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
【摘要】文化沒有好壞或優劣之分,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通過從衣食,生活休閑娛樂,教育觀念,事業觀和家庭觀等五個方面對電影《推手》中所表現了中美文化差異的分析,使大家認識到,在中美跨文化交際的時候,我們應該采取入鄉隨俗的原則,努力了解學習和適應對方的文化。
【關鍵詞】《推手》 中國文化 美國文化 差異
《推手》(1992)是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一其它兩部是嬉宴》(1993)《飲食男女》(1994)——中的第一部,也是其中最能反映中美文化沖突的一部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文化沖突是其標志性的特色,文化身份的多樣化,使他的電影充滿了多元文化的影子”。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太極教授朱師傅來到美國的兒子家安度晚年,但是卻與在家寫作的兒媳婦瑪莎由于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差異而矛盾重重。電影從衣食差異,生活休閑娛樂差異,教育觀念差異,事業觀差異,家庭觀差異等五個方面濃墨重彩地表現了中美文化的差異,以及兩種文化發生的激烈碰撞,最終以朱師傅接受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告終。
一、衣食差異
“李安往往是用帶有‘文化符碼特征的行為來表現東西方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的。”影片一開始,身著中式太極服(肥衫燈籠褲)和布鞋的朱師傅在打太極;而一墻之隔身著T恤牛仔褲運動鞋的兒媳婦瑪莎在對著電腦寫作,寫不下去時,起身打開冰箱用手指沾了一口蛋糕塞進嘴里。晨練后朱師傅用筷子吃的是一大碗油膩的炒菜米飯;兒媳婦用叉子吃的是一盤子生菜水果沙拉。中餐和西餐不僅飲食不同,餐具也不一樣,烹飪方法也不一樣。朱師傅給自己做飯時用刀在案板上切了好多蔥蒜,醬油倒得多,油煙也多。吃飯時朱師傅一邊讓大家多吃肉,一邊問兒子:“這美國女人光吃青菜怎么頂事……這地球上的東西,五谷雜糧,果木蔬菜,屬于隱形;另一種東西,牛羊豬雞是顯性的。兩種東西配合起來吃,才能補先天之不足。”
華人烹飪學校里做的飯都是包子,左公雞,油飯這樣的中餐。媽媽住院后,杰米不太會用筷子,想吃乳酪通心粉,曉生讓他等媽媽星期天回來了再吃。
父親病了后,曉生一邊給他熬姜湯,一邊要帶他去看醫生。他吃飯時,一會用筷子,一會用刀叉,充分體現了他身上除了有中國傳統文化之外,還有西方文化對他的影響。
二、生活休閑娛樂差異
朱師傅的休閑娛樂是打太極,打坐,蹲馬步練書法,舞劍,看電影,聽京劇唱京劇,以及跟兒子下五子棋,這些都是中國式的;兒媳的休閑是美國式的跑步舞拳,卻被朱師傅一笑而過。周末朱師傅在學校給人教太極。影片快結束時有許多人打麻將的場景,打麻將也是中國人最主要的一種休閑方式之一。
朱師傅抽了煙后把煙頭直接仍在后院,兒媳婦端個小碟子再一個一個的給撿起來倒垃圾桶。朱師傅不太注意環境衛生,與兒媳婦的注重環境衛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教育觀念差異
杰米洗完澡后,裹著浴巾跑了出來,朱師傅抱起他把他放餐桌上,揭起他的浴巾往里瞧:“喲,咱們家傳宗接代就全靠你這小寶貝”。瑪莎問曉生:“他這是干什么?”曉生解釋:“中國的老人總是要確認他們的血脈能延續下去。”瑪莎怒氣沖沖的把孩子抱上了樓,朱師傅詫異不已。曉生解釋:“她怕孩子著涼。”朱師傅叨咕:“孩子又不是紙扎的。”朱師傅的行為,在中國老人中間非常的普遍,是一種長輩對晚輩表示愛意和玩笑的方式。另外,中國文化認為小孩子成長過程中磕磕碰碰是難免的,尤其是男孩子,更要經歷一些考驗,所以朱師傅說“孩子不是紙扎的”。瑪莎對于朱師傅的這種行為,肯定無法理解,覺得他不尊重孩子隱私。
杰米問瑪莎可否看卡通,瑪莎說他喝完牛奶才可以。朱師傅說:“美國教小孩,好像是做買賣,什么都談條件……這小孩吃飯都不專心,還有什么事情值得專心的呢?還有這美國動畫,完全是怪力亂神,惟恐天下不亂,哪可以給孩子看?簡直是鬼打架。”美國文化認為人人都是平等的,小孩子跟大人一樣具有平等的人格,所以大人跟小孩說話總是協商的口氣,而中國文化是權威文化,強調的是大人權威,認為小孩子應該完全聽從大人的。就像朱師傅在和曉生下棋的時候曉生說那樣,他問曉生:“你們在美國對孩子挺客氣的,不把孩子當孩子,有學問。”曉生解釋:“這里邊學問大著呢,這就叫民主。民主嘛,就是沒大沒小。”美國處處提倡民主,在家里也不例外。
杰米晚上和周末都學漢語,朱師傅抱怨:“這兒老師普通話都說不好,這孩子的注音能學好嗎?”中國人是非常重視漢語教育的,影片中許多亞裔面容的小孩在學漢語。
在車上瑪莎告訴曉生:“菲利普老師打電話來,說杰米在資優班閱讀成績最低……我們讓他分神了,他只是反映家里的氛圍。”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并不是一味地責怪孩子,而是從自身身上找問題,這是美國家長教育的長處。
四、事業觀差異
當瑪莎在報紙上迫切地找關于自己新書的書評時,朱師傅寫好了王維的《酬張少府》在一旁朗誦:“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這首詩五言律詩表達的完全是一種恬然淡薄的心態,與瑪莎爭強好勝患得患失的心態對比明顯。瑪莎沒有找到書評拍了下桌子發牢騷:“他們忽視了我的書,假裝它根本不存在。”朱師傅對兒子說:“你告訴她,‘幾十年后大家入土為安,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不料瑪莎因為太緊張,胃出血住院了。中國文化注重“出世”的處世法則,提倡超然物外,寧靜致遠。而美國文化強調個人拼搏,一個人只有通過不斷努力奮斗,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五、家庭觀差異
中國文化中傳統的家庭觀是四世同堂,其樂融融。中國人喜歡生孩子,尤其是生兒子,是為了“養兒防老”,因為兒子具有養老的功能,所以老人覺得跟子女住在一起是天經地義的。影片中朱師傅和陳太太都有這樣的思想,所以當他們發覺子女不太情愿自己跟他們一起住的時候,會覺得傷心失落。而美國文化更加注重個體獨立和隱私,子女長大了要離開父母,父母年紀大了也絕不跟子女住在一起。另外美國社會提倡的是“社會養老”,社會養老制度非常健全,子女也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贍養父母與道德無關。所以朋友琳達一來家中就說:“曉生該叫他搬出去。”
晚上曉生下班回來,瑪莎跟他說:“他占去了我的工作時間,我根本沒思考的空間。”曉生反問:“沒有空間?在中國,這間房子夠住四家人。”注重個人空間的瑪莎的抱怨不無道理,可是曉生從小受的是集體主義的中國文化的熏陶,集體主義并不看重個人的感受,維護集體的和諧才是最重要的。但他也理解妻子的感受,向她表示了自己的無奈:“我是他的獨子,你想讓我怎么做?”
美國人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所以瑪莎一直想換大房子。朱師傅對此并不理解,一個人看電視聲音吵到了瑪莎,或者即使戴著耳機卻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聲,覺得這都無所謂。
父親散步走丟后,曉生對瑪莎說:“我成長的過程中相信一個人應該像父母關心自己那樣去關心父母。我父親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為什么你不能接受這一點?”他非常想讓妻子接受中國的孝道文化,但是也知道是勉為其難,所以大發雷霆,借酒澆愁。父親被警察送回來后,曉生決定送他去老年公寓。要告訴父親時,不料他病了,只好不提。說起往事,父親對兒子說:“這輩子我對不起你媽,只對得起你。”更加深了曉生的內疚。
父親出走后,曉生晚上走進父親的房間,‘凋悵不己,給同學琳達打電話決定買下大房子等父親回來住。后來在警察局見到父親,曉生說:“爸,我們搬了新房子,比現在大很多……請您回家……我的家就是您的家。有了這番經歷,曉生完全向中國文化低頭,決心要接納父親。而父親卻決定搬出來住。影片結尾,自個搬出來住的陳太太來看教太極的朱師傅。兩人的子女都是每隔兩三個禮拜過來看看父母。就像影片暗示的那樣,也許兩位老人的結合才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兩位老人獨自生活,何嘗不是對美國文化的接受,盡管有些許勉強和無奈。
六、結語
文化沒有好壞或優劣之分,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電影《推手》從衣食,生活休閑娛樂,教育觀念,事業觀和家庭觀等五個方面所表現的中美文化差異并非是兩種文化之間所以的差異。在中美跨文化交際的時候,我們應該采取入鄉隨俗的原則,努力了解學習和適應對方的文化。
參考文獻:
[1]Pushing Hands(film)[DB/OL].網站,2018-04-26.
[2]李冬花.解析電影《推手》和《喜宴》中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J].電影評介,2017,(08).
[3]范軼陽,陳曉娟.論李安“家庭三部曲”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沖突[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04).
[4]王爽.從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D].中南大學,2011.
[5]何微.從中西方文化價值差異看跨文化交際——以電影《推手》為例[J].語文學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