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文
摘要:情況判決制度,于2000年頒布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解釋》)確定,旨在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誠然,情況判決制度的出發點是對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一種權衡和考量,更體現了司法的溫度。這項制度的確立,無疑是法治的進步,對于國家法治完善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我們同樣應正視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從解釋論的角度,客觀看待我國行政訴訟法上的情況判決。
關鍵詞:行政訴訟 情況判決 公共利益
情況判決.由日本最先確立,具體是指人民法院經審查。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根據一般規則應當撤銷該行政行為,但基于公共利益的考慮不撤銷該行政行為,而是作出確認該行政行為違法。責令行政機關采取補救措施并賠償原告因違法行政行為受到損害的判決。本文針對行政訴訟的情況判決制度廢除論,從解釋論的角度,分析我們的立法現狀與現實需求.并進一步闡釋我國情況判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而提出建議.以求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情況判決制度。
一、我國行政訴訟中的情況判決
情況判決是一種“變通性判決”。是對一般法律規則的一種變通。通常情況下。按照一般的法律規則,法院應撤銷該被訴行政行為,但由于情況特殊,不宜撤銷而只能做出情況判決。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則做了如下規定:《行政訴訟法》第74條第一款:“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一)行政行為依法應當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若干解釋》第五十八條規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做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并責令被訴行政機關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造成損害的。依法判決承擔賠償責任。”在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情況判決更注重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
情況判決是否應當廢除?主張廢除論的學者認為,情況判決違背了依法行政的原則,忽略了對個人利益的保護,助長了行政機關的違法行政。筆者認為,情況判決是利益權衡的結果。適用此項制度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行為被起訴至人民法院時,“因缺乏起事前規制作用的行政程序法,而違法的行政行為在被撤銷之前基于行政的公定力、執行力等效力,在被撤銷之前已經衍生了龐雜的法律關系或事實狀態。如果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反倒會使既成的法律關系或事實狀態失去依據,其影響已非單純的個人利益受損,而是整個社會遭受損害的問題。所以有采取情況判決之必要。”因此,情況判決制度有其存在的自身價值。
二、我國情況判決制度存在的問題
1.公共利益界定模糊。公共利益應當如何界定?我國法律并未給出明確規定,但我們應清楚的認識到.在現有規則體系框架內,“公共利益”已成為法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它不僅普遍存在于各個國家的法律條文中,也是國家公權力行使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正如我國臺灣學者陳新民所言,“公共利益不僅僅在法律、法學、行政以及司法實務上以各種形式上類似或不同的表達方式而被普遍適用。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用以構架公法規范體系及公權力或國家權力結構的根本要素或概念。”盡管如此重要。但“公共利益”的具體概念確是模糊的,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定義。
2.補救措施不夠明確。我國現行法律只規定了被訴行政機關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相應”的過于抽象和寬泛,難免產生歧義,在解讀時,是應當由原告主張國家賠償?還是由被告重新作出具體的行政行為?確切的說,實踐中行政案例的復雜性,在補救措施上若缺乏明確的規定,很難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這種不確定性,需要法院在個案中做出具體的利益權衡,其“關鍵是如何認定這種違法行政行為所涉及的各種利益狀態,以及如何平衡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忽略對原告個人權利的保護,更不代表被告行政機關可以因此濫用職權。
三、我國情況判決制度的完善建議
1.明確“公共利益”的界定。界定“公共利益”時,應綜合考量社會效益。這同樣是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確立情況判決制度的法理基礎。公共利益所依托的價值觀念具體是指“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不僅為構建一個合理社會提供了思想基礎,而且為一個民族的團結一致提供了凝聚力。”這種理念,不是某個行政機構的,不是法官本人的,而是社會所公認的。在具體的行政訴訟案例中,我們應綜合權衡某一案件的社會效益,從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角度分析,來科學界定“公共利益”,認定具體行政行為損害的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從而決定是否應當適用情況判決制度。
2.清晰“補救措施”的認定。補救措施,是指違法的行政行為給原告造成損失后,行政機關采取的賠償損失之外的一切手段,帶有補償的含義。臺灣地區《行政訴訟法》第198條的規定,“行政法院受理撤銷訴訟,發現原處分或決定雖屬違法,但其撤銷或變更與公益有重大損害,經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一切情事,認原處分或決定之撤銷或者變更與公益相違背時,得駁回原告之訴。”,日本《行政案件訴訟法》第三十一條也有相似的規定。在這里,我們可以參考借鑒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法律規定,從行政訴訟的程序和行政法的實體兩個方面,來清晰具體的補救措施,平衡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權衡機制,彌補原告的個人利益損失。
結語:情況判決制度,是在行政訴訟中,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權衡的產物,有其存在的制度價值,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這項制度終將被廢除,但就目前而言,情況判決符合我國法治建設的需要,體現了我國公益優先的法理基礎和價值觀念,是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制度。與此同時,我們應正視在當前法律規則體系下,情況判決本身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通過對比借鑒日本和臺灣地區的相關規定,在結合我國實際國情的前提下,從程序和實體兩方面完善情況判決制度的立法體系和制度建設,彌補漏洞與不足,從而發揮出情況判決應有的價值,為解決實際的行政訴訟問題提供更多具有參考意義的啟發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