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宗奇
[摘 要] 當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行業進入了發展的機遇期,但也面臨著金融欺詐、信息不對稱、信息泄露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甚至影響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潛力的重大風險。因此,從消費者權益視角分析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措施對于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向好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我國應深度拓展數字金融的普惠功能,通過加強宣傳引導、強化金融監管、完善配套建設,緊抓機遇,提升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進而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關鍵詞] 數字普惠金融;消費者權益;金融風險
[中圖分類號] F8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0-0160-02
數字普惠金融是指通過運用互聯網信息處理、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數字化方式發展普惠金融,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技術手段有效提高了普惠金融運行的效率,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務的門檻,使得小微企業、中低收入人群等弱勢消費者人群能夠更好地享受金融服務。2016年,國務院頒布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勾勒了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藍圖,明確了大力建設數字普惠金融是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指出要加強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近年來,我國數字普惠金融不斷發展,但金融消費者權益受侵害的現象層出不窮,相關金融平臺魚龍混雜,消費者所接觸到的普惠金融產品與服務良莠不齊,其知情權、隱私權等基本權利受到侵害,這顯然與普惠金融理念相沖突。因此,從消費者權益視角分析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風險及措施對于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向大向好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風險
(一)金融欺詐風險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量數字普惠金融平臺不斷涌現,許多數字普惠金融平臺打著數字普惠的幌子,宣傳其所謂的創新產品,最終目的是為了詐騙消費者的錢財,例如以E貸寶、錢包為代表的諸多P2P平臺。究其原因,數字普惠金融作為一種新興互聯網金融平臺,許多消費者對數字普惠金融還知之甚少,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在詐騙平臺給出的所謂“優厚條件”面前,非常容易落入詐騙平臺謀劃的數字游戲中,最終陷入債務陷阱或者龐氏騙局。同時,對于此類金融詐騙平臺的監管還存有灰色地帶,一些金融平臺游離于金融監管體系之外,某些業務處在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徘徊,許多平臺的詐騙手段往往在非法集資或詐騙數額達到一定數字時才能被有效識別,而此時消費者已經蒙受了利益損失。在互聯網金融詐騙事件頻繁發生的背景下,加強對數字普惠金融平臺的監管和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二)信息不對稱風險
當前,制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最大的因素就是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風險。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產品都具有專業性和復雜性的特征,這令一些對二者接觸不多的消費者在信息認知上產生模糊性,進而導致信息不對稱。而部分數字普惠金融平臺有意或無意加重了這種信息的模糊性,從而使得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加嚴重。如許多數字普惠金融平臺在服務條款中沒有向消費者仔細強調服務的各項信息,沒有主動揭示消費者可能面臨的諸多風險,導致消費者忽視重要的交易條款,例如真實有效的貸款利率和保險的免責條款等。同時,數字普惠金融平臺對產品的宣傳更多偏向如何吸引消費者,對于平臺情況、財務概況也并沒有提供深入解讀,這樣導致消費者很難獲得金融平臺在產品創新、產品定價和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完備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在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過程中,若不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不僅可能給金融消費者帶來重大損失,還可能將金融平臺拖入危機泥潭。
(三)信息泄露風險
數字普惠金融在推廣過程中,常常遇到消費者信息泄露等隱私權受到侵犯的現象出現。數字普惠金融依賴于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在進行互聯網注冊或貸款時,不僅需要消費者準確填寫身份信息、財務信息、個人偏好等隱私信息,許多軟件還會對消費者面部特征、指紋特征等與資金安全息息相關的重要信息進行采集,這些信息都將被存儲在企業的互聯網數據庫中,但消費者這些信息能否被安全的保存尚存在很大的風險。一方面,由于部分企業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管理不嚴,內控制度建設執行不力,導致一些員工會通過售賣消費者信息來獲取市場收益,從而造成消費者信息的主動泄露。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人才,許多中小型數字普惠金融平臺并沒有非常強大的信息安全防護系統,并不能夠有效抵御黑客侵入,容易造成消費者信息的被動泄露。而通過購買或盜取了消費者信息的企業極有可能利用用戶信息進行消費者行為偏好、行為特征等的分析進行金融欺詐和惡意營銷等行為。在數字普惠金融剛剛起步的階段,若不能有效管控信息泄露風險,將會明顯降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潛力。
二、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措施
(一)加強宣傳引導
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是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防范數字普惠金融推廣中的各類金融風險,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加強宣傳引導,幫助消費者盡量避免陷入數字普惠金融詐騙,一旦陷入后能夠用正確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一方面,政府應該成立相關的宣傳教育機構,建立普及數字普惠金融的長效機制,大范圍普及有關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知識,特別要加大對貧困人群和老年人群體的宣傳力度,要積極探索通過微信公眾號、防范金融詐騙有獎問答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宣傳活動,重點開展信貸政策普及、消費者權益保護、詐騙金融平臺識別等基本知識的宣講,切實提高消費者對市場上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識別能力和風險意識。另一方面,對于陷入詐騙風險中的消費者,政府應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工作,比如通過讓消費者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和案例,著力加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引導消費者積極通過法律途徑和相關機制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全方位、深層次地提升消費者數字金融素養。
(二)強化金融監管
金融市場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強力監管,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向大向好發展,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加大政府對數字普惠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第一,針對金融詐騙風險,政府要嚴厲打擊那些打著數字普惠金融的旗號和互聯網普惠金融的旗號,實際從事金融詐騙的金融活動的不良平臺,著力改善行業的整體環境,維持正常的數字金融穩定秩序。第二,針對信息不對稱風險,政府應加快推動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其上位法,對于金融平臺應盡的信息披露責任進行明確,明晰金融平臺和消費者各自應承擔的責任、義務和風險,推動數字普惠金融活動公開透明地運行,實現有章可循、規范指引,在法律層面保護消費者知情權,避免消費者陷入信息不對稱風險,并在消費者遭遇信息不對稱風險時可以依法維權。第三,針對消費者信息泄露風險,一方面政府應加快制定行業準入技術標準,對相關金融平臺進行技術測評,對具有一定信息保護能力的平臺頒發數字普惠金融準入許可,以保證相關金融平臺具有相應的風險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重點打擊金融平臺故意泄露、售賣消費者信息的行為,構建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監管框架,加快形成切實有效的問責機制,為數字普惠金融構筑“信息安全鎖”。
(三)完善配套建設
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向大向好發展,最有效的措施在于完善配套基礎設施系統建設,為消費者營造更有活力的數字普惠金融市場,不斷提升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對于消費者的可獲得性。其一,要加快建立健全數字信用平臺,著力解決征信基礎設施不完善所造成的信用障礙,實現消費者信用的網絡化管理,減少消費者對金融中介的依賴程度,同時降低行業欺詐和多頭負債風險,提升數字普惠金融的運行效率。其二,要不斷優化數字普惠金融平臺建設,優化繁瑣流程和不必要的驗證手續,不斷推出新的產品,特別是要加快區塊鏈技術與數字普惠金融的結合,探索高安全性的身份賦予和驗證方式,實現線上交易確認、全程資金清算和加密帳簿體系。同時加強和互聯網企業的深層次合作,借助數字技術和電信運營商等增強支付結算、資金融通等服務功能。其三,要推進數字普惠金融技術人才建設,引進高素質技術人才維護并提升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運營效率與安全,拓展高校與數字普惠金融平臺金融共同培養普惠金融人才的渠道,設立專業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培訓的機構,保持專業化人才儲備與數字普惠金融需求同步增長。
[參考文獻]
[1]沈艷兵.天津建立“數字普惠金融指標與監管體系”的對策建議[J/OL].中國商論,2018(19):42-43.
[2]陸岷峰,沈黎怡.綠色理念下數字普惠金融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J].西南金融,2016(11):9-13.
[3]王曉.國際組織對數字普惠金融監管的探索綜述[J].上海金融,2016(10):75-77.
[4]姜欣欣.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N].金融時報,2016-10-17(011).
[責任編輯: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