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芳 林昕潞
摘要:留守兒童生存處境發展狀況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特別是兒童的心理成長部分。本文對孤獨感的概念、測量方式、現狀水平及影響因素進行綜述,同時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華僑留守兒童 心理成長 孤獨感
華僑留守兒童與父母在國內的留守兒童相比更具特殊性:一方面,華僑留守兒童的家境一般較富裕。另一方面,由于回國成本高距離遠,華僑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的時間更久。有研究發現,華僑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相比,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顯著,心理健康狀況更差。劉霞等人(2007)研究發現,孤獨感是留守兒童報告最多的情緒體驗。華僑留守兒童是留守兒童的一部分,對華僑留守兒童孤獨感進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親情缺乏對其心理發展的影響。
一、概念界定
(一)華僑留守兒童的概念
留守兒童最早是1994年由名為“一張”的作者提出的,他用“留守兒童”來指代那些父母在國外務工、學習而被父母留在國內的孩子。通過查閱文獻,“留守兒童”的概念界定需有以下三個基本的要素:第一.年齡的界定。2004中央教科所課題組將留守兒童年齡劃定為處于義務教育階段6-16歲的兒童。2008年全國婦聯發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將其年齡界定為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隨著研究的深入開展,觀點逐漸達成統一,即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規定將留守兒童的年齡定義為18周歲及以下。第二,外出父母的數量的界定。大部分的學者對此達成了共識.即其父母有一方或雙方都外出工作。第三,父母外出時間長度。葉敬忠對留守兒童的研究中的標準是每年在外4個月以上。有的研究以三個月或一年為標準,多數研究認為比較適宜的時間標準是半年。有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實證研究,從功能分析的視角發現留守時間達到半年的華僑留守兒童在情緒控制、自尊、心理支援、心理控制源以及社會適應總分上都顯著低于正常兒童。可見半年是一個關鍵時期,可以作為劃分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的時間標準。
綜上所述,本研究把華僑留守兒童定義為:父母中至少有一人長期(半年及以上)在國外務工,而無法和父母共同生活的18周歲及以下的兒童。
(二)孤獨感概念
心理學家們從各自的理論觀點出發。對孤獨感的概念作了界定。Weiss(1973)認為孤獨感是當個體感到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的交往水平產生差距時的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或體驗,開創了孤獨研究的先河。Taylor等認為孤獨感是指當我們的社會關系欠缺某種重要特征時所體驗到的主觀不適。這種缺陷可能是數量上的,也可能是質量上的。目前引用較多的是Peplau和Perlman(1982)的定義,他們認為孤獨感是指個體在實際所擁有的社會關系達不到預期時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包括社會關系在數量上的不足和質量上的低下。通常孤獨感的界定有三個重要特征:第一,孤獨感起于社交不足與人際關系缺陷。第二,孤獨感是一種主觀體驗或心理感受。第三,孤獨感的體驗是不愉快、消極的。
二、華僑留守兒童孤獨感研究現狀
(一)孤獨感測量研究
UCLA孤獨量表出現最早應用最廣,是一維的Liken型量表,但其主要是特質量表,無法區分孤獨的特質與狀態。以UCLA為基礎的狀態與特質性孤獨量表試圖劃分暫時和境遇性孤獨與慢性長期存在的素質性孤獨,但仍需進一步測試與修訂。Rasch型孤獨量表以孤獨概念的三維即強度、時程和情緒特征為基礎,該量表可區別感情性孤獨與社會性孤獨,但仍需進一步的驗證。兒童孤獨量表適用于3-6年級的兒童。在兒童群體中使用較廣泛,但量表條目所涉及情境的模糊性仍需努力縮小。
(二)孤獨感水平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華僑留守兒童孤獨感存在性別和年級上的顯著差異,林玲(2009)對華僑留守兒童孤獨感進行研究時發現男生在孤獨感總分和情緒孤獨上的得分都顯著高于女生。初一和初二的學生的孤獨感總分、情緒孤獨顯著低于高二學生;初一學生的情緒孤獨顯著低于初三和高一的學生。該研究還發現華僑留守兒童在孤獨感總分以及各個維度上只有社交孤獨得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其他并沒有顯著差異。2013年馮錫玲等人在對華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進行調查時發現,在隨父母生活、寄養、留守和華僑留守四類兒童中,華僑留守兒童心理最健康,沒有明顯孤獨傾向。這與父母在國內的留守兒童的孤獨感研究的結果不一致,也與大家的普遍認知不一致。
(三)孤獨感相關因素研究
根據生態系統理論,家庭和學校是兒童生活學習的兩個主要的微觀系統。辛自強(2003)等人認為家庭背景和親子關系是影響兒童孤獨感的重要變量。趙蓮等人在研究時發現,與監護人關系好的留守兒童比關系不好的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得分低,監護人采用打罵教育方式的留守兒童的孤獨感顯著高于監護人采用講道理的教育方式的留守兒童叫。也有研究認為親子情感缺失可能是留守兒童孤獨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同伴關系一直也是研究者研究兒童孤獨感時重點考察的一個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兒童的孤獨感與其同伴接納即社會地位水平相關非常顯著,同伴接納水平越低,兒童孤獨感越高。
孤獨感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心理現象,影響因素是很復雜的,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個體所處的社交環境和個體的社會關系狀況有關,與個體的人格因素、認知因素和個人背景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研究表明自我意識、歸因方式、依戀類型、網絡使用等因素也都會影響個體的孤獨感。
三、以往研究小結
現有留守兒童的研究大多都是針對我國東南部、中部等地區的幾個農民工跨省輸出大省的省內、省際留守兒童問題的探析,對華僑留守兒童的專門性研究極為缺乏。已有的華僑留守兒童孤獨感研究結果與父母在國內的留守兒童孤獨感研究結果存在矛盾,因此已有研究所得出的一些研究結論,其普適性有待探討。問卷調查是目前針對華僑留守兒童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但大部分研究對使用的測量工具沒有進行詳細的描述。也沒有給出調查問卷的信效度的說明,無法了解其內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不夠嚴謹。
四、未來研究展望
今后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改進研究方法,增強研究的規范性和科學性。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法、觀察法、檔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并制定科學的研究標準,建立華僑留守兒童研究體系。(二)擴大取樣的范圍,增加樣本的數量和類型,增強樣本的代表性。勞動力跨國境轉移方式所造成的華僑留守兒童,其生活和生存現狀有著獨特的成因和表現,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華僑留守兒童問題影響著僑鄉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影響著華僑華人在國內外的凝聚力。解決華僑留守兒童成長中面臨的困境。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思想、身體與心理素質,降低其孤獨感水平,使其身心得以健全發展,對我國僑鄉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