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孝霞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提升億萬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鄉村振興 意義 路徑 策略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把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戰略之一。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鄉村發展取得了很多實效,農業基礎地位不斷鞏固,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收入也不斷提高。然而,我們也應看到,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還有很多工作去完成、去落實。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含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頂層設計。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一)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業發展的基石
農業發展不同于工業發展,它具有典型的地域化特征,農業發展的程度與鄉村的形成高度相關,鄉村是農業發展的平臺,是農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農業生產要素的集散中心。實踐表明,鄉村發展好的地方,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農業生產的效率都高。反過來,農業發展好了又促進鄉村各項事業的進步,從而呈現出一種良性循環的局面。
(二)鄉村振興是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舉措
鄉村是農民生活的家園,沒有農村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提高、生活狀態就不可能美好,農民就不能安居樂業,農業的發展就失去了堅實的社會基礎。過去,由于農村的不發展、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村教育文化貧瘠、醫療保障不充分、社會治安滯后等問題,富裕后的農民不愿種地、以遷徙到城鎮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留守在農村的農民的素質也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長此以往,必將掏空農業發展的基礎,使得農業發展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三)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城鄉融合的重要選擇
當前,我國人口總規模巨大,即使將來實現了70%以上的城市化率,也仍然會有3-4億人生活在農村。所以,城鎮化不可能取代鄉村振興戰略,城鎮與農村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性差別不可能、也不應該被消除。不能把城鎮建設的做法簡單地套用到農村建設中去,不能把城鎮的居民小區照搬到農村去。鄉村建設應該保持鄉村的特點,這種“和而不同”不僅有利于農民生產生活,保持田園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有利于吸引城市生產要素對農村農業的投入,促進城鄉的共同繁榮。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議
(一)推動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一是要因地制宜確定鄉村的產業發展策略。依據鄉村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其他比較優勢,確定自己的主導產業,形成能夠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并符合市場需要的產業結構,著重發展特色產業。二是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要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維功能,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尤其是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村新興服務業,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更加堅實的農村產業支撐。三是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四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調整農業補貼方式,增強補貼的指向性和精準性,提高補貼效能。
(二)打破城鄉經濟社會二元體制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
衰敗的鄉村烘托不出繁榮的城市。打破城鄉二元體制,首先,去除市民與農民的身份差異,擺脫束縛在農民身上的種種枷鎖,按照統一的標準實施上學、就業、就醫、養老和保險,城鄉居民享受同樣的公共服務。其次,政府按照城鄉一體化的標準在鄉村進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包括水、電、氣、路、網絡、通訊、衛生、垃圾處理等現代生活設施,教育、醫療、銀行、保險等現代服務設施,讓農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各種現代文明,真正使城鄉結成命運共同體。
(三)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一是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和增收潛力。要努力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按照市場需求,提高農業的集約化、精細化水平,加快發展特色農業、旅游產業,不斷拓展農業內部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二是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三是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為農民外出就業提供服務。大中城市要全面落實國家關于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各項政策,完善對農民工的就業和社會服務。要提高對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的職業技能培訓水平,加強保障農民工在勞動合同、工資保障、職業安全、社會參與等方面的合法權益;為農民工家庭提供子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基本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服務。
(四)加強文化興村
文化興村,一是要注重鄉村物質文化的建設,文化設施的建設以及多種形式的文化宣傳,固化村民思想深處的文化記憶,不斷提升農民的文化自信,對村莊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凝聚村民加入到村鎮化建設中來。二是要不斷完善涉及村鎮化建設的各項基礎性制度,尤其是村規民約的制定,同時,要提升村民的民主參與意識,理順村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吸引村民參與到村鎮發展的公共事務中來,發揮村民的集體智慧,實現對村莊發展的有效治理。三是要在村鎮化的發展過程中,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先進文化的引領,建立起良好的鄉村社會風氣。
(五)建立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
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一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實行村務公開,發揮大學生村官、新鄉賢等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二是發揮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當前,農村法治建設應著力推進平安鄉鎮、平安村莊建設,開展突出治安問題專項整治,提高村民法治認識水平和法律保護意識,教育農民牢固樹立學法、懂法、愛法、護法、用法的思想觀念。三是發揮德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德治就是要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以德化人,以德育人。按照新農民的要求,在農村大力推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文明風尚,依托村規民約、教育懲戒等褒揚善行義舉、貶斥失德失范,唱響主旋律,育成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