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而口語交際作為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閱讀課上交流信息、表達情感、探究問題、揭示規律、發展思維的必要手段和途徑,應貫穿于閱讀教學過程的始終。在教學中,我不斷地總結、反思,得到了以下幾點啟示:
傾聽
傾聽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基本途徑,讓學生學會傾聽也是培養一切良好習慣的基礎。小學生由于年齡小,他們觀察事物往往比較粗略,注意力保持時間短。克魯普斯卡婭曾說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完全不會觀察,可以這樣認為,他們的眼睛不用來看,耳朵不用來聽。教師的任務就是教他們學會看、聽、感受。”《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使學生能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小組討論時,要鼓勵學生大膽、響亮地說;其他同學做到有始有終地聽別人說話,聽話時要注意力集中,要求聽完后能夠明確敘述者所表達的主要意思,可以向其他人提問,也可以進行評價,教師要對小組中學習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講解傾聽時需要注意的事項,讓學習小組的活動真正運轉起來。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傾聽的方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聽說習慣,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有了方向,口語交際有了目標,為學生發展口語交際能力奠定了基礎。
自由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課堂環境越寬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就越充分,因此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既是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前提,也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基礎。所以教師要以民主、平等的態度進行教學,不對學生施加權威性的影響,使學生的學習在一種自由、活潑、融洽、積極的氣氛中進行。課堂上有了民主,學生才敢于質疑和生發奇思妙想,養成不唯師,不唯書的態度。如《女主人與乞丐》一課中“女主人與獨臂乞丐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選擇合作的伙伴,組成討論小組。雖然在組合過程中會花些時間,但學習討論的效果是最佳的。因為學生尋找的都是自己最要好的,比較談得來的伙伴,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展開合理想象進行對話。在這種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學生遠離窮追猛打的提問,沖破標準答案的樊籬,真正解放了思想,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拓展思維,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提高。
情境
教材為我們呈現了許多文質兼美的課文,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口語交際的機會,如果教師巧妙地把文本與生活聯系起來,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學生馬上就會興趣倍增,積極地參與到口語交際中來。如在教學《掌聲》一課時,文中的第三自然段這樣寫道:“小英猶豫了一會兒,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來,我們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紅了。”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英為什么猶豫?有的學生說:“因為她怕同學們看見她走路的姿勢。”有的說:“因為她的左腳落下殘疾。”還有的說:“因為她缺少自信。”接著我追問:假如小英就坐在我們的旁邊,你想對她說什么呢?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有的說:“小英你不用害怕,你上去吧!”有的說:“小英你不要害怕,我和同學們會鼓勵你的。”還有的說:“小英不用怕,我支持你!”學生表達的激情一下子被點燃了,教師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源于生活,從而激發學生主體參與、主動交流的熱情,拓寬言語實踐的范圍,充分挖掘文本資源,進一步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辯論
在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口語交際訓練的內容開展教學。例如有些課文環節中出現的問題答案不唯一,學生的意見也不統一,這時教師在教學中就可確定辯論題讓學生進行辯論,讓不同意見的雙方或多方各抒己見。比如《落花生》這一課,在充分把握文章主旨后可以創設這樣的辯題“在現代社會里,你想做落花生那樣的人,還是想做蘋果那樣的人?為什么?同桌討論,實話實說”。辯論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辯論這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爭論的過程是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是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實現了閱讀與口語交際的整合。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學做戰場上的指揮官,善于捕捉“有利戰機”,及時巧妙地抓住口語交際的最佳訓練點,使閱讀課的口語交際既符合閱讀教學的特色,又能更好地促進閱讀教學任務的完成。在這一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口語交際的魅力。
(作者單位:北安市兆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