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目前,一些地方相繼出臺本地區的中小學建設和管理標準,國家也發布了針對學校某些方面建設或管理的標準,但總體上還沒有全面、統一的全國性的中小學標準。根據國務院出臺的最新規定,消除城鄉義務教育壁壘的時間定在2019年;所以,制定全國統一的中小學建設管理標準時不我待。
學校建設標準化是均衡的起點
我國各地區標準化學校建設的標準有所不同。湖南省長沙市2016年發布的《長沙市普通中小學標準化學校建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是該市各級政府規劃、設置和管理普通中小學校的重要依據。《標準》規定的各項建設標準是本市舉辦普通中小學校應當執行的基本標準。《標準》有關場所建設及配置設施、設備的具體要求,由市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實施細則和實施意見,并根據經濟社會以及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修訂。
《標準》的實施,遵循分類指導、分步推進、分級管理的原則,將標準化學校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即:市級標準化學校標準(簡稱“一級”);縣級標準化學校(簡稱“二級”)和鄉鎮級標準化學校(簡稱“三級”)。全市各普通中小學校對照《標準》和《長沙市普通中小學標準化學校建設督導評估方案》,在符合相應標準的基礎上,創建并逐步升級達標;市政府教育督導室負責一級標準化學校的認定,各區、縣(市)政府根據《標準》,制定并組織實施本轄區內普通中小學標準化學校建設計劃,各區、縣(市)政府教育督導室負責二級、三級標準化學校的認定。
《標準》規定了學校選址、規模、規劃與設計標準。在選址方面,以方便學生就近入學且適應城市建設實際需要為原則,合理設置并調整學校布點,具有適宜規模和可持續發展空間。市區內歷史形成的不合理布局,可與城市改造建設相結合,進行調整。新建學校應首先注重安全因素。在學校規模方面,原則上小學每班學生不超過45人,初中、高中每班學生不超過50人。
《標準》規定了體育用地:小學和九年一貫制學校不低于每生3平方米,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不低于每生4平方米。田徑場及球類場地設置標準為:(見右表)
學校宜按6個班配置一個籃球場或排球場,籃球場和排球場原則上不在田徑場內建設;有條件的普通高中可建設游泳池;其他類別體育場地各校結合實際情況建設。
此外,《標準》還規定了綠化用地、校舍用房的組成等。中小學校舍用房由教學及教學輔助用房、辦公用房、生活服務用房三部分組成。完全小學要設置普通教室、自然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書法教室、語言教室、計算機教室、勞動教室等專用教室和輔助用房;多功能教室、圖書室、科技活動室、心理咨詢室、體育活動等公共教學用房及其輔助用房。普通初中、九年一貫制學校、普通高中,要設置普通教室、實驗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書法教室、地理教室、語言教室、計算機教室、勞動技術教室等專用教室和輔助用房;多功能教室、圖書館、科技活動室、心理咨詢室、體育活動室等公共教學用房及其輔助用房。此外,還專門提出了計算機和校園網絡的建設要求。
學生健康、學業水平,也是《標準》中重要的內容。
確保用地是底線
2018年6月7日,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建設部分-試行)》,這是自2005年以后,北京市時隔13年來首次修訂該標準。其中提出,城鄉中小學實現建設標準統一,每所學校都應設足球場,增設走班選修課教室。
在體育用地方面,強調體育用地的設置必須保障安全,符合教育部課程標準及教材的基本需求,并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在校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所需場地。每校應設足球場,且每班每周必須有1天安排大球(足球、籃球、排球)訓練或比賽。各校應每5班設置不少于1片大球場。附近沒有游泳設施的學校宜設游泳池(館)。位置宜便于向周邊社會開放。在班級規模設置上,提出完全小學的普通教室需加大教室面積,以適應研討或分組活動等新教學模式,創造課間調整桌椅等教具布局的條件,每間教室不小于84平方米。標準強調增設選修走班課教室,面積可按各課程教學用房使用面積總和增加30%至50%計算。在校園綠化方面,要求新建學校的校園綠地率不得低于30%,中心城區外宜為35%及以上。公共教學用房,合班教室、圖書室等空間宜在課余時間向社會(含家長)開放。在校園空氣質量方面,提出室內外空氣質量應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等相關標準。為此,應配置空氣質量監測裝置,宜裝設空氣凈化裝置。
試行標準提出,學校主要出入口不應設在城市主干道上。校園應設2個及以上出入口。宜設置機動車專用出入口,宜在校門處及校內實現人車分流。不得在校園內設置面向社會開放的停車場。為適應教育新需求,試行標準中增加了“建設智慧學校”部分——多媒體教學設備、電子班牌、電子課表、傳感感應裝置等將實現全覆蓋;老師備課、師生課堂互動、學生課后作業等都將實現數字化;智慧學校平臺整合與學校生活相關的硬件設施,形成智慧學校生活平臺,提供平安、方便的智能化學校。
2018年6月29日,福建省莆田市人大常委會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莆田市中小學校幼兒園規劃建設條例》,并自2018年9月1日起實施。該條例規定,中小學校、幼兒園布局專項規劃,應當綜合考慮規劃居住的人口、交通、環境和城鎮化進程等因素。規劃預留中小學校、幼兒園建設用地,應當符合下列標準:每8萬至10萬人口區域內預留一所40個至50個班規模的普通高中建設用地;每3萬至5萬人口區域內預留一所27個至45個班規模的初中建設用地;每1萬至1.5萬人口區域內預留一所20個至30個班規模的小學建設用地;每0.5萬人口區域內預留一所9個班規模的幼兒園建設用地。人口達30萬人的縣(區)則上要配建一所中等職業學校和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人口變動情況,在邊遠農村合理設置小學教學點、寄宿制學校;新建中小學校、幼兒園生均用地面積應當符合國家和省的相關規定。
這份規劃建設條例,特別強調了預留的中小學校、幼兒園建設用地,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核定建設用地位置和界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用途,不得侵占其界線范圍內的土地。因省以上重點工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確需改變的,由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教育主管部門按規定調整,并安排不少于原中小學校、幼兒園建設用地有效面積的土地予以調整,調整的土地位置應當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服務半徑、選址等要求,并依法報批。確需臨時使用中小學校、幼兒園規劃用地的,應當征得教育主管部門同意,并依法辦理有關手續。中小學校、幼兒園需要用地時,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自行拆除臨時建設并清理場地,無償退還臨時用地。臨時使用中小學校、幼兒園規劃用地一般不得超過兩年。
統一學校建設與管理時間表
2018年5月11日,教育部解讀了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并介紹了有關工作開展情況。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說: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十項改革舉措,要求消除義務教育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加快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一體化改革發展,特別是提出了推進四個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的建設標準要統一,教師的編制標準要統一,生均經費基準定額要統一、基本裝備配置標準要統一,“兩免一補”政策城鄉全覆蓋,解決“鄉村弱、城鎮擠”這些突出的矛盾問題。該文件出臺以后,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推進措施。2017年12月,在山東青島市召開了全國的統籌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現場推進會,并出臺了三個重要的配套文件:一是2016年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各省以縣為單位要求制訂消除大班額專項規劃,各省按照這個文件的要求,都制定了相關的規劃,這是為了推動解決“城鎮擠”問題;二是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控輟保學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也專門召開過新聞發布會;三是國辦剛剛印發的關于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以下簡稱“兩類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
呂玉剛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將按照《指導意見》要求,重點抓好幾項工作。其中,在抓學校建設方面,教育部將督促未出臺兩類學校基本辦學標準的省份,盡快確定基本辦學標準,加強學校標準化建設。教育部已經明確要求“全面改薄”資金向兩類學校建設傾斜,各地要加快建設進度,力爭2019年秋季開學前兩類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達到省定標準。為加強督導檢查,教育部將兩類學校一并納入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和優質均衡督導評估認定,已通過基本均衡評估認定的縣區接受督導復查時應包括兩類學校。
近年來,教育部發布了一系列專項的學校建設和管理標準。2017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教育部組織研制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語文學科教學)》《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數學學科教學)》《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化學學科教學)》(以下簡稱《指導標準》)。要求全國教育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指導標準》(義務教育語文、數學、化學學科教學)。
2018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的通知,對2003年發布的《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修訂)》進行了再次修訂,要求學校圖書館藏書量不得低于規定標準。
由于地區間、城鄉間發展有著客觀存在的差距,國務院和教育部層面發布的專項標準,往往指出要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落實。由于消除城鄉義務教育壁壘的時間定在2019年,所以,全國統一的學校建設和管理標準,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