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鴻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購物節成交額毫無懸念地再創新高,而這兩天美國的傳統購物狂歡——“黑色星期五”似乎也盯上了中國消費者的錢包,國內的電商們紛紛推出有關“黑色星期五”的海外淘、海外購業務。很多人擔憂:中國消費者出海是否給“中國制造”帶來沖擊呢?
首先,中國消費者被海外購物節重視,無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這至少表明中國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的上升。對于前一陣子網絡上有關中國經濟周期下行壓力和所謂“消費降級”的說法,可以說是有力的反證——中國人口基數大,消費升級、消費細分的潛力巨大,不存在全面的收入增長減速,更不需要過度依靠政府消費和投資,經濟就能夠穩定且良性發展。
其次,中國部分消費者把目光投向海外,無疑是對貿易全球化前景的支持。全球許多經濟學家和領導人都羨慕中國民眾“奇高”的儲蓄率,但對于全球化的貿易平衡而言,中國過高的儲蓄率并不完全是積極因素——中國消費者需要時間,轉變改革開放初期傳統小農經濟的消費習慣,逐漸養成為信息化新經濟的消費習慣。也只有如此,中國才能躍升為“貿易收支基本平衡,經濟持續轉型升級”的世界主要經濟體。
最后,中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國內外生產企業和金融投資者如果想成功,都應該重視對消費者結構的剖析。通過對中國縣域經濟,也就是常說的三四線城市的調研可以發現,中國“雙十一”購物狂歡的主力軍正在“擴散和下沉”,即從過去幾年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逐漸擴張到在縣城或鄉鎮居住的消費者。產生這樣的變化,正是基于城鎮化的持續深入和物流業的快速發展,而這也意味著三四線城市有望成為推動消費的主要力量。
經濟學規律告訴我們,消費升級的中國市場,必然伴隨著消費細分,也就是個性化消費的潮流興起。雖然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對“雙十一”的熱情在下降,但是他們已經逐漸把購物車推向了更加多樣化的海外市場,開始更加講究生活的品質。剛剛結束不久的“進博會”也傳遞出了這樣的信息——中國消費者的購物清單上早就不只是“炫耀型”的奢侈品,而是源于切身體驗、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日常消費用品了。
這種中國體驗式的個性化消費習慣,將引領中國制造業的創新和進步。展望未來,任何一個品牌如果不與時俱進,都無法長久壟斷一個細分消費市場。現階段中國消費者被歐美發達國家的個性化產品設計和體驗所吸引,是一個必然的歷史階段,各方面不必大驚小怪。畢竟充滿活力的“中國制造”會迅速趕上,在很多領域實現進口替代、引領全球分工。▲
(作者是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環球時報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