和成本節約,合理設計和規劃整個流程方案,對整體流程進行優化,從而達到總成本的最低。在流程設計中,涉及如何選擇運輸方式、運輸航線、倉庫和運用貨物堆碼技術。這需要綜合運用廣博的商業知識和認真的調查研究,積累豐富的數據資料,在此基礎上設計科學合理的物流操作流程,使物流總成本最小,效益最高。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港口物流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而物流成本的控制已成為物流企業發展的瓶頸。通過建立統一的、先進的成本核算方法,加強成本的事前控制,運用信息化技術優化業務流程,協調各物流功能間利益背反,使港口物流企業在投入產出間達到效益最大化,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資源產生的附加值,提高管理層決策的有用性,有利于績效評價與考核,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馬瑛.港口物流企業經營成本精細化管理研究—以WZ碼頭為例[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7.
[2]張遠.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劉承昊,王業軍.我國中小物流企業運輸成本控制策略分析[J].物流技術,2014(2).
[4]顧新蓮,牛勇.物流企業實施作業成本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生產力研究,2012(12).
[責任編輯: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