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君 王酉蘭 茹笑怡 武彥文 李范英
[摘 要] 吉林省的現代農業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的就是農業信息化,并且從根本上農業信息服務水平關系到農業的發展。為此,通過對農業信息化現狀的分析,構建以農業院校為基礎的,具有針對性、信息更新速度、互動性、整合性、行業性優勢的“農苑橋”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能夠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務,同時既可以促進吉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也可以提升農業信息服務水平。
[關鍵詞] 農業院校農業信息化信息服務平臺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0-0170-03
一、現階段農業發展的前景與不足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一直受人關注。我國人民的溫飽及社會的安定也是受農業發展的影響,農業既是我國的第一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著重發展農業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實現了供需的基本平衡,大部分地區農民的生活有所起色,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朝著形成全面小康的社會目標又前進了一步。
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生產方式不當。人們盲目地為了追求擴大產量,卻以犧牲人們居住的生態環境為代價,對大自然造成了傷害,還造成資源匱乏危機。尤其在改革開放后,采取了無機耕作技術,即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雖然這種技術可以提高農業生產量,使農民收益更大化,解決了當前的供給關系,但是卻極大的破壞了生態環境,也造成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使得生態經濟效益極為低下。并且我國人口眾多,可利用的資源也在逐漸減少,導致我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屬于世界平均水平下游。因此可持續發展戰略應運而生,若想實現農業產業化,還要以盡可能實現保護環境為前提,則農業發展需改變其生產方式。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正好是農業信息化發展,所以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尤為重要。
農業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一部分,并且又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也是農業轉型發展一次重要機遇,依托于信息化發展,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是解決我國發展農業信息化面臨現有問題的重要措施。
目前,國外的信息化農業發展較快。目前美、德、法和日等幾個發達國家的農業信息化發展較為成熟,為此也建立了許多與此相關的研究機構和信息系統,這對提升農民信息素質和提高農業生產經驗發揮著重大作用。這充分說明了若想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以及提高農業經濟收益增長關鍵是提高農業信息技術資源。我國應借鑒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建設農業信息技術資源,并通過實驗點進行不斷的推廣和普及,早日實現農業信息化、產業化,讓農民能夠真正地體會到信息化農業為他們帶來的便利與享受。
二、平臺建設的條件與意義
(一)平臺的建設條件
1.國家政策的支持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提高農民的收入、保障有效的供給是國家政府的緊要目標,提高農業的供給質量則是國家政府治理農業問題的首要方向,而根本途徑則是體制的改革和機制的創新,在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勞動生產率還要合理的運用各種資源的同時,也要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農業經營體系。在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發揮各方面(智力、技術、管理等)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并且為了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也提出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倡導專業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
2.吉林省農業發展的需要
吉林省既是農業大省,是國家重點建設的生態示范省,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在發展農業方面相對而言具有一定優勢。并且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對吉林省GDP增長貢獻巨大。
2017年全省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482.12億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實現農業增加值769.91億元,增長5.3%;全年糧食種植面積502.3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16萬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3720.00萬噸,比上年增產0.1%。其中,玉米產量2802.40萬噸,減產1.1%,單產7806.85公斤/公頃,增長0.8%;水稻產量667.73萬噸,增產4.0%,單產8338.17公斤/公頃,增長1.4%。
吉林省農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農民處于社會中的弱勢地位,獲取農業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由于受到農民文化程度低、經濟條件有限等的制約,他們不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獲取的農業信息,對于報紙、書刊、網絡上的信息不能理解,導致無法充分有效地利用農業信息。由于信息傳播不暢通,給農民的生產經營帶來不必要也不可避免的損失。還有就是政府對農業信息宣傳力度不夠、基層技術人才缺乏。發布的農業信息具有普遍性,沒有專業的技術人才進行指導,農民無法將信息轉化為實際技術。
3.農業院校的資源
農業院校具有專業的農業類技術學術者、先進的農業實驗設備、快速的信息網絡等優質的資源。
農業專家可以為農民提供準確專業的技術指導。農業專家(大學教授農業研究者以及具有專業素質的農業研究學術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可以為農民提供優質高效的技術指導及農業信息的宣傳,將農業信息及時的利用到實際應用中去,為農民的生產經營提供專業的針對性服務,幫助農民在種植生產過程中避免或者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農業院??梢蕴峁┺r產品檢測認證、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產品外包裝設計等特色服務。農業院校在農業檢測硬件設備方面實力比較雄厚,為農民提供便利的服務的同時也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這樣就能對農產品檢測及包裝方面提供很多支持,為農民的農產品進入市場以及銷售提供了后備保障。
提供農業信息,使農民獲得較準確的農業資訊。對于國家及地方政府發布與農民相關的惠農惠民政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如: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信貸稅收改革等這類政策,及時的傳播到位并詳細的介紹,改變信息不對稱的現狀,為農民的生產經營提供便利。
(二)平臺建設的意義
在近幾年中,吉林省的各個級層農業部門都注意到且也抓住了發展飛速的信息技術的機遇,也創建了大大小小,各色各樣的農業類信息平臺,建立了以農業訊息的發布、農業技術的指導,以及以玉米為當地特色的農作物交易的網絡平臺,不但促進了吉林省農業的信息化發展,而且也使得農業信息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初具雛形。這些網站平臺對吉林省的農業信息化、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發揮著明顯的作用。
1.應用平臺成為傳遞農業信息的重要渠道
平臺推出農業訊息、國家頒布與農業農村農民相關的“三農”的政策法律法規,農業市場發展情況等模塊,也包含對吉林省農業進程的展開所提的建議、措施等的發布,及時提供國內國外農業相關的最新信息,適時提供農業行業對農作物、農產品種植銷售等內容的信息參考。
2.應用平臺成為農業信息基本展示的渠道
應用平臺會設置產業歷程、企業發展現狀等模塊,著重展現吉林省的農業各個方面的基本情況,也可以搜集多個農業企業的農產品、相關技術、企業發展等基本概況和內容,讓農戶們能及時地了解現在農業的發展情況,也是成為展示企業的歷史文化、發展和企業成果的平臺。
3.應用平臺成為公共交流服務、成果展示和人才、技術交流的橋梁
應用平臺會設立有關農業方面的農業技術文獻、農業專刊檢索頻道,可以及時獲取重要農業信息內容,主要是吉林省農業方面的農業技術文獻、農業??畔ⅲ灰约稗r產品成果展示、人技交流的模塊,及時在平臺推送全國的最新的農業創新訊息,利用現在吸引人們且流行的直播方式,來提供技術答疑,技術交流,實時對接,為企業招賢禮士提供交流平臺。
而吉林省農業開展現代化的關鍵是提高農業信息化,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它會指引并主要統領農業現代化的進展方向,而其得到了重點發展,那么,在吉林省快速發展經濟的重要環節的時候會有明顯的改變,所以想要加快吉林省農業發展的步伐,在探索研究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歷程的同時,應該汲取其余省份,其余地區成功的經驗與教訓,加強與其他地區的農業發展交流。在這之上,結合自身情況,要好好結合吉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及利用其相對應的農業政策,制定合適的策略,使之可以提升吉林省農業發展水平。
三、平臺的優勢
(一)針對性
“農苑橋”平臺的核心群眾是農民用戶,以用戶需要作為著眼點和重點,聯結吉林省農業現狀、國家農業發展總趨勢,應運而生的解決吉林省內農村用戶和農業合作社在生產、收割、銷售等一系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由于我們平臺的用戶特定,那么所推送的信息則依據當地發展情況及國家地區政策,所以針對性強。
(二)信息更新速度
平臺擁有較大的數據庫和廣泛的信息來源渠道,信息來源主要結合當代技術發展,隨時隨地監測污染情況以及自然災害的發生等。平臺可根據海量信息加以加工展現給廣大用戶,使用戶做好預防,保證生產。平臺定期更新農業資訊以及農業財經訊息。這些信息大多都是時下熱點,能夠幫助廣大用戶提高他們的農業信息素養,時刻領先,能夠在市場競爭中洞悉先機,因此,平臺信息更新速度快能造福平臺用戶。
(三)互動性
“農苑橋”平臺是以用戶的需求為出發點和工作重點。因此平臺的日常工作都是圍繞用戶的需求來進行運營的。這樣的工作性質就加強了平臺與用戶之間的聯系。由于我們擁有農業學校這個龐大資源庫的支持,因此我們可以開展以下相關服務,來體現互動性強,具體方式大致如下:學校擁有農業技術的教授專家可以對平臺用戶提出的問題來給出詳細的答疑,并提供具體的實施方案;學校農業專家會講能力較強,可為平臺用戶定期舉辦農業知識培訓;現階段學校學生的缺少實踐機會,而我平臺用戶可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實現學校與農戶的對接;”農苑橋”APP擁有互動窗口,平臺用戶與平臺用戶之間可以互動交流,分享資訊等。
(四)整合性
“農苑橋”平臺整合了當下新鮮熱門的農業科技信息,搜集聯合了各式各樣的農業網站的相關聯的農業訊息,依據吉林省農業發展特點,提供了集農業訊息、農業相關政策、農業技術詳情、農產品生產養殖銷售與產品研發、最新農業氣候與農業產業相關適性于一體的綜合信息庫,從而展現在平臺之上。能夠為平臺用戶提供準確的農業訊息,整合性極強。
(五)行業性
“農苑橋”平臺和其他平臺與眾不同之處,是該平臺根據吉林省相關農業規劃文件,結合此應用平臺的設立發展方向,依據農業行業的特征及其需要,對其來進行專業并且主要的建設。由于”農苑橋”平臺是針對具體的農業信息化來進行設立,其模塊的設置、資訊的發布、互動交流的管理、相關農業知識的分析與加工,以及將來所需面對的平臺用戶,都是要對準農業方向的,因而這是具備極強的行業性。
[參考文獻]
[1]盧良恕.我國農業科技的現狀與發展前景[J].中國科技信息,1990(14).
[2]董擎輝.淺析農業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7).
[3]徐祥臨.如何理解“農業是弱質產業”[J].經濟研究參考,1997(B5).
[4]左雄.我國農業網站建設的探討[J].決策與信息,2007(11):60-61.
[5]何鋒,李俊杰.我國農業信息化對農業技術效率的促進作用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4(8):5-11
[6]侯英鸝,羅曦,張鈞凱.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研究[J].南方農機,2016(10):83-84.
[責任編輯:紀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