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一曼
摘要:本文對尚處在起步階段的中國藝術衍生品市場進行了研究,通過將國內外藝術商業的對比,分析了藝術衍生品的市場到底有多大、如何才能讓藝術衍生品擁有大眾市場等一系列問題。藝術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需要建立一個產業鏈,激發藝術與大眾人群的全新觸點。
關鍵詞:藝術衍生品 跨界 藝術酒店
藝術衍生品。一種全新的藝術授權商業模式,它讓藝術作品商業化的同時盡可能地保有其藝術作品的原始價值,是拉近藝術與普通民眾距離的全新橋梁。國內造就藝術衍生品處于尷尬局面的另一個原因是藝術與商業的對接高度往往過高,所謂是大眾消費,我們的視野就不能一味地站在藝術的角度去看商業,目前很多藝術衍生品只是藝術作品的替身,它只和藝術有關,衍生品充斥著藝術家的自我假想與開發者的主觀理解。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和生活、時代發生關系的藝術衍生品才會有大眾市場。
當商業操作使藝術品失去其唯一性的特質,復制得越多其價值就越低,這一點造就了藝術衍生品本身就是個矛盾體。那如何在藝術品和商品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呢?產品的限量決定了產品的價值的厚度,產品的工藝水準、質量和細節決定其價值高度;優秀的設計師決定了產品是否能成為藝術衍生品。因為藝術作品在工業化復制的過程中如何盡可能地保留多少藝術血統完全取決于那位設計師。通俗上講任何東西都可以是藝術衍生品的載體,比如:版畫復制品、服飾配飾、陳設家居、文具玩具、生活用品、文化禮品等等,設計師如何將藝術精神合適的放置在這個載體內,直接決定的藝術衍生品的生命力。藝術家的個人標簽可以成為這個產品未來的價格標桿,但最終內容與品質將決定一切。個性化、客制化的藝術衍生品將會是未來市場的趨勢。如藝術酒店來說,所有的客房以及公共空間都將融入藝術作品的精神。藝術衍生品會配合空間的需要進行定制,使整合酒店內的空間如同藝術展覽一般。在保證了藝術衍生品與互補空間的獨特性的同時保證了每個空間都能賺錢的商業價值。
藝術衍生品的定位是大眾消費品,這個市場的受眾面廣、消費者人數大,的確應該有很好的前景。但國內與國外的發展有著不同的截然不同的境遇。在國外,通過購買衍生品,是普通百姓與自己喜歡的藝術家發生關系的最重要的途徑。也是平價藝術讓優質生活方式成為一種習慣。同時國外的藝術衍生品定價并不高,一般工薪階層都能買得起。而在國內,藝術衍生品的價格還是讓普通百姓望而卻步,國內知名藝術家的復制版畫作品。價格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因此藝術衍生品成為了另一小人群的熱衷之地,富人們會選擇用藝術衍生品來投資、收藏、送人情、撐門面,這也造就了國內藝術衍生品起步晚、底子薄,但交易額卻較高的現象。
現今藝術衍生品的銷售途徑會有以下幾種:一是附屬于藝術館、美術館、博物館旗下的零售藝術商店:二是逐漸走實體店的品牌化發展:三是電商平臺。就目前國內的藝術衍生品來看,主要通過依附于藝術館、美術館的實體商店來銷售,沒有成熟的藝術衍生品電商平臺。同時國內的藝術衍生品商店分類參差不齊,商品陳列無主次之分,沒有針對某類產品集中性展示的規模。多為分散式經營,品類多款式少,如同隔靴搔癢往往讓前往的客戶無法盡興,更遠遠沒有達到實現O2O客制化的高度。
國內藝術衍生品,這個國民大眾藝術MKT的商業化如何走下去?首先最為關鍵的問題在于藝術審美能力的普及教育以及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畢竟大眾收入與消費水平是衍生品業發展的前提:其次是如何沉下心來做一些創意新穎別致、做工精致又于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讓藝術走進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服務更多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人群。這點取決于具備藝術鑒賞專業背景與非凡創意的產品設計師的二次創作,所有藝術衍生品都是依附于藝術品而存在的,成功的藝術衍生品我們完全可以像閱讀藝術家的作品一樣從其衍生品中間清楚地讀出藝術家的精神存在:最后是對藝術家與作品的選擇,能夠開發成為衍生品的藝術作品必須是與生活緊密融合、接地氣的,具備生活氣質,人文品味的藝術家。
案例:萬和昊美藝術酒店
萬和昊美藝術酒店在處理酒店與藝術如何融合上有別于其他一般的藝術酒店。酒店中的藝術品脫離了“自我”。與酒店的展示空間以及氣質彼此融洽。具體而言,萬和昊美藝術酒店擁有ONEHOME酒店博覽會、戶外雕塑綠地、以影像、攝像為主題的Art Bar、以藝術衍生品位主題的Art Shop等等。
萬和昊美酒店占地近5.5萬平方米,共有15層。酒店大堂由法國國寶級建筑設計師尼埃爾設計,將云風水木等中國元素加入環境結構:著名美籍華人設計師高超一、日本設計師小川訓央設計餐廳:值得一提的創意是酒店有包括畢加索、達利在內的20余間藝術大師房間,房間中放置畢加索的AP版畫、培根的版畫,在達利房間中配備有整套的相關版畫、雕塑、杯子、書籍。酒店空間作品涉及100多位藝術家,包括谷文達、徐冰、周春芽、杰夫昆斯、草間彌生的作品。在未來,酒店會給策展人、獨立藝術家、媒體留出一些互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