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南民族大學圖書館 馬楠
古籍記載著我國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研究利用古籍,是一項具有歷史使命的艱巨而長期的工作。自2005年國家啟動了中華古籍特藏保護計劃以來。古籍保護和研究、利用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古籍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取得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如古籍破損老化嚴重、研究挖掘不深入、藏和用的矛盾等。這些都需要古籍專業人員來實施和完善。但古籍保護、整理、修復等專業人員的缺乏以及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又更為突出。因此,加快培養和充實古籍保護專業隊伍,并提高其專業素質已刻不容緩。
(一)古籍人才培養的經費保障不夠。古籍的保存環境、修復、保護設備、人員的專業培訓,都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目前是古籍人員的專業培養缺乏專項經費保障,加之古籍人員待遇低,從而導致人才流失嚴重,導致人員斷檔及嚴重短缺,極大地制約了古籍保護工作的開展。
(二)古籍保護與整理、開發等復合型人員嚴重缺乏。圖書館古籍整理、開發工作就是對古籍的分類、編目、版本鑒定以及校勘、辨偽、輯佚等工作,以上工作都需要古籍工作人員掌握古代漢語知識、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多方面的基礎知識,現狀是從事古籍工作的人員,專業單一,結構不合理。古籍復合人才缺乏,成為古籍保護工作面臨的一大瓶頸。
(三)古籍修復人員的嚴重匱乏。我國現存的古籍文獻中,大多數有二、三百年的歷史。已經存在不同程度的霉蝕、蟲蛀等大規模老化的問題,因此要通過更加有效的手段對古籍進行搶救性的保護。修復技術可以延長破損古籍的壽命。而現狀是我國古籍專業修復人員數量少、專業素質不高等,并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和空白。
(四)古籍數字化人員的專業知識缺乏。多數圖書館的古籍文獻僅限于收藏,館藏古籍利用率低。古籍數字化有助于館藏古籍的利用并有效保護古籍文獻,但是目前古籍數字化只是嘗試階段。同時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古籍開發研究人才更是鳳毛麟角,急需培養。
從實施中華古籍保護工作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一套普查、修復、研究、利用的古籍保護工作機制,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要問題是圖書館古籍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并嚴重短缺。因此,各級圖書館必須重視古籍人才培養,爭取專項經費并加大投入。首先要選拔熱愛古籍事業和敬業的專業人員。通過學歷教育、公共和社會化培養等聯合培訓方式,重點加強古籍人才專業素質的培養,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以留住人才。使古籍人才隊伍達到專業化、梯隊化、年輕化。具體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專業素質的培養:
(一)古籍保護、整理、開發利用專業人員的復合型素質的培養。古籍保護、整理、開發利用是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具體工作就是著錄、鑒定版本、古籍分類等,之后還將進行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利用。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同時要積極參與高質量的古籍整理出版等工作,以上工作都對古籍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很高的要求。古籍專業人員必須掌握目錄學、文獻學、版本學、中國史等基本專業知識,成為多學科、全面型的復合人才。因此,抓緊培養復合型古籍人才,是古籍整理和保護工作順利進行的強有力保障。
(二)古籍修復專業人才素質的培養。因古籍年代久遠,破損、老化、蟲蛀等問題日益嚴重,加強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已迫在眉睫。古籍修復工作是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不僅要求古籍人員有較高的專業理論功底和心理素質。還要求掌握古籍鑒定、化學、造紙學、古籍裝幀等相關知識,并且要有較強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我們應采取多渠道、多層次、專業化的修復人才培養模式,使古籍修復人才的數量和素質得到大力提升。
(三)古籍數字化人員素質的培養。隨著網絡技術及信息數字化的發展,科學技術也廣泛應用于古籍整理、開發利用之中,通過數字化加工和網絡存儲實現了珍稀古籍的再生性保護。使讀者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光盤等閱讀古籍文獻。同時采用數字化、影印、出版等手段提供古籍資源文獻服務。以解決古籍藏與用的矛盾。近幾年,有不少圖書館推進了館藏古籍書目數據庫和全文數字化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就要求圖書館著力培養懂古籍和數字化的人才。要求古籍數字化工作人員掌握計算機數字化處理技術,還需要學習有關古籍文獻分類、編目及版本鑒定等知識。并了解古籍文獻保護技術,以此避免數字化過程中古籍損害等問題。這都對古籍數字化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
綜上所述,圖書館古籍保護、整理、開發利用工作是一項艱巨的長期事業,建立一支高素質古籍保護隊伍,是古籍事業長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因此,對于古籍人才培養應當深入挖掘以及重點培養,才能使古籍保護、整理與修復事業得到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