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暉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2~5頁例1。
教學目標: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生進一步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類推發現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知道數級、數位。
2.引導學生經歷揭示各計數單位間的關系的過程,掌握數位順序表,理解數位的概念。
3.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等綜合能力。
4.初步感知大數,發展學生的數感,體會大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得到提高。
教學重點:認識計數單位,理解數位順序表及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計數單位,并區分計數單位和數位的不同。
課前準備:準備計數器和數位表,2010年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 復習導入
1.我們以前都認識過哪些數?(學生自由談。)
2.數數:(以組為單位按要求數數)
(1)從689一個一個地數到712
(2)從420一十一十地數到540
(3)從910一十一十地數到1000
(4)從200一百一百地數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比較大的數?(學生自由匯報課前收集的數。)
【設計意圖】復習,為學習億以內的數的認識作鋪墊,有力地促進教學效果,并起到知識遷移的作用。
4.出示第2頁圖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
北京市人口:19612368人。
請學生試著讀一讀。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確立目標
讀課題,你都想知道些什么?
(引導梳理目標:認識計數單位和計數單位間的關系。認識億以內的數,理解數級和數位,并掌握數位順序表。區分數位和計數單位。)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產生認識大數的需要,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 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10個一千是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么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么表示10個一萬?(撥回去,在萬位上撥一個珠子。10個一萬是十萬。)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掌握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
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學生在計數器上數數。)
師:這些一(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都是計數單位。
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全班交流,學生邊聽老師講解,邊操作計數器,進一步理解計數單位間的關系。學生通過剛才的操作,總結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關系。)
4.在用數字表示數的時候,這些計數單位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站的位置叫做數位。
(1)自學書中第3頁的表格,完成后匯報:把所學數位按數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每個計數單位都要占一個位置,按照我國計數的習慣,從右邊起,每4個數位是一級。
說一說其他數位上的數各表示多少。
試著說一下數位和計數單位的不同。(學生兩人一組,按要求數數,互相檢查。學生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知道數級、數位。掌握數位順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5.小結:數位順序表分3級,每級4個數位。
四、 鞏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題數數。
2.做一做的2題,填表格3,練習一的第1題。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五、課堂反饋
1.從個位起,第( )位是百位?第( )位是萬位?第( )位是億位?
2.萬位的右面一位是( )位?左面一位是( )位?
3.個位、十位、百位、千位是( )級,表示的是( );
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 )級,表示的是( );
億位和億位以上的數位是( )級;表示的是( )。
4.10個1000是( );10個一百萬是( );( )個一千萬是一億;100個十萬是( )。
5.在73260849中,8表示8個百,其他數位上的數
各表示多少?
6.86452907是由8個( )、6個( )、4個( )、5個( )、2個( )、9個( )、7個( )組成的。
【設計意圖】通過數數,理解并掌握計數規律。體會大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信息的意識和能力練習鞏固,總結提升。
反思: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對大數的認識是對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拓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基礎之一。生活中像這樣的大數雖然廣泛存在,但是大數的認識和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仍然很抽象。怎樣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數感”?在教學設計上,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情境引入,建立數感。為了讓學生感受身邊處處有數學,大數的出現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首先我利用教材中已給的數學信息,讓學生了解我國201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并且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過的大數,使學生感受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2.已有經驗,知識遷移。 充分發揮學生在前面所學的萬以內數的認識,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等知識和經驗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
3.自主探索,解決難點。在學習之初,我先讓學生獨立嘗試讀出這些以“萬、億”為單位的數據,一是了解學生掌握情況,二是讓學生進入探究的狀態。然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會計數單位、數位、數級、十進關系等知識。
4.學會質疑,生成運用。 學習完億以內數的認識后,讓學生看書上的計數器,并質疑問難,引導學生觀察數位及計數單位的排列規律。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營造貼近學生實際的數學信息和資源,同時讓學生充分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建立學生對大數的感受,培養學生的數感。
整節課按照既定流程很順暢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但是在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在知識的拓展延伸方面還有欠缺之處。例如課前可以布置學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大數,在課堂研究討論;在課后布置學生自己繪制數位順序表等拓展性的作業。這樣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收集數學信息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建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