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杰
值此《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中日兩國領導人成功互訪,中日關系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中日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將進一步深化。人們注意到一個有些奇怪的情況:雖然中日經貿總額很高了,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相對很少,這是為什么呢?回顧兩國交往歷史可以發現,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起步較早。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后,隨著197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頒布,由此開啟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大門。40年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來源。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統計顯示:2002年以后,中國連續16年成為日本最大的進口對象國;自2007年以來,中國連續11年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國。與之相反,日本對華投資的情況則不容樂觀,據中國商務部《中國外資統計》(2017年版)的數據,1987年日本對華實際投資額為2.2億美元,占外資整體對華實際投資額的9.5%。25年后的2012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額增長至73.5億美元,達到歷史峰值,而2017年則減至約32.7億美元。日本對華投資占外資整體的比重也降低至2.3%。2017年中日雙邊貿易額將近3000億美元,但日本對華投資額僅為32.7億美元。這與兩國的貿易額度不相匹配。這是否能夠表明中國對日本資金吸引力下降呢?
事實上,從中國方面的因素看,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人均收入增加,以及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等因素影響下,日本企業對華直接投資開始由成本驅動型向市場驅動型轉變,把中國作為單純出口生產基地的日本投資正在減少,撤離中國的日本企業也在增加。
特別是在勞動力成本問題上,根據相關數據,中國制造業小時人工成本從2000年的0.71美元/小時增至2013年的3.98美元/小時,13年間增長了約4.6倍,年均增速為15.4%。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漲幅度較大,絕對水平已經超過一些東南亞國家。2005年至2013年,中國制造業小時人工成本翻了一番。因此,在與低勞動力成本的發展中國家的引資競爭過程中,中國以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很難吸引大量日本投資。同時,新興高端產業還未形成規模,這也是日本投資減少的重要原因。
從日本方面的因素看,日本企業為了分散投資風險,減少對華依賴程度,其中對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撤資較為顯著,并已開始向東南亞等具有更低生產成本的國家與地區轉移。另外,近年來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導致日元貶值,推升對華投資及經營成本,以及過去幾年里中日政治關系的變化與輿論影響等因素都直接影響了日本對華投資。
盡管日本對華投資在短期內大幅度提升的可能較小,但隨著中日關系的改善、兩國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縮小、消費需求結構的接近,以及中日經貿關系的深化,從長期而言,預計日本企業的對華投資意愿將有望加強,日企對華直接投資依然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今后,通過提供良好的投資軟硬環境和投資便利度,加大赴日招商引資力度,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擴大雙方在第三方市場的合作,不斷加大對日本投資的吸引力,從而有助于達到中日貿易與投資的均衡穩定發展。▲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
環球時報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