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希
摘要:《紅字》是美國著名浪漫主義時期作家納撒尼爾.霍桑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了相當的關注和研究。但是在對這部小說中人物對白的研究卻很少,近乎沒有,而小說中的人物對白對整部小說情節發展、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將基于英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萊斯的合作原則框架,通過研究小說中人物對白違背合作原則中的四個準則來進一步探索《紅字》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
關鍵詞:《紅字》;合作原則;人物對白
發表于1850年的《紅字》是美國著名浪漫主義作家納撒尼爾.霍桑的代表作。霍桑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慣用象征手法,該篇小說里面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意象塑造等方面都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但縱觀《紅字》的批評史,批評家大多沒有對這部小說中的人物對白給予足夠的關注。事實上,這部小說中的人物對白對整部小說情節發展、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很多的語言學家都提倡用語言學理論來分析文學作品。因此,本文將基于英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萊斯的合作原則框架,從《紅字》中的四個主要人物之間的對白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質的準則、量的準則、關系準則以及方式準則等方面進行分析,進一步探索《紅字》中四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
一、格萊斯的合作原則理論
1967年,英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萊斯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提出了“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CP)。所謂的合作原則,也就是人們在日常交流中,應當使自己所說的話,在其所發生的階段,符合他所參與交談中的公認的目標或方向。格萊斯將人們在談話中遵守的合作原則劃為了四個范疇,即質的準則、量的準則、關系準則以及方式準則。
二、合作原則在《紅字》中的具體運用
格萊斯認為人們在實際言語交際中,并非總是遵守“合作原則”,有時出于需要,人們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他把人們這種通過表面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言外之意稱為“特殊會話含義”。在《紅字》中,人物之間的對白經常有意地違背合作原則而產生特殊會話含義,即發語者不會直接把想法說給對方聽,而是留有余地讓聽者去思考、想象、領悟弦外之音,也正是這些特殊會話含義揭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內心世界。
(一)違背質的準則
質的準則即發語者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或者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當發語者違背了質的準則時,則會產生特殊會話含義去表達說話人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在小說的第三章中,當齊林沃斯看到自己的妻子正抱著一個嬰孩站在行刑臺上時,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去到她身邊,而是趕緊向周圍的人打聽道“尊敬的先生,請問這個女人是誰?”、“你是否愿意告訴我海斯特.白蘭——我有沒有說對她的名字?”。其實齊林沃斯心里很清楚這個站在行刑臺上女人就是他的妻子,但是他卻裝作不認識她,向周圍人說出了一系列違背質的準則的話。因此齊林沃斯在市場上的這些違背質的準則的話便揭示出了他的虛偽的性格以及內心的丑惡與黑暗。
(二)違背量的準則
當人們所說的話滿足了交際所需的信息量,沒有給出超過或少于所要求的信息量時,則就遵守了量的準則。如果說話者在交流過程中給出了過多或過少的信息量,那么他就違背了量的準則。
在《紅字》中最能體現違背量的準則的一個片段則是齊林沃斯在與丁梅斯戴爾關于他的病情上面的一段對話。齊林沃斯說“你是否已經將所有實情和盤托出,對我毫無隱瞞?”、“如果病人只告訴醫生自己外在的身體上的疾病,那醫生往往不知道病人還有另一半疾病也需要治療……”。在這段對話中,齊林沃斯已經開始懷疑丁梅斯戴爾就是海斯特通奸的對象,但是又不能確認,以至于迫切地希望從丁梅斯戴爾的話中找出證據,可是他又害怕自己太過直接會引起丁梅斯戴爾的懷疑,因此說了很多有關醫學理論的,以及自己作為朋友對牧師的關懷之類的話來掩飾自己話語中的真實意圖。齊林沃斯在這里的對話很明顯地違背了量的準則,揭示出了齊林沃斯的狡猾與險惡。而丁梅斯戴爾也只是以“你說的話我聽不懂。”之類簡潔的話語來回答齊林沃斯的問題,他的回答明顯少于齊林沃斯所需求的信息量,也違反了量的準則,表示了牧師內心害怕被人發現自己秘密的小心謹慎和敏感。
(三)違背關系準則
在人際交流中,人們所說的話需要與他人的問題相關,這便是關系準則。但很多時候,人們往往為了掩飾自己或者避免談論自己不想談論的問題而用一些不相關的話題來回應他人,此時便違背了關系準則。
有一段對話發生在海斯特與珠兒之間,當海斯特帶著珠兒到林中與丁梅斯戴爾會見時,小珠兒對母親說道“媽媽,陽光不喜歡你,躲了起來,因為它害怕你胸口的東西……我的胸口可是什么都沒戴!”海斯特答道“我的孩子,希望你永遠都不會戴!”珠兒又繼續問“等我長成女人的時候,那標志不會自動出現在我胸口嗎?”海斯特卻說“跑吧,孩子。去抓住陽光!它很快就會不見的”。海斯特沒有回答珠兒的問題,而是選擇了轉移話題來避免回答這個讓自己傷心、難以啟齒的問題,她這一不相關的回答違背了關系準則,表明了紅字對海斯特的傷害之深,以及她不希望天真爛漫的珠兒知道自己罪孽,同時她也希望珠兒能夠追逐陽光,永遠生活在純潔、光明的世界中。
(四)違背方式準則
格萊斯認為,人們在說話交流的過程中說話應清楚、明了、簡煉以及井井有條,避免晦澀、歧義,這便稱作方式準則。但在《紅字》中,人物之間的對白常常違背方式準則。
在《紅字》的第六章中有一段海斯特與珠兒關于身世的對話。珠兒一直讓母親告訴她自己是從哪里來的,而海斯特卻說“是天父將你送來的!”然而珠兒卻說“我不是他送來的!我沒有天父!”,此刻的海斯特激動地呻吟答道“住嘴,珠兒,住嘴!你不能這么說!我們都是天父送到這個世界來的。”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珠兒的話語都是一位小孩發自內心的疑問,她想知道自己的親身父親是誰,因此話語緊緊遵守著方式準則,這表現出了珠兒天真純潔的內心世界。而海斯特明明知道珠兒是自己和丁梅斯戴爾牧師的私生子,卻反復告訴珠兒她是天父送來的,海斯特明顯是想用晦澀、歧義的語言表示她并不希望珠兒知道自己身世的秘密,不希望純潔的珠兒被自己的罪孽玷污。
三、結語
本文基于英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萊斯的合作原則理論,選擇了《紅字》中的一些主要人物的經典對話,分析了這些人物的對話中是如何通過違背合作原則中的四大準則來產生特殊會話含義,從而進一步探索《紅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內心世界,加深讀者對這部小說的理解,同時也論證了語用學理論在文學作品鑒賞中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參考文獻:
[1]霍桑.紅字[M].侍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曹其軍.霍桑及其《紅字》之一:批評史略[J].深圳大學學報,1999.
[4]宋艷霞.《紅字》中的人物性格探析[J].學術論壇,2011 (12).
[5]黃彥青.《了不起的蓋茨比》主人公對話中合作原則的運用[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4 (2).