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芳 董欣
[摘 要] 隨著我國高校連年的擴招,大班型授課在我國高等本科教育的課堂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對實施轉動課堂模式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提升大班型轉動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當今高校教育中值得深思的問題。通過以渤海大學大班型的轉動課堂為例,闡述任務型教學方法在大班型課堂中的運用與作用,旨在為轉動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大班型課堂提供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標準體系。
[關鍵詞] 轉動課堂;任務教學;大班型;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0-0184-03
一、引言
轉動課堂是渤海大學依據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建立在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中不斷摸索與總結出來的一種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在轉動課堂模式下,將課程的計劃學時按照6:4進行比例分割,課堂教學占6成,用于課堂教學,稱之為第一課堂,個性化學習與能力訓練占4成,被稱之為第二課堂。并且,根據知識是什么、干什么用和怎么用的教學任務,再次分割第一課堂教學時間,課堂教學時間的6成由老師精講知識點,4成用于互動和學生練習。由此可見,轉動課堂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核心地位,增強了對學生思考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但同時,課時的分割對于學生人數眾多,專業性較強,知識點較多的大班型專業課程的課堂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如何在有限課時中既能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與全面性,又能盡可能的使每一位學生的能力得到全方面的調動與訓練,提高教學效率,成為了轉動課堂模式下大班型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以渤海大學財務報告分析課程的轉動課堂為例,在大班型教學中引入任務型教學方法的理念,旨在為轉動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大班型課堂提供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標準體系。
二、轉動課堂模式下大班型課堂教學的局限性
在我國連年實施本科擴招的政策下,大班型授課已經成為渤海大學各專業的普遍現象,尤其是在頗有人氣的會計學專業。2013年,渤海大學開始教學模式全面改革,實施轉動課堂教學模式。在不斷的教學模式創新與嘗試中,5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成效,但同時,轉動課堂模式下的大班型課堂也遇到了一些現實性的問題,如轉動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小班型教學效率高于大班型課堂,大班型授課老師普遍反映授課強度上明顯高于小班型課堂,教學內容的完整與全面性難以保證,學生人數多,“轉”不動。
(一)學生人數多,調動困難,轉動課堂優勢難以發揮
轉動課堂是以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創新、動手能力為核心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將知識點的傳授更加深刻及易理解化。小班型的課堂中,由于學生人數少,書面批改量有限,老師可以很好的保持對每一位學生的關注度,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因此,轉動課堂往往在小班型課堂中可以取得顯著效果。大班型課堂中,學生人數多,課內秩序松散,老師很難對每一個學生給予足夠的關注,若是專業性較強的學科,重多的知識點又難以實現轉動課堂6:4的課時分割計劃,因此,轉動課堂在大班型課堂中的實施顯得吃力。
(二)教學模式與內容缺乏趣味性,難以調動起學生積極性
由于轉動課堂在大班型課堂實施中的局限性,為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及進度,許多大班型轉動課堂仍然采用傳統的知識灌輸與練習搭配的教學模式,嚴格按照教材章節內容的順序進行講解,把對知識點的提問作為轉動課堂中的“轉動”環節,方式簡單,形式單一,缺乏新意,課堂氣氛沉悶,難以調動起學生積極性。
(三)第二課堂利用效率低下
轉動課堂模式下的第二課堂是依據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發展設立的,旨在加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與自主動手能力的培養。第二課堂不意味著無課課上,而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之下通過多種形式與方式,自主的進行探索性的學習,從而達到對所學知識的自我感知與感悟,將第一課堂的內容進行自我消化與認識提升。但是沒了老師的督促與監督,大多數學生將第二課堂視為“無課”,白白浪費掉了第二課堂的學時,大大影響了第一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轉動課堂模式下任務教學法在大班型課堂中的運用
任務教學法是一種強調動態發展的教學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廣泛的被語言類課堂教學所采用,但其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過程為重心,學習過程中充滿反思,頓悟、自省的教學模式與轉動課堂的教學理念與目標相一致,并且可以適用于任何學科。基于語言類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運用的啟發,本文認為轉動課堂模式下的“大班型”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任務型教學方法,將知識點“任務化”,任務執行者“團隊化”,任務責任“明確化”。學生在任務前,任務過程中及任務后三個階段各持其責,從強調教法轉變為關注學法,從而提高“轉動課堂“教學模式下大班型授課課堂的教學效率。本文以財務報告分析課程為例,來說明轉動課堂教學模式下任務教學法在大班型課堂中的運用。
(一)基于任務型教學理念,建立任務型課堂教學體系,強化教學目的
1.將傳統教學內容用執行“課堂任務”方式呈現
傳統的按部就班的講授教學內容中,學生接收的知識體系僅源于教材編寫的內容結構與體系。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于某個知識點在本章節或本領域未涉及而草草帶過,進而影響學生知識獲取的完整性、連貫性。學生缺乏對所學課程的整體認知,也就談不上怎么學以致用,更談不上“課堂效率”。在大班型課堂中引入任務型教學方法后,可將講授內容劃分模塊,分專題設置“任務”,使學生在執行任務中實行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自我感知,并呈現反思,頓悟,自省的心里活動,進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達到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創新及動手能力的轉動課堂教學目的。以會計學的財務報告分析課程為例,可將教學內容按照屬性劃分為財務分析方法的學習、資產和資本分析、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資產營運能力分析、發展能力分析、風險分析、財務報表綜合分析、財務報表分析報告撰寫九大任務模塊,并設立各任務目標與內容,各項任務的教學時間可根據其在教學內容中的重要地位進行合理分配。老師對各項任務中的關鍵知識點精講后,由學生自主完成任務,進而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經過自我感知后變得具體、生動,從而激發學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2.實施“任務”教學三階段
任務教學三階段分別為pre-task(任務前):介紹題目和任務;Taskcycle(任務環節):任務、計劃、報告;post-task(任務后):分析、練習;在任務前的導入工作中,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教師的課堂角色通過引導、啟發、激勵等方式,逐步成為知識及技能信息提供者,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親身體會知識的可用性,增強“學”的欲望,進而主動提出“學”的需求。任務執行環節中,注重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注重學生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自我感知的過程。任務后,重注學生分析、總結歸納及表達能力的培養。對任務完成的整個過程與成果進行合理分析,總結歸納知識點及經驗,并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成效。
3.在執行任務過程中要任務責任明確化,明確各團隊人員的工作內容及職責
通過任務責任明確化,任課教師可以很好的掌握各團隊及團隊人員的薄弱之處,更有針對性的進行知識及技能的傳授。并且,在執行課堂任務中,任務責任明確化可以大大減少團隊合作中的“搭便車”現象。
4.高效利用第二課堂,加強任務后的分析與練習
大班型教學由于學生人數多,課堂調動困難,進而影響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要高效利用第二課堂,做好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銜接,并在教學目的上要有本質區別。轉動課堂的第二課堂可以進行任務型教學模式的“任務后”相關事宜,如對任務環節的分析與總結,對相關任務的加強練習等,能夠更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與技能。當然,也可以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拓展到學生感興趣的任何知識領域。
5.強化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及表達能力,實行執行任務的競爭制與任務完成激勵制
轉動課堂教學模式下,大班型教學要想達到教學目的及效果,學生必須合作,互相幫助,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并且要有競爭才有積極性。將學生“團隊化”、“小組化”不僅可以節省教學資源,而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各課堂任務的執行權實施競爭投標制度,每個團隊競標時都應具備詳細、完整的投標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并且對于高效完成的團隊給予獎勵。
(二)建立課下課程學習交流平臺,協助學生了解知識更新動態及互相學習交流
課下建立課程學習交流平臺,使學生及時了解課堂情況及相關知識更新動態,相互切磋,相互學習。教師也可定期在此平臺進行答疑、任務布置及批閱工作,使學生的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標準體系
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標準應該和與之匹配的課程內容設置目的相一致。基于任務型教學課堂教學方法的課程內容設置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考核指標應該進一步細化,使之與任務課堂教學內容目的相匹配。如根據事先設定的任務目標,制定學生完成該任務應達到的知識水平,具備的操作技能,以及實踐應用能力等標準,并對每一項標準合理設置分值,形成有依據可循的、多維度的考核標準,評分可以采取組組互評、組內互評、教師監管的方式等,使評分過程更加客觀公平。
四、轉動課堂模式下任務教學法在大班型課堂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任務型教學方法可以使轉動課堂模式下的大班型課堂教學內容更加明確、系統與完整,在任務執行過程中的責任制、競爭制與激勵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轉動課堂的最終目標,大大的提高了轉動課堂模式下大班型課堂的教學效率。然而,大班型轉動課堂中任務教學的引入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任務設計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要保證任務設計具有有效性。所謂任務設計有效就是指學生通過完成教師在教學之前設計的任務,最終能夠達到教學目的的狀態。在任務設計環節,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知識點的關聯性來設計任務,且多設計探究式任務。
其次,不能忽視對學生的引導、指導與監督。教師應當時刻關注學生“動”起來是否是在執行任務。活動目的不明確,過程、結果不過問,任務布置后就放任不管,任由學生“動”,只注重形式忽略實質,這樣的任務活動偏離了轉動課堂與任務教學宗旨,反而會降低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江加宏.任務型語言教學:基本原理與實例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Z2):121-123.
[2]林琳,楊延東.轉動課堂論[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6):97-101.
[3]單旭萍.堅持三大原則,確保任務教學的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8):116.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