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麗 仝愛華
[摘 要] 通過對宿遷市銀保互動機制的實地調查,發現“農業保險+農村信貸”存在五大弊端,主要體現在銀保合作廣度不足,未能全面覆蓋農村信貸風險;銀保合作深度有限,不易實現參與主體“三方共贏”;農業保險范圍過窄,難以匹配多元化的信貸需求;政策性保險比重偏大,農業保險的市場化不足;農業保險經營問題突出,保險功能發揮有限等方面。當地政府應通過拓展銀保互動機制內涵,拓寬銀保合作廣度;增加銀保合作深度,實現參與主體“互利共贏”;豐富涉農保險產品,對接多元化的信貸需求;發展商業性農業保險,促進銀行互動機制市場化;推動保險業務去行政化,提高農業保險運行效率等措施,完善銀保互動機制。
[關鍵詞] 農業保險;銀行信貸;銀保互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 F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0-0101-02
一、引言
銀保互動機制的概念來自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特指“通過農業保險來分散農村信貸所蘊含的風險”。盡管銀監會、保監會于次年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合作的意見》將涉農保險擴展至農業保險、財產保險、人身保險及保證保險,但實踐中銀保互動機制仍局限于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的互動關系,而實際運行效果欠佳。可見,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全面審視“農業保險+銀行信貸”的主要弊端,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促進銀保協同創新服務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為此,課題組選擇了宿遷市進行調研,原因是該市是江蘇省金融改革試點市,有關銀保互動機制的試點工作啟動較早,具有較強的代表性。2018年3月,該市提出,“堅持運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思維,破解金融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激活金融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要求,“加快推進國家級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創建工作”,重點強調“組織推動保險業務創新”。可見,宿遷市有關銀保互動機制創新的底層探索方興未艾,值得關注。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非結構式訪談與入戶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一方面對市政府金融辦、市銀行業協會、市保險業協會等單位,農業銀行、民豐農商行、東吳村鎮銀行等12家涉農銀行,以及人保財保等4家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進行深度訪談,詳細了解宿遷市銀保互動機制的實際運行情況,重點調查“農業保險+銀行信貸”的主要弊端,并聽取他們對銀保互動機制創新的相關建議;另一方面,對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陳圩鄉祖姚村,沭陽縣高墟鎮邱谷村、顏集鎮花晏村,泗陽縣新袁鎮白水村、八集鄉前蕩村,宿城區耿車鎮大眾村、羅圩鄉屏樓村,宿豫區來龍鎮光明村、大興鎮陳莊村等3縣2區10鎮(鄉)10村256戶典型創業農戶進行入戶調查,深入了解農戶對“農業保險+農村信貸”的具體看法。
二、“農業保險+銀行信貸”的弊端
(一)銀保合作廣度不足,未能全面覆蓋農村信貸風險
調查發現,以“農業保險+銀行信貸”有關信貸風險的主要著眼點是洪澇、干旱等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然風險,而忽略借款人家庭成員的重大疾病風險及人身意外風險、信用風險、經營風險及擔保風險,導致實踐中銀保互動機制局限于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的互動關系;忽略了重大疾病保險、人身保險、財產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對農村信貸的重大功能,缺乏全口徑風險視角下銀保互動機制創新的探索。
(二)銀保合作深度有限,不易實現參與主體“三方共贏”
體制變遷的同步性及大致相同的客戶群體,是銀保合作的基礎。因此,銀行與保險公司應以找準控制農業風險、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等關鍵契合點,促進農業保險、農村信貸及農村經營主體“三方共贏”。但實踐中,銀行和保險公司仍然按照“兩班人馬,兩套體系”的方式運作,僅在具體業務方面進行簡單對接,保險活動未將農村信貸所積累的信用資源充分利用而實現“1+1>2”聚合效應。雖然銀行基本實現了信貸風險分散、損失彌補的合作目標,農村經營主體信貸可得性也有所提高,但是保險公司的經營效果欠佳甚至時有虧損,這與“三方共贏”的政策目標相去甚遠。
(三)農業保險范圍過窄,難以匹配多元化的信貸需求
調查發現,農村經營主體的自我積累與來自種子、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渠道的短期商業信用基本上可以滿足傳統農作物種植的資金需求。因此,目前農村信貸需求更多地集中于經濟作物種植、畜禽及水產養殖領域,同時住房及消費信貸需求也呈上升態勢。但實際上,宿遷市的農業保險主要集中于傳統農作物的種植,并有限集中于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而造成農業保險范圍較窄且與農村信貸的耦合互動程度不高。
(四)政策性保險占比偏大,農業保險的市場化不足
調查發現,宿遷市農業保險以政策性保險為主,且有明顯的財政補貼性質。以螃蟹養殖為例,養殖戶按20元/畝購買農業保險,同時政府進行1:1配套補貼。如果保險期間未發生賠付,保險公司則按40元/畝全額返還養殖戶。這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基于財政補貼的農業保險客觀上為農村信貸的履約提供了保障,但未能合理利用農村信貸的金融資源,而導致內生交易費用較高,而影響農業保險的運行效率;二是主要參與力量難以真正做到市場定價,導致農業保險和農村信貸之間難以建立正規的關聯機制。比如,政府既要求銀行增加涉農貸款,又希望降低農村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這會引發新的扭曲與風險,甚至會降低農村信貸供給。
(五)農業保險經營問題突出,保險功能發揮有限
調查發現,目前農業保險存在四大經營問題:一是保險范圍主要局限于保成本,而難以提供全面的農業生產風險保障;二是農村經營主體的主要決策者受傳統小農意識影響,保險意識較差而參與度不高;三是保險業務主要采取聯辦形式,由鄉(鎮)農經部門代理,很難解決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共產品特性和商業保險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內在沖突;四是部門職責不清、聯動機制不暢,而導致農業保險服務體系運行效率低、交易成本高、道德風險高等問題,如在報災、報損時,故意擴大損失范圍和損失程度等。
三、完善銀保互動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拓展銀保互動機制內涵,拓寬銀保合作廣度
應全面深化對農村信貸與信貸風險的認識,其中農村信貸包括但不限于生產經營貸款、住房貸款、消費貸款,農村信貸風險不僅包括自然風險,還包括重大疾病風險、人身意外風險、信用風險、經營風險,甚至包括擔保風險。因此,應針對鄉村振興的多層次、多元化信貸需求,以全口徑信貸風險視域將銀保互動機制的內涵全面拓展。為了提高與現行銀保互動機制的辨識度,本文特提出“銀保互動機制+”的概念,意指銀保互動機制的升級版。
(二)增加銀保合作深度,實現參與主體“互利共贏”
首先,銀行須借助農業保險分散信貸風險,以實現“帕累托改進”。銀保互動機制本質上是各方利益分享基礎上的合作,而非此盈彼虧。由于農業保險針對的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然風險,而其具有發生頻率高、波及面廣、損失程度大的特征,這無法通過嚴格貸前調查、規范貸后檢查加以防范,保險公司業績不佳。因此,建議構建“農業保險+農村信貸+再保險”的模式,通過引入再保險機構的參與,改善農業保險公司的風險處境。
其次,保險公司應依托銀行資源大力拓展農村市場。一方面充分利用銀行的信息和機構優勢,拓展農業保險業務,降低交易成本、減少道德風險帶來的損失并實現規模效應;另一方面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打造一體化運作平臺,推動銀保合作的網絡化、信息化,實行“辦公在城市,業務在鄉村,交易在線上”的經營模式,從而實現農業保險的商業可持續。
最后,農村經營主體是農業保險和農村信貸的消費者與受益者,一方面可以通過農業保險降低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穩定收入預期,提高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購買保險而增加正規信貸的可獲得性,從生存型創業向機會型創業騰躍、從農民創業向農業創業躍遷,從而實現增收致富。同時,在農業信貸的基礎上,農村經營主體還可以通過消費信貸、住房信貸提升生活品質,增進福祉。
(三)豐富涉農保險產品,對接多元化的信貸需求
針對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信貸需求,從合作機制、服務和產品等方面,推動銀保協同創新,為“三農”提供一體化信貸與保險服務。例如,針對創業農戶的生產經營需求、住房需求及消費需求,進行綜合授信,推出“一攬子農貸”;同時針對農村信貸可能面臨的重大疾病風險、人身意外風險、信用風險、經營風險及擔保風險,推出“一攬子保險”。例如,推出貸款違約商業險和貸款違約責任強制險,分別由銀行和借款人購買,一旦借款人違約,銀行即可獲得限額賠償,使信貸損失得到較大程度的彌補。同時,采用科學的貸款保險定價方法,以實現“銀保互動機制+”的商業可持續。
(四)發展商業性農業保險,促進銀保互動機制市場化
讓市場機制在農村金融資源配置與定價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具體而言,在銀保互動機制中,賦予銀行和保險公司足夠的自主經營權利,執行市場化的利率和費率,讓利息和保費覆蓋經營風險。同時,健全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的信息與產品關聯機制。針對共同客戶,銀行和保險公司可以通過金融科技,實現信息共享,從而降低信息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銀行對購買保險的農村經營主體實行正向激勵,如優先放貸,放寬授信額度或者在貸款定價上給予一定的優惠。保險公司可針對農村信貸風險設計產品,提供風險補償機制。
(五)推動保險業務去行政化,提高農業保險運行效率
其一,改變農業保險只保成本的傳統模式,開發產量保險、產值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等新品種,提高農村經營主體應對自然風險和經營風險的能力。其二,進一步加強宣傳工作,讓更多的農村經營主體提高對農業保險功能的認知程度,積極、主動地購買保險。其三,從制度重建角度去解決農業保險經營中的委托代理問題,建立保險公司、代理機構與農村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促進農業保險市場機制的建立,提高保險效率。
綜上所述,“農業保險+農村信貸”存在諸多弊端,是銀保互動機制發揮應有效益的主要阻礙。因此,應抓住銀保監會成立的良機,加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銀保互動機制創新的研究,以全口徑信貸風險視域將銀保互動機制的內涵加以拓展,在此基礎上,多措并舉,以組合推出“一攬子信貸”與“一攬子保險”為核心,充分發揮保險風險分散與損失補償的功能,探索商業可持續的銀保互動新機制——“銀保互動機制+”,即銀保互動機制2.0版。
[參考文獻]
[1]方首軍,黃澤穎,孫良媛.農業保險與農業信貸互動關系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1982-2009[J].農村金融研究,2012(6):60-65.
[2]張浩,李前進,吳瑩.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互動機制研究[J].上海金融,2010(3):87-90.
[3]黃益平,王敏,傅秋子,張皓星.以市場化、產業化和數字化策略重構中國的農村金融[J].國際經濟評論,2018(3):106-124+7.
[4]梁麗麗.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銀保合作模式研究——基于泗洪縣的調查分析[J].經貿實踐,2015(12):89-91.
[5]楊錚.試論我國農村涉農銀保互動機制的建議[J].農村經濟,2012(5):110-112.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