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摘要: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承擔了城市建設項目的融資、投資、開發建設等任務,推動了城市面貌的改善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當前經濟環境下,融資平臺模式單一、市場化經營能力弱、債務風險過高等問題日益突出。論文針對此現狀,提出相關對策,為平臺融資和債務風險化解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融資平臺 融資 債務 對策
引言: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是由地方政府設立,承擔政府投資項目融資功能,并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有獨資公司。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解決城建資金“瓶頸”問題,全國許多大中型城市相繼成立了集融資、建設和經營、債務償還為一體的投資公司。代替政府進行融資,以實現城建資金籌措向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轉變。2009年,在寬松的平臺融資環境及4萬億投資刺激下。融資平臺數量和債務規模快速攀升,加劇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一、當前平臺融資環境分析
一是金融調控從緊。目前國民經濟處于“三期疊加”關鍵時期。國家宏觀經濟、金融政策不斷調整,特別是2017年來,國家層面先后出臺了財預[2017]50號、87號。財預[2018]34號等規范性文件,政府融資平臺列入金融重點監管區域。管控力度空前從嚴。二是政策保護消失。2014年,國務院出臺《43號文》后,中央要求剝離融資平臺公司的政府融資功能,并明確完全市場化轉型的改革方向。平臺公司沒有了政策上的傾斜和保護,又難以完全擺脫體制機制的束縛,轉型升級任重而道遠。三是社會公共資源競爭加劇。隨著PPP模式迅速推廣和外資、社會資本的進入,平臺公司獲得地方公共資源收入難度加大,產業發展和盈利空間受到新的挑戰。
二、平臺投融資債務問題
1.融資模式單一,舉債成本過高。平臺公司融資來源主要是財政性資金、政策性和商業性貸款、土地出讓收入,及依靠政府信用舉借的債務,其融資結構不均衡,融資期限短且還款期相對集中,信用主體和貸款形式單一。金融機構吃牢“政府信用兜底”,通過各種手段規避金融監管政策,給融資平臺提供急需資金。很多地市級融資平臺通過信托、基金的融資成本超過12%,縣區級融資平臺甚至普遍超過20%。不考慮融資成本和償債來源,迷信中央財政兜底,導致平臺債務快速積累。
2.市場化經營能力弱。平臺公司成立初期,主要通過政府劃撥公益性資產和行政劃撥用地注資。難以產生穩定的運營收益。地方政府投資的項目絕大多數是道路、管網、城市公共交通等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周期長、利潤率低,很少能帶來長期收益,城建資產的運營權得不到充分落實,缺乏有效的資產經營手段和資本運作能力。且平臺公司的收入大都為財政補助,資產沉淀嚴重,市場化盈利能力弱。進一步削弱了平臺融資能力。
3.債務風險逐漸凸顯。近年來,地方政府加大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造成債務規模迅猛擴張。截止2017年末,地方政府債務余額達16.5萬億元。而平臺隱形債務甚至是這一數據的數倍之多,已經完全超出財政承受能力。因平臺融資的基礎是政府信用,其負債也是政府負債,最終是需要政府財政來承擔還債責任。高度的“前人借貸發展,后人償債”的發展模式,造成當前平臺負債明顯集約化。高額的償債壓力導致平臺公司健康穩定發展遭受不利干擾,同時對后續平臺融資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還債是剛性支出。還不起債則會對地方政府信用造成干擾。在當前強力去杠桿的背景下,可能釀成融資平臺大面積違約。危及政府信用和金融穩定。引發系統性債務風險。
三、融資及債務風險化解對策
1.拓寬融資渠道。應對當前宏觀政策變化,多管齊下,拓寬融資渠道。一是爭取間接融資。全面對接銀行業金融機構,搶授信額度、搶信貸指標,推動銀行與投資、證券、保險、信托、租賃等機構的協同。提供多種金融業務,擴大貸款授信規模和資金投放量。開展銀團貸款,對于特大資金需求項目,可由一個大型銀行牽頭,組織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等參加銀團貸款,共同提供資金。二是擴大直接融資。運用企業債券、信托計劃、基金等融資手段。在資產證券化、私募股權融資等方面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推動企業債券、項目收益債券、公司債券、中期票據等方式通過債券市場融資。三是創新項目融資。對接國家政策,充分利用已有資源資產,通過項目置換債、收益債、債轉股、PPP等方式,擴大融資規模和來源。
2.推動平臺公司市場化運作。通過依法合規注入平臺公司平衡地塊、資源資產,實行投資經營土地升值利益回報等方式,做大做實平臺公司經營性現金流資產。支持平臺公司對所屬土地進行歸集、整理、開發和運營,支持平臺公司參與開發城市管廊、氣水電管網、垃圾和污水處理、公共交通設施等公共資源,從建設主體向運營主體轉變,科學設計盈利模式,增加收入來源,實現市場化運作。
3.完善平臺公司債務風險評估機制。通過聘請專業第三方機構,嚴格梳理平臺融資舉債情況,建立規范的、符合銀行信貸評估要求的財務報表。建立地方債務風險評估制度,對平臺債務違約風險進行動態和前瞻性的評估與考核。風險評估體系包括償債率(償債金額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債務負擔率(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利息支出率(債務利息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債務依存度(新增債務額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等指標。根據指標體系確立風險指數進行評估考核,實施風險等級監控,防范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的發生。
總結:解決地方政府平臺融資和債務問題,實質上是要實現其獨立性和市場化運作。一是要切斷平臺公司有關收入不能承擔債務的純公益性項目和競爭性領域的投融資運營;二是要阻斷地方政府對平臺債務所負的無限連帶償還責任,避免融資平臺風險向金融機構和財政部門蔓延;三是要建立債務預警機制:四是實現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