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用“起點低、速度快”描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發展經歷,再準確不過。從1978年到2017 年初,我國城鎮化率由17.9%提升到了57.4%,預計到2020 年,這一數字還將達到63.4%。當前,我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快速、最復雜的城市化進程。
在這個形勢下,我們所在的城市正面臨著安全生產基礎薄弱、存量風險和增量風險疊加共存的嚴峻形勢。用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教授的話總結:“經過30年努力,我們的城市終于被建設得充滿危險。”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人口、功能和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藝廣泛應用,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大量涌現,城市運行系統日益復雜,安全風險不斷增大。一些城市,包括居其間的企業,安全基礎薄弱,安全管理水平與現代化城市發展要求不適應、不協調的問題比較突出。近年來,一些城市相繼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火災爆炸事故、廣東深圳光明新區渣土受納場“12·20”特別重大滑坡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更暴露出城市以及企業安全管理存在不少漏洞和短板。
今年年初,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的《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已經提出:到2020年,城市安全發展取得明顯進展,建成一批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在深入推進示范創建的基礎上,到2035年,城市安全發展體系更加完善,安全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建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安全發展城市。
如何朝著《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中設計的既定目標奮進?強化風險防控是重中之重。那么,面對紛繁復雜的城市,風險究竟在哪里?北方工業大學校長丁輝教授說,有的風險是“灰犀牛”,有的是“黑天鵝”。所謂“灰犀牛”風險是指頻繁發生,近在咫尺的,人們卻以為可以承受,小事一樁,甚至視而不見的風險。“黑天鵝”風險則是平時想不到、看不見、思考不夠的,偶然觸發卻又影響巨大的風險。動態變化的風險,正伴隨著城市的經濟發展、人們的認知水平、作用對象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習近平曾對加強安全生產和汛期安全防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城市運行管理,增強安全風險意識,加強源頭治理。要加強城鄉安全風險辨識,全面開展城市風險點、危險源的普查,防止認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問題的發生。
可見,辨識是管控“灰犀牛”“黑天鵝”風險中最為基礎的一環。辨識、管控風險的手段很多:通過建立安全風險信息管理平臺,繪制“紅、橙、黃、藍”四色等級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編制城市安全風險白皮書,及時更新發布;研究制定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的具體情形和管理辦法;明確風險管控的責任部門和單位,完善重大安全風險聯防聯控機制;對重點人員密集場所、安全風險較高的大型群眾性活動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建立大客流監測預警和應急管控處置機制等。作為安全生產責任主體——生產經營單位更應量身打造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最終,建立起以安全生產為基礎的綜合性、全方位、系統化的城市安全發展體系,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為人民群眾營造安居樂業、幸福安康的生產生活環境。
總之,安全才能讓城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