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室內設計社會需求的背景研究,及課程教學模式等概念的認知,創立與實施“1+2+2+4”課程教學模式,收獲實踐成效同時實現中職室內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關鍵詞:室內設計;課程;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室內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桂教職成〔2016〕26號)。
1 研究的背景
1.1 互聯網+帶來的社會行業需求變化
“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增長點,這也必然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契機。室內設計及其相關行業蓬勃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支持,而互聯網時代下室內設計也逐步向智能化設計方向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室內設計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1.2 互聯網+環境下暴露出中職室內設計人才弊端
現階段我國設計類行業缺口較大,但中職室內設計課程落后,沒有緊跟社會腳步,與市場環境需求相差甚遠,且中職學校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難以培養出擁有專業設計概念及相關工作技術應用型人才,導致我國中職學校室內設計專業教育處于瓶頸時期,明顯滯后于社會人才需求。
1.3 中職室內設計課程內容與現狀
室內設計課程一般包括基礎概念、色彩知識,形體知識、繪圖軟件、國內外室內設計風格,現代社會審美趨勢等內容。目前中職學校就專業課程而言仍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課程內容之間缺乏連貫性和時代性,重單項技能缺職業能力培養,加上實習實訓條件差等,導致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
2 相關理念
2.1 課程教學模式概念
課程教學模式一般指包括教學觀念、教學原則、教學內容組合、教學方法運用、教學過程控制、學習考核方式、課程教學評價標準、教材開發在內的課程教學樣式。其對教學質量有著直接的制約或促進作用。[1]
2.2 創立“1+2+2+4”課程教學模式
1是一個載體,即“互聯網+”技術;2是兩個主體,即教師和學生;2是兩種主要教學方法,即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4是四個基本教學流程,即導入,教學做,評價,總結。四個部分不可分割。
2.3 “基于工作過程”的指導思想
指課程教學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對接職業崗位工作環節、環境和典型工作任務。即課程教學目標特別是職業能力目標以完成職業任務、勝任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和人文素質為導向設定;教學內容以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內容為根據;教學組織與實施以職業崗位工作環節或實際情境為平臺;課程考核以職業崗位工作規程、作業標準等為規范。總目標是實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時代性和職業性,努力做到教學做的一致性。(見圖1)
圖1 “基于工作過程”的指導思想圖
3 “1+2+2+4”課程教學模式實施
3.1 一個載體——“互聯網+”
從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互聯網+”行動起,如何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助力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已成為新的關注焦點和研究課題。互聯網+”在室內設計課程中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其運用程度涉及廣泛。一是開放的資源,如多種多樣設計方案、豐富多彩設計圖紙、時尚設計理念等;二是即時的信息,包括設計內容更新、設計圖紙變化、學習效果反饋以及交流互動等;三是個性的資料,海量的課程資源以及零門檻讓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參考。互聯網+的使用,豐富課程內容,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3.2 兩個主體——教師與學生
在新的課程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地位和工作內容都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即一改傳統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變為是教學的組織者,職業活動的設計者,職業能力的示范者,職業活動實施的指導者,職業活動的評價者;學生則成為職業活動的策劃者,職業能力的實踐者,職業活動實施的主體。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由于特定的學習目的組成學習團隊,互相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也改變傳統教學中過分強調獨立發展的現狀,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和能力,且將學生課堂學習網絡自學相結合,不僅學好本課程,更重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3.3 兩種主要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2]根據室內設計課程的特點,主要選用以下兩種。
項目教學法在室內設計課程中運用,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做的統一。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室內設計課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環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至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的過程,主要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總結的學習體系。
3.4 四個基本教學流程——導入,教學做,評價,總結
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部分,它們既是獨立的環節又是有機整體。下面以室內設計課程中“藝術品展示館工程”為例(見圖2)進行說明。
導入指通過突破傳統教學框架,導入校企合作項目即學校藝術品展示館項目。該館位于校園內,是某專業實訓室。
教學做指教師以項目為線展開,并將項目分成若干任務組織教學;學生則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互聯網+”平臺,逐個完成任務,并在實施任務過程中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和訓練職業能力。特別強調的是教師不僅僅是分配學習任務到各個小組,而是將知識點細分到每個學生的手上。例如“藝術品展示館工程”項目,教師分成討論方案、客戶溝通、簽訂合同、項目實施、制作過程溝通、項目交付結款六大任務來開展,每個任務又細分,如“討論方案”就可分為了解分析項目、收集資料、方案設計、制作預算書、制訂成冊分成五個目標等。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擔當課程輔導,在關鍵時候不僅僅講授室內設計專業知識,而且傳授專業的思想、方法和理念。教師的指導和輔導將引領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和項目。
評價則根據行業時代的需求,采用自我評價、學習環境評價和職業素質評價三層評價,評價內容滲透到教學做的整個過程。如在學習環境評價中,為了跟蹤學生學習軌跡,我們采取網上和網下同時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學生學習筆記,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大力推薦微課,通過網絡的學習評價自己學習效果;每天上網查看課程討論區,及時回答學生問題,并在一定階段內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
總結是及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化、結構化的重要環節。教師在任務完成的總結時一是可以將所學知識按照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概括出知識的骨架,有利于鞏固、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隨著知識點的增加,只有總結可以把所學知識融匯貫通才能變得完整、牢固;三是將學生已具雛形的知識,進行聯想拓寬,有利于知識的深化。
圖2 “藝術品展示館工程”教學流程圖
4 “1+2+2+4”課程教學模式實踐成效
4.1 依托職業標準確立改革目標
“互聯網+”的時代在為中職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內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遵循以社會行業企業需求調研為前提,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分析為依據,以職業崗位任務為訓練項目,以真實的職業活動實例為訓練素材,以項目教學為平臺,任務驅動實現教學做的緊密結合,以過程性考核為課程考核的主要方式,實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適用性和職業性,實現課程與市場需求及職業標準的匹配。
4.2 建立“1+2+2+4”室內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
結合中職學校教育的特點和“互聯網+”時代的需求,突破傳統教學框架,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建立“1+2+2+4”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中的以教材為中心,以理論為中心轉移到以技能實踐為中心,以項目任務為中心,克服了傳統教育中重教不重學,重知不重行,重教師主導忽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及教學做脫節的弊端。在教學中不僅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結合教學任務發展學生互聯網思維,強化學生基于互聯網學習、工作和生存的能力。實現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和教學效率的提升。
4.3 實現課崗對接
通過“1+2+2+4”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社會上的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實施項目引入教學。進一步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如果企業沒有具體項目,則由老師提供模擬企業項目進行設計或自由項目設計,實現教學過程與企業工作過程一體化,通過“學做”一方面使學生學以致用,另一方面使學生用以促學,把學與用很好地統一起來,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教學過程更具有實效性,教學效果更具實用性。此外,學生在職業道德、思想素質,社會實踐、社會交往方面得到鍛煉,培養了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的品質,為以后擇業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https://baike.so.com/doc/6792758-7009385.html
[2]https://baike.so.com/doc/5645661-5858296.html
[3]陳一明.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3月.
[4]鄧澤明.職業教育教學論,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
[5]“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室內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課題組,立項申報書,2016.
[6]黃楚新,王丹.“互聯網+”意味著什么,《新聞與寫作》,2015年5月.
作者簡介
黃瓊(1980-),女,廣西柳州人,壯族,研究生學士,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