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斌 王宏挺 吳立珺
[摘 要] 以農村旅游項目為對象,對其外部效益、外部成本進行分析,得出構成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的若干因素。為了解決外部性問題,要將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轉化為私人效益和私人成本,選用ITCM、CVM法對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采取進一步的量化分析,提出將外部性分析納入項目決策階段的可行性研究和運營管理階段的考核,采取相應的經濟措施利用市場機制內化開發者的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建立合理的收費化制度,進而促進農村旅游外部性內化。
[關鍵詞] 外部效益;農村旅游項目;成本;量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 F59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0-0098-03
農村旅游項目的開發能帶來提升當地游憩價值、改善當地經濟、推動當地脫貧致富等社會效益,但是同時也產生了污染農村環境、影響村民正常生活等負面影響。由于旅游項目存在一定的外部性,項目所產生的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在市場機制下失靈。系統分析農村旅游項目外部性及外部性量化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農村旅游項目開發時既要對農村旅游項目的正外部效益進行量化,也要對農村旅游開發項目造成的外部成本進行分析。因此,進行準確的外部性分析能確保決策者在項目開發階段和運營階段決策的準確性。
一、農村旅游開發項目外部效益分析
農村旅游項目開發會帶來一定的外部效益,使得邊際私人效益低于邊際社會效益,因而造成外部經濟。如圖1所示:
圖1
圖中,S為供給曲線;MSB為邊際社會效益;MPB為旅游項目的邊際私人效益;B為農村旅游項目所造成的外部效益。由于旅游項目的外部效益的存在,MPB、MSB和B三者的關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MSB=MPB+B正外部效益
農村旅游項目的開發所產生的正外部效益可根據受體的不同分為三類:
(一)提升當地的游憩價值B1
農村旅游項目的開發能提升當地的游憩價值,會使更多的游客到當地觀光與消費,觀光與消費所產生的價值就形成游憩價值。游憩價值無法以市場價格的形式體現,其真正的價值往往容易被人們所忽略。農村旅游項目多數由于規模受限無法像旅游景區那樣對游客進行收費,所以游憩價值屬于農村旅游項目針對游客所展現出的外部效益。
(二)景觀美化效益B2
旅游開發項目的建成會提升當地的景觀,也會對周邊一定范圍內的村莊進行美化。居住環境的美化不僅會使村民感受到村莊的美,更從精神上感受到鄉村的意境,因此景觀美化是旅游項目外部效益的重要內容。
(三)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B3
旅游項目的開發需要大量人員從事服務、導游和管理,拉動了當地村民就業;同時還需要流轉土地、房屋來發展旅游項目。上猶縣梅水鄉采取“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使當地居民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基地務工得報酬、帶動發展產業致富”的形式增收致富。
二、農村旅游開發項目外部成本分析
農村旅游項目的開發既能產生一定的外部效益,也會對當地農村地區產生外部成本。旅游項目的開發會將環境污染、基礎設施擁擠等負面影響留給農村,致使當地治理成本上升。因此,邊際私人成本低于邊際社會成本,如圖2所示。
圖2中,MSC為邊際社會成本;MPC為邊際社會成本;C為農村旅游項目所造成的外部成本。MSC、MPC、C的公式表示關系如下:
MSC=MPC+C外部成本
農村旅游項目所產生的外部成本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造成農業損失C1
一方面,旅游項目的開發會占用一定面積的農地資源,減少當地農作物產量;但占用土地的成本在開發過程中通過青苗補償費補貼給村民,故不計入外部成本中。另一方面,在農業生態旅游項目開展中,游客也會對農業造成一定的損失;該部分無法以市場交易,應計入外部性成本。
(二)環境污染的外部成本C2[1]
首先,游客進鄉村旅游勢必會打破鄉村的寧靜,汽車的引擎聲、喇叭聲都會對當地居民造成噪聲污染;其次,游客自駕游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和賓館飯店的經營會產生SO2、NOx、CO和揚塵等大氣污染物(治理費用法),對當地環境造成空氣污染;再次,漂流、劃船、摩托艇等水上休閑項目的開展會在水體中排放一定的垃圾和油污,沿岸餐館、旅店、度假村的經營也會排放生活污水,這些因素都會對水體環境帶來極大的沖擊(防護費用法);最后,游客在旅游區內野餐、休憩等活動會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人力資本法)。這些對環境的污染會直接增加當地的環境治理成本和管理成本。
(三)當地路橋設施占用成本(C3)
旅游項目的開發會吸引大量城市游客駕車涌入,造成農村的公路擁擠,對當地村民出入帶來不利影響。其次,當旅游區車位的不足或布置不合理時,游客會占據農村球場、院落作為停車位,給村民正常生活帶來不便。例如,贛縣區王母渡鎮楓樹村在開發后每至旅游旺季都有大量游客涌入,加上當地鄉村道路本身設計簡單、道路窄等特點,所造成的交通擁堵給村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不便。
三、農村旅游項目外部效益量化
外部性內化是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基本思路,即將經濟主體產生的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轉變為私人效益和私人成本。外部性內部化就需要知道外部效益、外部成本是多少,這就需要涉及到外部性的量化。國內外一些學者借用一些方法來量化外部效益Bw和外部成本Cw,項目所帶來的外部性E即為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之差,若E>0,綜合體現出正外部性;若E<0,綜合體現出負外部性。即式(1):
E=Bw-Cw (1)
(一)游憩價值的量化
旅行費用法(TCM)是當今世界上普遍用來進行非市場資源,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評估的方法,該方法主要分為區域旅行費用法(ZTCM)和個人旅行費用法(ITCM)。[2]ZTCM將客源地劃定出游區域,假設同區域的游客偏好相同、旅游費用相等,適用于旅游資源復雜、長途旅客較多的旅游景區。ITCM是基于游憩者個人或家庭樣本的旅游次數、需求行為和旅行成本來估算旅游價值,比較適用于旅游資源簡單、短途旅客較多、重游率高和旅途花費明了的旅游地。由于農村旅游項目具有當地短途旅客較多、資源類型單一且游客花費明了等特點,因此選用個人旅行費用法(ITCM)來測算農村旅游項目的游憩價值。ITCM主要通過問卷形式了解旅行者的旅行費用,包括來往游憩地的交通費用、門票費用、餐飲住宿費用、娛樂設施費用等景區消費以及時間機會成本,確定消費者剩余,最后估算游憩地的游憩價值。ITCM法計算公式如下:
C=CA+CB (2)
CA=C1+C2+C3 (3)
CB=CW×(T1+T2) (4)
CS≡■g(x)dx (5)
B3=C+CS (6)
式中,C為旅行成本,包括旅行花費CA和時間機會成本CB。公式(3)中,旅行花費分為交通往返費用C1、景區內消費C2(娛樂設施費、購買紀念品等)和景區外消費C3(餐飲費、住宿費)三個部分。公式(4)中,CW是計算時間成本的工資率,T1是往返游憩地的交通所花費時間,T2是游客在游憩地內游憩所花費時間。CS是消費者剩余,意為消費者愿意為農村旅游項目花費的最高費用與實際支付費用的差額;g(x)為游客旅游需求與旅行成本的函數,X1為游客實際旅游成本,X2為游客愿意支付最高的費用,即當旅游需求為0時所支付的費用。B3為旅游項目的游憩價值,是游客旅行成本(C)與消費者剩余(CS)。
(二)景觀美化效益量化
景觀美化的外部效益的受體是當地村民,可以對當地農民采取條件價值法(CVM)來估算農村旅游項目景觀美化效益。[3]CVM法主要通過面對面詢問村民對景觀提升愿意支付的最大貨幣數量(WTP)。在詢問村民為景觀美化的支付意愿時,可以將支付意愿分為m個等級,分別統計出每個等級的支付意愿的平均值Pi和該支付等級的人數ni,景觀效益的計算公式如下:
B2=■N■Pi (7)
式中,n為調查區域調查總人數,N為農村旅游項目覆蓋區域總人口,Pi為第i個等級村民對景觀美化的支付意愿,ni為第i個等級的人數。
(三)外部經濟效益的量化
農村旅游項目開發后農民經濟效益分為增加農民就業的效益和流轉所有權帶來的效益。其效益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B3=B就業+B流轉 (8)
B就業=R×W (9)
B流轉=S×r (10)
公式中,B就業指在拉動就業方面農村旅游項目所產生的外部效益,R為當地從事鄉村旅游的人數,W為該地區平均工資;B流轉為流轉土地或者房屋所產生的效益,S為流轉土地或者房屋的面積,r為流轉所需的租金。
四、農村旅游項目外部成本量化
(一)農業損失的外部成本量化
該項外部性量化可以采用條件價值法(CVM),對農民在農業損失方面的受償意愿(WTA)進行估算。將村民的受償意愿分為m個等級,統計出每個等級村民的受償意愿的平均值Ci和該受償等級的人數ni。
B2=■N■Ci (11)
式中,n為調查區域調查總人數,N為農村旅游項目覆蓋區域從事農業的總人口,Ci為第i個等級村民對所受到農業損失的受償意愿意愿,ni為第i個等級的人數。
(二)環境污染所形成的外部成本量化
該項外部成本均可采用防治成本法來量化。環境污染可分為噪聲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固體廢棄物。
1.噪聲污染的外部成本的量化可以采用防護成本法,[4]即噪聲污染的成本以估計減少噪聲污染所采取的一系列花費的成本來表示。噪聲的污染成本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C21=■δ(Z-Zk)dx (12)
式中,Z為農村旅游項目周邊一定范圍內公路的實際最大噪聲等級,Zk表示制定的道路標準噪聲等級,表示每公里降低單位噪聲所需的費用,L表示農村旅游項目周邊一定范圍內需要防治道路的總里程數。需要注意的是范圍衡量,由于農村旅游項目規模大小不同、道路規劃不同、周邊公共設施不同,范圍的衡量也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2.大氣污染的外部成本量化。農村旅游項目的大氣污染主要表現在游客到鄉村旅游活動所排放的CO、SO2、NOx和揚塵,大氣污染外部成本的大小即為這些大氣污染物的治理費用。其外部成本量化公式如下:
C22=■(Pi×G1i)×Q1+■(Pi×G2i)×Q2
=■Pi×(Q1×G1i+Q2×G2i) (13)
公式中,Q1為每年到該旅游項目的小客車統計量,Q2為每年到達該旅游項目的巴士統計量;G1i為每輛小客車的各污染物的平均排放量,G2i為每輛巴士各大氣污染物的平均排放量;Pi為各大氣污染物的單位治理費用。
3.水體污染的外部成本量化。水體污染的外部成本可以用治理成本法來估算。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5]優于Ⅲ類水質的地表水適宜用于生活用水,由于一些水上娛樂活動的進行造成水質未達到Ⅲ類水標準,需要投入額外的治理費用使水質達到生活用水標準。水體污染外部成本可表示為:
C23=Qhe×Ph (14)
公式中,Qhe為項目中劣Ⅲ類水的的供水量,Ph為達到生活用水要求的均額外治理成本。
4.固體廢棄物的外部成本。固體廢棄污染物外部成本可用治理人員的工資替代,QR代表該旅游景區所需的治理人員,PR為該地區治理人員的平均工資。公式如下:
C24=QR×PR (15)
(三)路橋設施占用的外部成本量化
游客對路橋設施占用的外部成本量化需借助條件價值法(CVM)來衡量當地村民對設施被占用的受償意愿(WTA)。同樣將村民的受償意愿分為m個等級進行統計,公式如下所示:
C3=■N■CRi (16)
式中,N為調查區域村民總人口,n調查樣本總數;CRi為第i個等級村民對路橋設施被占用的受償意愿;ni為受償意愿第i個等級的人數。
五、農村旅游外部性內化的對策
(一)將外部性分析納入到項目決策階段的可行性研究和運營管理階段的考核
在農村旅游項目開發階段,將外部性分析納入可行性研究,對其所形成的外部性進行定量分析;將逐年的外部效應和外部成本按照現行社會折現率進行折算,可計算出外部性現值,NPV外部性>0既代表可行;同時,根據不同的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設置標準,設置不同標準來判斷其項目可行性程度,標準分類如下表:
外部性評估標準表
在運營管理階段,將項目外部性考核納入管理者考核體系,能促進管理者改變以往“以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致力于對當地居民長期福利的考慮。[6]
(二)利用經濟措施,通過市場機制內化開發者的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
對當地外部效益明顯的農村旅游項目(能有效提升當地經濟收益、改善當地鄉村面貌的項目),政府應采取相應措施促使其發展。例如為外部效益較好的農村旅游項目提供補貼;對在可行性研究中正外部性體現較突出的項目提供無息貸款、貼息貸款;對一些負外部性明顯的項目,政府可以將外部成本計入旅游項目的實際成本,實現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相一致;對一些環境污染嚴重、對路橋等基礎設施占用較大的農村旅游項目征費,收取的費用用于當地的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的建設。[7]
(三)建立合理的收費化制度
雖然農村旅游無法用門票制度進行收費,但可以在具體設施上以外部性分析為指導進行收費。[8]如停車場收費可以以環境污染成本為指導進行定價,收取的費用用于環境治理。停車場收費也可以實行季節差價收費制度,在旅游淡季停車費減免,旅游旺季收取較高的停車費,所收取差價費用用于基礎設施的改善,例如停車場的擴建、道路的修理。對一些水上項目或登山項目,在收費定價時候需要考慮環境質量成本,用以支付環境治理措施費用。
[參考文獻]
[1]李玉文,王新鵬.生態旅游對環境的影響及控制對策[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7(6):63-65.
[2]嚴娟娟,黃秀娟.基于TCM方法的旅行成本測算與游憩價值評估研究——以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62-67.
[3]袁琳,劉存倉.森林社會效益評價初探[J].林業經濟,2003(7):43-45.
[4]佟瓊,王稼瓊,王靜.北京市道路交通外部成本衡量及內部化研究[J].管理世界,2014(3):1-9+40.
[5]彭海君.水污染造成的城市生活經濟損失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城市問題,2007(8):46-48.
[6]胡安琴,秦亞飛.生態環境績效考核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22):100-101.
[7]敖榮軍,韋燕生.旅游開發的外部性及其內化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2):79-82.
[8]樊貴玲,劉持兵.生態旅游的負外部性分析[J].農業與技術,2007(4):143-147.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